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周密.docx
- 文档编号:5355511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10KB
证周密.docx
《证周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周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证周密
证周密,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政论
文。
这说明这一时期专题论文形式的政论文已经
非常成熟。
秦汉以后,随着统治者不断扩大统治基础,士
子们参政议政的机会更多,政论文也就不断发展。
到了唐代,政论文更加繁荣,这与科举制度的刺激
有关。
唐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两科进士与明经都
要试时务策,[1]即以当时统治中的重要事务考问士
子,也就是要求考生就有关政治问题写政论文。
考
官要以此来考察士子从事政治的能力,士子们为博
取进身之阶,自然要在这方面努力钻研,借此表现
自己。
因此,政论文的写作格外受重视。
唐代科举
考试考时务策的时间比考诗赋开始得早,调露二
年,刘思立除考工员外郎,认为只是试策不够,奏请
贴经及试杂文,此后成为常例。
后来还有人提议以
其他文体替代诗赋,但对于考时务策则没有什么异
议。
如建中二年,中书舍人权知吏部贡举赵赞奏:
“进士先时试诗赋各一篇,时务策五道。
明经策三
道,今请以箴论表赞代诗赋,仍试策二道。
”[2]可见
时务策在唐代科举考试体系中的重要。
人们非常
强调科举制度对唐诗繁荣的促进作用,其实,科举
制度对唐代文章尤其政论文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受这种特殊文化机制的强劲刺激,唐代政论文高度
繁荣,大多数文章名家多会写政论文,甚至象陈子
昂、陆贽这样在唐代文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
家,其杰出之作主要是政论文。
二
元白对政论文的写作非常重视,曾下苦功精心
钻研。
白居易《策林序》云: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
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壁户累月,
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
及微之首登
科,予次焉。
”[3]元稹也曾经描述过当初写作政论文
的辛苦:
“近来章奏小年诗,一种成空尽可悲。
书得
眼昏朱似碧,用来心破发如丝。
”[4]元白的政论文从
元和元年二人为应制举,退居华阳观揣摩天下形势
写作《策林》算起,直到长庆年间,元白纷纷离开中
央权力中枢,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元稹由离京较
近的同州刺史远迁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涉及的
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封建统治的各方面,与中唐政
治风云密切相关,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政治思想,也
折射了一代士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的心路历
程。
元白政论文的广度集中体现在《策林》75首中。
那是他们为应制举而写的习作,是二人共同的思想
结晶,体系宏大,包罗万象,体现了二人对当时社会
状况的深刻把握。
这些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
于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方针,一类是关于某一具
体方面的认识和建议。
在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方面,《策林》要
求统治者以忠恕之心待天下,推己及人,广开言路,
节省费用,遍施恩泽,以凝聚人心。
同时又要求统
治者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废除一切扰民的措施,借
鉴黄老之术,尚宽简,务清静,与民休息。
还针对可
能出现的急躁情绪,指出不能急于求成,要善始善
终,戒骄戒躁。
《策林》特别强调教化的功能,认为
风俗浇薄与淳朴,关键在教化。
《策林》更多的篇幅是涉及管理国家的具体方
面。
在经济方面,崇本轻末,主张采取措施恢复农
业生产,禁止游堕。
还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认
为人民生活的困苦就是因为君王奢欲无穷,请求减
轻赋税,禁止厚敛,不要与民争利。
进而主张平均
财富,限制兼并,从而移风易俗。
