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语录1.docx
- 文档编号:5358488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20KB
雷人语录1.docx
《雷人语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人语录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雷人语录1
第1篇:
结合现代官员雷人语录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我们当前社会各阶层的现状及其评析
(导语)
权势者的雷人言语,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并不是到了2009年的中国才忽然出现。
远的如晋惠帝的那句“何不食肉糜”,君主白痴般的话语已经雷倒司马光等诸多史家;近的如“文革”中的诸多豪言壮语,在今天看来应该也称得上雷人不浅。
外国的如路易十四的“在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独夫专制的气焰颇炽;中国的如蒋介石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血腥气息扑面而来。
不过,由于过去资讯的不发达,以及政治需要的漂洗,除了少数特别经典的话语,大部分的雷语的传播范围还不广,雷人的程度也不够深
。
今天,雷人语录频频进入人们视野,首先应该说是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发达的功劳。
网络时代,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更多更畅通,因此,不管是海南的林嘉祥,还是河南的逯军,抑或是南京的周久耕,一语方出,便在最短时间内传遍全国,不经意间成了网络名人。
其次,雷语之所以能够不断被揭露,也与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有关。
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媒体除了发挥政策宣传的职能外,舆论监督的职能也发挥得更充分。
有了上述两种原因,官员雷人语录才在近年显得有井喷之势。
在个性张扬的时代,偶有几个官员口出雷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人对雷言的漠视,把病态当常态。
官员口出雷言背后还有令人担忧之处,就是人们把雷言当成真话、实话,更可怕的是其中还有些真的是实话。
雷人语录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然而在网上留言或者公开私下的场合,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观点:
在假话、套话、空话成风的官场,许多官员不过是说了一句真话、实话。
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儿道理。
的确,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夹杂着数不清的虚与委蛇、浮滑推脱,听多了自然觉得可憎,但是,那些官员的雷人语录都能称之为“真话、实话”吗?
不然!
他们的“真话、实话”,不过是从自身权力或利益出发,以一种虽然存在,但并不合理,甚至是丑陋的现象作为自己的挡箭牌、推脱辞。
说得更深点儿,是源于对民众的傲慢、对权力的偏见,可以说是既无知又无耻。
这样的“真话、实话”,不要也罢。
官员的说话艺术、应对媒体艺术需要改进,但最根本的是应该具备一颗为民的心。
“言为心声”,我们希望我们的政府官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只有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人民,才能说出既非空话套话又非雷人语言的真正为老百姓欣赏认同的话来。
“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桥梁倒塌,彭州10万群众被困在山中,这是总理在电话中对救灾人员发怒。
“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在都江堰,看见救援人员在废墟里抢救一名被困小学生,这是总理蹲坐在废墟上对孩子进行安慰。
温家宝在汶川大地震中发自内心的真情话,才是人民希望经常听到的官员的话。
同样还是那位夏教授,还说过:
“要改变这种现象,仅从业务能力以及说话技巧上改进是不全面、不彻底的。
政府公职人员要端正态度,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重塑干群鱼水关系。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官员出现雷语现象。
”这才是真正治本的药方。
下面是例子;雷人的例子:
(自己选几个)
你是哪个单位的?
十一届全运会赛前,某网站贴出了一则关于本届赛事跳水比赛金牌的预测,后来全部应验,而某教练也指出全运会的跳水金牌其实早已内定。
当记者就此采访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时,她先后两次如是反问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走红以后,网友发帖开始流行“问单位”,在知名网友五岳散人《周继红,你是哪个单位的?
》的帖子后面,就有不少网友开始以问单位回帖。
网友“落地浮尘”问道:
“楼主,你是哪个单位的?
”——这种跟帖形式蔚然成风,甚至还有网友调侃:
“哥是个传说,不要问哥是哪个单位的。
”
我是管文化的,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
一样语出惊人的是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局局长,当有媒体记者前去采访文化局长要求女教师陪酒一事,该局长叫嚣道,新华网不就是文化单位嘛,我是管文化的,你敢叫我在新华网上曝光,我就叫它关闭。
2009年6月23日中午,济南天桥区某小学领导宴请官员(包括时任文化局局长的郝某),还带了美女教师苏云(化名)等现场作陪。
酒过三巡,郝某藉着酒劲,一把将苏云搂住,苏云一下就躺在郝某的怀里。
她又羞又恼,迅速从郝某的怀里爬起,狠狠地给了郝某一个大嘴巴。
郝某气急败坏地说:
“你敢打我,你等着,我可是主管文化的干部,有你好看!
”
放屁!
我位子很稳!
山东日照一老人去东港区卫生局讨要本应属于他的养老钱,没想到卫生局丁明真局长上来就一顿猛呛:
你不是很厉害吗,都去法院了。
老人回应:
是你们逼的。
没想到丁局长当即破口大骂:
放屁,我们没有逼你。
图为女局长丁明真.老人问:
你怎么骂人?
丁局长说:
你就是放屁。
老人说:
你这么骂人,你能坐好你的局长位置吗?
丁局长说:
我的位子很稳,不用你操心!
