中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法.docx
- 文档编号:5360394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63KB
中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法.docx
《中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法
中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法
惠州一中 张文波 编
阅读、做题方法
一、首遍阅读:
执笔阅读,由标题入手,边读边圈画。
圈六要素,划出段落中心句,特别是故事起因、高潮、人物(环境)描写、使用修辞、铺垫、照应、说明方法、对象特征、论据、论证方法、意蕴深刻的词句,弄清文章的线索、结构、思路。
(5-6分钟)
二、次遍阅读:
围绕圈画好的材料快速阅读。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比较整合思考,判断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画出点题的句子(文眼),确定文章中心(或论点)。
(2分钟)
提示: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
不但……而且……,因为、何况、 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文章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三、针对阅读:
仔细研读题目,画出关键词,判断题型,思考该类题的答题要领和得分点、易错点。
有目标地找到文章相应位置,结合上下文与中心,找准关键词,组成答案。
(7-8分钟)
提示: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
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准答案认真地写上,必须要与原文一致。
3、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联系上下文,认真揣摩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找准了关键词句,就能把它们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归纳,重新组合语言后作答。
答案中要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
4、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5、答题时要根据题型要求,分析得分点,根据题目的分值,理出几个要点,选取适宜的角度,选用恰当的句式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不要多答或少答。
同时还要运用专用术语、关键词、关键标点(如冒号、分号等),做到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6、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2
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格式
一、理解概括类
(一)词语指代题
题型:
句中的“这”(上述、此、其、这些……)在文中指代什么?
技巧:
这类题答案通常都在指代词前面的内容中出现,一般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一定要防止多写或少写)。
大部分题可以直接提取,少数题需要对提取句进行归纳。
(二)筛选信息题
例题:
1、请分别指出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
2、请说出“野菊花”的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
4、文中写了哪些自然现象?
5、太空植物有哪些共同优点?
6、为了改变处境,他想了哪些办法?
技巧: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能够找到与题目相关的语句,并进行相应的加工整理。
一般程序:
抓命题点→锁定筛选区→抓中心句→抓标志语→抓关键词→抓核心词 答题方法:
1、摘取法:
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直接摘取。
(有些题目较简
单,答案就是文中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直接摘取即可)
2、合取法:
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整合。
(有些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到现成的原话直接回答,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
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进行加工,重新整合,最后作出规范的表述。
做此类题要注意要找准对应的语句,有时能找出几个信息,但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有时筛选出的东西可以互相补充,要仔细分析比较。
)
信息标志:
与问题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如顺序词“首先”“其次”等、关联词“因为”“只有”等、代词“这”“那”等、副词“已经”“又”等、过渡句、统领句、总结句等。
3、自写法: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有些答案隐藏在语段中,没有现成的语句,无法直接摘取、提取整合,必须先找到题目所涉及的信息范围,再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再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三)归纳中心意思题
技巧:
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答题格式:
记叙文: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说明文:
说明(介绍)了……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
运用……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或驳斥了……,提出了……主张
(四)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故事梗概、画面、场景)、行文思路、归纳段意题: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注意符合字数规定。
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结果)。
(2)散文:
散文一般考“行文思路”,按“首先——其次——最后”的顺序作答,要加上作者的感受。
(3)议论文、说明文:
“主要内容”指论证的观点或说明对象的特点。
“行文思路”即论证过程或说明顺序、结构。
“段意”则往往通过中心句来表现。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答题时找到中心句直接抄上去即可。
(五)分析标题和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
题型1:
文章以……为标题有哪些深刻含义?
技巧:
这种标题一般有本义和比喻义(象征义),首先要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把形象的语言抽象化(化实为虚),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作答,从而得出其深层含义。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变色龙》等) 答题格式:
标题的意思指的是……(表层含义),又指……(深层含义) 题型2:
文中加点的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技巧:
首先找到加点的词语所在语句在原文中的位置,若是首句则在本段下文寻找答案,若是尾句,则从本段上文寻找答案,若是中间句,则从本段上下句寻找答案。
然后根据文章背景和主旨,结合词语的本义,从形象化到抽象化(或从抽象化到形象化)(或改变其感情色彩,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等)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解释该词在本文中的含义(如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
答题格式:
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思想感情)
(六)人物思想感情(体会、感悟)有何变化
思路:
既然是变化,就一定有个过程,必须先按时间、地点的迁移改变,从原文中提取(或自己概括)表现人物前、后思想感情(体会、感悟)的词语,用句子或连线的方式作答。
如:
1、从不理解、反对到理解、赞成
2、误会—→怨恨—→醒悟—→悔恨—→珍惜
注意:
若是设想人物的思想、心理变化,则可采取“内心独白”的方式。
如:
“妈妈怎么能骗我!
太可气了!
……不!