在用人制度方面,
提倡尊重人才,虚心求贤。
根据人才大小授予职
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选拔人才,黜退不胜任
者。
鼓励官员恪守职责,积极参与国家管理,革除
明哲保身因循守旧的旧习。
在官僚制度方面,君主
应该充分发挥宰相的职责,精简官职,提高效率。
提高官员薪水,防止腐败。
在军事方面,居安思危,
严格选拔将领,对军队进行整顿,提高战斗力。
在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礼乐教化,改革学风文风,废黜
子书,禁止释教。
在刑狱方面,废除肉刑,提倡刑罚
和礼教相辅。
认为当时盗贼滋生,主要是因为百姓
生活艰苦,而官吏又不体恤民情,因此指出一方面
要努力使百姓富裕起来,教化才会有效果。
另一方
面要谨慎选择各级官吏,防止酷吏的出现。
《策林》几乎对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倘若对政治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极大的
热情是很难做到的。
应该承认,元白的思想并没有
越过仁政、无为等传统儒道思想的范围。
但值得注
意的是,元白的对策里特别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尤
其强调君王官吏等各级统治者的责任,这一点也可
以在元稹《教本书》中得到验证。
这说明了这一时
期的士人对国家前途仍然怀有信心,对君主抱有希
望,认为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改变现实。
也正是这
种积极的心态使他们留心观察现实,积极谋求变
革,热切参与现实政治生活。
政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对政治问题提出自
己的解决办法,因此衡量政论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尺
度就是实践性,也即能否把握当时政治上的重大问
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从这个方面来
看,元白的政论文涉及到当时许多重大问题,其中
有许多真知灼见,表现了元白非凡的政治才华。
·2·
亦所甘心。
何者,臣之命至轻。
只是将自己的见闻感想详细说来,平铺直叙,不作
耸人之言,不作愤激之语,但却非常鲜明地表露了
自己的态度,不刻意求工,而自成一篇好文章。
元稹的部分政论文也有同样的特点,如《献事
表》,开篇即提出古今治乱各有征兆,治世能广开言
路,优待直言之士,而乱世则相反,壅塞言路,直言
之士往往难得善终。
第二段以唐太宗为例,因为虚
心鼓励臣下上谏,所以能使天下致治。
接着称赞宪
宗即位以来励精图治,但唯有纳谏之事尚未有所
闻,他把这归结为臣子的因循窃位。
最后表示自己
受皇帝恩宠,不当因循沉默,应当积极上书。
全文
条理清晰,有说理,有举例,有真诚的鼓励,有婉转
的劝告,反复申说自己的主张,对唐王朝的耿耿忠
心就在说理言事中自然流露,温柔敦厚,从容不迫。
因此,《古文渊鉴》对其极为赞赏,评曰:
“意必恳到,
辞必朗畅,反复委曲,至罄竭所怀而止,盖自贾长沙
献策而已然矣,中间援引文皇而归过臣下,尤立言
有体,”“机理淹畅而不事雕缋,唐文之又一格。
”[9]
在元白的另外一些政论文中,则由于事情形势
的不同,感情态度非常强烈,抒情的色彩非常明显。
如元稹《论讨贼表》:
今陛下法天之德,与物为春,凡在生成,孰
不柔茂,而蕞尔微丑,天将弃之。
置蟊贼于其
心,假蝼蚁以为聚,忠臣孝子思得食其肉快其
心久矣。
陛下犹耸之以名爵,导之以讯诰,崇
之以宠章而不至,假之以旄钺而益骄。
戕贼我
忠贞,损污我仁义,人人不胜其愤,有司不忍其
威。
是以陛下匿瑕含诟之仁,顺皇天震曜杀戮
之用,此诚天下人人快愤激忠之日也。
陛下犹
思困垒以降之,舞干以化之,善则善之,其如天
下之愤何?
其如天下之愤何?
开头以一连串整齐的句式写出圣恩无限,而刘竟
逆天作乱,罪合诛戮。
然后插入一个较长的散句
“忠臣孝子思得食其肉快其心久矣”,以语感上突兀
的变化凸现出人们对逆贼的憎恨。
然后以皇帝的
宽容和刘的骄横对比写出,合乎逻辑地引出应该
力行讨伐的结论。
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整散
交错,一气贯注,最后犹以两个反复的问句结束,满
腔激愤顿时不可掩抑,喷涌而出。
白居易的部分政论文也同样直抒胸臆,感情激
荡。
如《请罢兵第三状》:
臣伏料陛下去年初,必谓讨承宗,如讨刘
、李,兵合之后,坐见诛擒,岂料迁延经年至
此。
然则始谋必,犹不可知。
后事转难,更何
所望?
至于竭府库富河北诸将,虚中国以使戎
狄生心,可为深忧,可为痛惜。
已具前奏,不敢
再陈。
况今日以前,所惜者威权财勇;今日以
后,所忧者治乱安危。
国家有天下二百年,陛
下承宗社十一叶,岂得以小忿而忘国家大计?
岂得以小耻而忘宗社远图?
伏愿圣心,以此为
虑。
臣前后已献三状,不啻千言。
辞既繁多,
语亦恳切。
陛下若以臣所见非是,所言非忠,
况又尘黩不休,臣即合便得罪。
若以臣所见为
是,所言为忠,则陛下何忍知是不从,知忠不
纳?