这是继广州“拉屎官腔”后又一刺痛网友神经的事件,与其呼应,网民称之为日照“放屁门”。
理论知识:
(和例子结合下)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有一句话:
“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
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
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
比如: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
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
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
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
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
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
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
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
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要创立一个公司,首先就要调查研究:
产品需求问题、人们消费习惯问题、生产原料问题、设备问题等等,这都是历史条件,只有考虑周全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
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
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
(自己节选些当代中国的现状,主要是句子的开头)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
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以及国家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社会
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
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
这种阶级阶层结构是“同苏
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类似的,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③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崭新发展时期。
来自经济、
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使我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生产力获
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伴随着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发
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社会结构重要方面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阶层分化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原有的“两
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而且出现了新兴阶层。
首先,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现阶
段,工人阶级由原来的两大部分即国有企业工人和集体企业工人已经大致可以分
为三个阶层:
一是蓝领工人阶层。
即产业工人,主要包括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从事体力劳动的体力劳动者;二是白领工人阶
层。
包括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三是国家
和社会管理者阶层。
主要是指党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行使实际党政管理职
权的领导干部,主要包括国家公务员、党的各级干部、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的
各级干部以及工作人员。
这类阶层人员1999年占从业人员的2.1%,他们大多数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兴经济部门的出现,
随着二、三产业中的知识含量的增加,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同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不断扩大。
这对于推动我
国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及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都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时代
的到来,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这是阶级进步的大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其次,农民阶级内部的分化。
改革开放前,农民阶级主要指以种地为生,从
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广大农业劳动者。
农民阶级是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为显著的一
个阶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阶级的分
化日益加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层:
一是农民企业家阶层。
农民企业家阶
层是从整个农民阶级队伍中分化而来的,大多是乡镇企业的厂长。
他们的经济来
源已不是农业种植或养殖,而是工商经营。
随着企业转制,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己成为私营企业家。
其中有些人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己从农村进入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企业。
二是乡镇企业职工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业人数已达1.5亿左右。
这一阶层的人员基本上属于“两栖”人,工会方面承认他们是工人,因为只要你参加工厂生产劳动,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就是工人,而农业主管方面认为他们不是工人是农民,不应该参加工会。
事实上他们的“地位”确实很不稳定。
在工厂做工时就是工人,失去工作就是农民。
他们的劳
动权益缺少保障,受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甚小。
三是进城农民工阶层。
农民工进
城务工是农民阶级阶层分化流动的一大表现。
第三,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只把从
事生产的体力劳动者视为工人阶级,而把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排除在工人阶
级之外。
知识分子阶层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阶
层,既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
这个阶层是指
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社会劳动者。
随着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分层与流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划分为管理者阶层、
知识生产与传播者阶层、自由职业者阶层、青年学生阶层。
③
第四,新兴阶层。
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分化的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也
在产生。
他们顺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篇根据资本有机构成有关理论结合我们目前的产业特点分析我们当前劳动过剩问题并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思路
资本有机构成
定义
资本有机构成:
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原理内涵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
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用公式来表示即c:
v。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
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劳动力过剩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有相当一部份人找不到工作。
据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毕业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不到80%,专科生就业率不到30%,中专毕业生一般很难找到工作;2003年毕业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只有50%,206万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3万在毕业时找到了工作。
同时,就业市场上大材小用、“人才高消费”现象却日益普遍。
所谓的“人才高消费”是指企业雇用教育程度或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来担任本来只需较低教育程度或技能的工作。
当大量知识型劳动力过剩时,高质量劳动力和低质量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迅速缩小,企业可以用低工资雇佣高素质的劳动力从事简单型职务。
中国是一个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70%的人口生活在落后的农村,虽然有沿海地区若干现代化的大都市和城乡一体化区域,但就全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还是相当缓慢的,内地的许多中小城市经济凋敞,失业率非常高。
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大部份都不得不到沿海地区的少数大都市去谋职,而城市里知识型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又十分有限,结果处于失业状态的大量高校毕业生只能滞留在沿海城市或回到故乡,引致“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现象,并为企业的“人才高消费”创造了条件。
农村过于劳动力解决方法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
但是,目前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
要摆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一是压缩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的增加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首先,必须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人口基数过大和自然增长率过高。
我们不可能纠正历史上的决策失误,也无法改变目前过大的人口基数,但我们可以抓紧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过快膨胀,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断膨胀的问题。
其次是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主要是指童工)。
据专家估计,我国非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供给的比率,相当于全部供给人口的10%,若能让这一部分人脱离劳动岗位,使之学成一至二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后再进行就业,一方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是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耕地作为农业第一生产资料,是不可代替的。
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提高全民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宝贵,要求人们无论是城镇建设,工矿建设,农业基本建设,还是农村住宅建设或其他基础性建设,都要力求少占地。
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
同时还要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使现有的土地资源免遭破坏。
广开生产门路,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多渠道的转移途径,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
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的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从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内部就业天地是很广阔的。
我国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十分可观,有2/3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万亩成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有1/3得到有效开发,可吸纳的劳动力就要以数千万来计。
如果再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
在投资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实行科技、资金、物资和政策综合配套:
在税收政策上,对开发性农业要给以优惠。
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二是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
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
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
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
因此,必须针对目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推动中西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即由东南沿海向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
随着乡镇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就一定会增强。
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
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
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农村劳动力更快地向小城镇转移。
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场所。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城镇建设的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是投资少。
据有关资料反应,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要4000元。
二是小城镇更接近于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其次,要稳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
我国的大中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优于农村。
而且目前城市第三产业有些活城里人不愿干,随着今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其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中,大中城市这条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
第三,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
即在遵守我国及输出国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四观调控,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或跨地区流动,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
据调查,近些年来,每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约6000万人,其中跨省区流动在2000万人以上。
这种流动对农村来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由包袱变为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社会秩序、城市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了消极后果。
对此,一是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即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五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
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切实贯彻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在岗的一部分有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各种培训班,分期分批地进行一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可采用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中普遍开设劳动课,建立劳动实习基地,并结合小学的自然课特点传授最基本的现代农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
企业方面:
刺激中小企业的建立和维持
扩大大型企业的生产能力
新增社会职业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新增就业岗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过剩
还有一个方法是劳动力输出
由政府组织,向境外输出劳动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减少劳动力人口来缓解劳动力过剩
东部产业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多,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技术含量低科技水平不高,管理比较粗放,污染较大。
三次产业之间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
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