妈妈是从来不骗人的,从小到大都没骗过我,这次……一定有什么原因……哦,我明白了,妈妈,你真是用心良苦啊……”
(七)理解句子、文意题:
题型1: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怎样理解?
(或说出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技巧:
1、虚实相应法:
“虚”指思想(情感、认识、看法、观点等),“实”指文章内容(如人物的言行、事实等)。
如果问题是“虚”的,答案肯定是“实”的,如果问题是“实”的,答案肯定是“虚”的。
我们要善于从表层含义中挖掘出深层含义。
2、根据修辞(表现)手法理解:
句子中若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修辞(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具体语境或文章主旨,疏通句子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化深奥为简单)。
3、根据表达方式理解:
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抒情
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4、若句子比较普通,可先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原因
通常在前文中可以找到,可结合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旨及社会背景来理解),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语进行整合。
说出这样说(做)所包含的精神品质或所产生的影响、意义等。
题型2:
问人物为什么要这样说(想、做)(或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思想>?
)
技巧:
联系上下文(一般在前文)找原因,原因一定在文中,若没有直接点出,则可从人物言行和所经历的事件中去推敲。
(八)分析人物形象(评价、鉴赏人物)
题型:
“简要分析XX的形象”“纵观全文,你认为XX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中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一个?
”
思考角度:
1、外表特点:
查找与该人物有关的事件和描写的句子(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等) ; 2、内在特点:
提炼人物的“德”与“才”。
其中“德”是思考的关键;
3、从人物身份入手。
如小孩子,一般考虑“善良、天真、淘气、顽皮、好学、勤奋、坚强、懂事、自律” 等;农村人,一般为“淳朴、善良、憨厚、勤劳、节俭”等;若是老师,一般是“严厉、无私奉献、细心、有爱心、关爱学生”等;而母(父)亲一般是“勤劳、简朴、无私奉献、疼爱孩子、教子有方”等。
4、抓住侧面描写,找到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及文中重点评价性的语句(可直接引用)。
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得出答案。
(注意:
人物形象特征往往不止一种,一般要用几个词来形容,可参照该题的分值来作答,题目要求具体分析时,还要举出例子)
(九)概括文章所描写(说明)的对象的特征 题型: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技巧:
首先浏览全文(可参考标题、第一段、每段的中心句),锁定介绍指定事物特点的段落,然后从每一个段落中分别概括出事物的特点,最后对概括的结果进行整合。
(十)分析作者观点态度题
例题:
1、作者认为提高公民素质的关键在哪里?
2、作者是怎样评价XX事件的?
技巧: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作者是直接表述的,这样的句子一般
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2、 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管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要表
达一定观点的,因此分析材料是概括作者观点的重要途径) 3、 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作者会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中而不直
接说出,这时就要求从分析具体评述入手,提出精要,进行概括)二、结构作用类
(一)某句话(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例题:
1、请说出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写……?
答题格式:
第一步:
内容上:
记叙文:
1、„„与„„对比,突出了(衬托出)„„
2、写出了„„,表达了„„
说明文:
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议论文:
揭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步:
结构上——“承铺照点引”
1、承:
承上启下(过渡)——1-2个句子,前半部分承上,后半部分启下,用在文中。
2、铺:
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整个较长的段落,用在开头或中间。
3、照:
照应开头(或标题),交待故事结局——用在文末。
4、点: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
——用在文末。
5、引:
引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交待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用在开头
(二)文章线索题
题型: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技巧:
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和概括性的词语,这类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有: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人线)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物线) 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事线) 4、以时间为线索(时线)
5、以地点为线索(地线) 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情线)
作用:
贯穿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判断方法:
时线、地线:
找出标志性的词语(一般在段首),即可作出判断,一般不止写一件事。
人线、物线:
文中的故事围绕此人(物)展开,此人(物)在文中多次出现,起推动
情节发展的作用。
情线:
感情一般经历过前、后的变化,对比比较强烈。
事线:
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会采用插叙、倒叙),一般只写一件事
或一类事,或这件事产生的影响。
(三)分析标题的表达效果(作用)
技巧:
可根据文章具体情况选择下列套路作答: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 3、造成悬念(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
5、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四)记叙的顺序和作用: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 顺叙: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一般不考)
(2) 倒叙:
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
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补叙:
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疑问。
(五)为文章补标题
1、说明文:
(1)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
如:
《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2)说明对象+特征。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神奇的激光》《“能吞能吐”的森林》等;(3)说明对象+疑问+特征。
如《“鸟巢”为什么东西高南北低》《如何给地球降温》等。
考试时一般采用第二、三种方式。
2、记叙文: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主要包括: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感情。
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拟题,角度可多样,但要紧扣中心。
侧重写人的采取“人物+性格”的格式;侧重写事的采取“人物+事件”的格式;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用这个事物作为题目。
3、新闻:
一般说来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句子一般采用主谓句。
主语必须存在且要准确。
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指事件、行为)。
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4、议论文:
(1)论点型:
《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诚意》
(2)批驳型:
《绝不允许有“特殊公民”》 (3)寓意型:
《“杀鸡给猴看”质疑》、《变“五指张开”为“拳头紧攥”》。
(4)范围型:
《珍爱生命还是珍惜财富》、《谈诚信》、《得与失》。
(5)感想型:
《从乱扔垃圾说起》
(六)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
说出划线部分是什么描写(或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说明其作用。
答题格式:
角度 + 内容 + 作用 + (情感/感受/形象) 详解:
1、角度:
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
2、内容:
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怎样的环境等(从原文中摘取)
3、作用:
(1)社会环境:
揭示时代背景,反映社会特征。
(一般不考)
(2)自然环境:
A、交待时间、地点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季节和
环境特点(一般在开头)
B、渲染(宁静、悲凉、悲壮、恐怖、祥和等)气氛 C、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品质 D、推动情节发展。
(如《水浒传》里林冲因“下雪”
而感到冷,就去买酒,风雪山神庙,因此躲过一劫)
E、升华主题(一般在结尾)
(3)景物描写:
情景交融;交待背景;揭示中心等。
(注:
环境描写重点在于表现客观背景环境,如“小桥流水人家”。
景物描写重点表现景物自身的特点,通常会对色彩、声音、外形、动态等进行充分描写,如“枯藤老树昏鸦”。
答题时要进行判断,并根据文章具体情况选择以上要点作答)4、感情/感受/形象:
“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等(此点可视具体情况选用,若无必要,则不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作用或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1:
“画线句子采取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 答题格式:
角度 + 内容 + 作用
详解:
1、角度: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
2、内容:
描写的具体内容(从原文中提取、概括)
3、作用:
评价性词语(如形象、准确、传神等)+ 形象、性格、精神、品质等
(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例说:
1、外貌(肖像、神态)描写:
通过对人物……(容貌、姿态、服饰、脸部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的性格特点
(注:
外貌描写主要写人的衣着打扮和外在形态,表现人物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肖像描写主要写人的外在容貌,表现人物精神状态或人物形象。
神态描写主要写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目光变化,表现人物的心理或感情变化)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感)(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推动情节发展)
3、语言描写:
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推动情节发展)
4、心理描写:
通过„„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
5、细节描写:
抓住„„(文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对象描写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为下文……作铺垫)(注:
细节描写和语言、动作描写等不是并列关系,是互相交叉的)
6、侧面描写: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
题型2:
“试探究XX这一形象在小说(文)中的作用。
” 答题格式:
情节结构 + 人物塑造 + 主题表达 详解:
1、情节结构:
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如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一般是线索性人物。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故乡》中的“我”)
2、人物形象:
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如对比、衬托等(一般是次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杨二嫂、《变色龙》中的巡警叶尔德林、《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
3、主题表达:
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如揭示、突出、深化主题等(一般是主人公,如《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
(八)人称的作用:
题型:
本文使用的是第几人称?
有什么作用?
技巧:
先判断文章使用了第几人称,再选择下列模式作答:
第一人称: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一般不考)
(九)文章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及作用: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对比、象征、联想、想像、烘托、伏笔、抑扬、起兴、照应、正侧、讽刺、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
(通常考“对比”) 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对照):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对立面不分主次)
(如寒冬腊月,万物凋零,但腊梅依然绽放)
衬托:
突出本体特征和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拉开主次,以次托主)
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悬念:
使情节有波澜,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使内容衔接自然紧密。
(显性,一般在文章开头)
伏笔:
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使内容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隐性,常见于文章中间)
照应:
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结构严谨细密,令主题更加鲜明
讽刺:
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托物言志:
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事物上,表达更巧妙、更完美、更富于感染力 借景抒情:
将心中的浓情渗透到赏景、写景的活动中,使抒情更含蓄、更巧妙 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答题格式:
这篇文章采用„„表现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作用、效果)
(十)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题型:
文章最后一段(或最后几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一般考的是描写、议论和抒情。
1、描写(见六、七点)
2、抒情: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技巧:
是何种抒情 + 抒发(或借……抒发)了……的感情(引发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议论: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
(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技巧:
1、如果是文章末尾的议论,通常起总结全文和揭示(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题
时除了说出作用外,还要说出揭示了什么主题。
2、若是段与段之间用的议论,则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题时除了说出作用外,还要说出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开启下文什么内容。
三、语言赏析类
(一)某词能否去掉(或能否换成另一个词)
第一步: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第二步:
①解释词义(或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如“该词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频率等),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或“该词强调突出了……比另一词更准确地表现某物某特点”;②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去掉或换了后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现代文 阅读 答题 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