不然,则臣合得罪;不然则陛下罢兵。
伏
望读臣此状一二十遍,断其可否,速赠处分。
臣不胜负忧待罪,恳迫兢惶之至。
开始感情还比较平缓,但越到后来感情就越急切,
根本置此身之安危荣辱于不顾,只希望宪宗早作决
断。
采用问句的形式步步进逼,最后干脆摆出非此
即彼的架势,一片忧君爱国的热忱不暇掩饰。
《论
罢兵第二状》、《论元稹第三状》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元稹评论白居易的文章特点时称:
“启表奏状长于
直,书檄词策剖判长于尽”,“直”“尽”就含有感情直
露的意思,这其实是元白部分政论文的共同特点。
元白政论文的情感随表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但无论是平淡还是强烈,都非常真实自然,没有丝
毫的牵强做作。
政论文是一种公共话语,目的在于
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被采纳,因此,关键在于把道
理讲清楚。
感情的表达应当真实自然,否则会适得
其反,引起别人的不满。
所以刘勰批评陆机“说炜
晔以谲诳”的说法,提出“唯忠与信”的原则”。
[10]宋
代韩琦云:
“夫善谏者,无讽也,无显也,主于理胜而
已矣。
……主于显者必暴扬激讦,恐以危亡,谓吾
言之能动,而不知论或过当,则怒而不信。
”[11]元白
在《策林》中指责当时的文章少直笔,多虚词。
在政
论文这样的文体中,过分强调感情的抒发,造成不
诚恳的印象,不利于主张的接受,恰恰会使文章成
为无用的虚词。
因此,元白政论文的感情处理既符
合政论文的写作规范,也与元白的文学思想一致,
反映了他们热情投身政治活动积极以文补天的心
态。
元白政论文的另一主要特点是既吸收了骈文
的写作经验,运用灵活的排比句,讲究音调的抑扬
顿挫。
同时也注意吸收散体的特点如语助较多,句
式参差变化等。
从前面的引文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下面再举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先看白居易《策林》
九《致和平,复雍熙》:
知人安之至难也,则念去烦扰之吏。
爱人
命之至重也,则念黜苛酷之官。
恤人力之易罢
也,则念省修葺之劳。
忧人财之易匮也,则念
·4·
用高力士以来,宦官逐渐成为唐
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乃至后来发展为促使唐
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宪宗依靠宦官的力量逼迫
顺宗内禅,登上皇帝的宝座,自然对宦官百般信赖。
元和四年,宪宗任命宦官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统率军
队征讨王承宗。
白居易上《论承璀职名状》,极力谏
止。
首先指出国家传统制度,军事应委任将帅,近
来任命宦官为都监本是权变,不应该进一步把军事
指挥大权交给宦官。
紧接着指出任用宦官为统帅
的严重弊端,会使四夷耻笑中国,藩镇轻视朝廷,将
帅不服,军心瓦解,还会给以后留下恶劣的先例。
最后建议“陛下必不得已,事须用之,则望改为都
监,且徇旧例。
”文章既坚守原则,又通达权变,立论
合情合理。
虽然在积极进取遭受重大打击之后,元
稹的态度发生急剧的变化,但在早年他也曾抵制宦
官,元和五年,武宁军节度史王绍送监军孟棺柩
入京,擅自违制停放在东都都亭驿。
元稹写下《论
转牒事》进行弹劾,直接打击了宦官和依附宦官的
方镇的气焰。
元和五年,元稹遭受宦官欺侮,并被
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就与他早期的这种政治态度有
关。
但现存《元稹集》里这方面的材料很少,可能是
元稹在长庆末年整理文集时态度早已发生转变,为
避忌讳进行了删节。
①
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后遗症就是方镇势力太
大,骄横跋扈,不服从中央政府。
元白的政论文同
样反映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元和初,刚踏上
政坛的元稹就把矛头直指方镇。
《论讨贼表》力主
消灭叛乱的刘,以平天下人之愤。
《弹奏剑南东
川节度史》对随意侵削百姓的方镇,虽然已经去世,
仍要严加弹劾,对那些只知有方镇不知有朝廷的官
吏,也要追究责任。
《论浙西观察使封杖决杀县令
事》则要求严惩逞凶杀害属下县令的观察使。
从这
些文献中,不难看出元稹对方镇的严厉打击态度,
同时他强调方镇属下官吏的责任和权利,这无疑会
对方镇形成制约作用,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的威
信。
正因为元稹对方镇的这种态度,所以在他被贬
时,白居易上书朝廷云:
“计天下方镇,皆怒元稹守
官”,“元稹左降后,方镇有过,无人敢言,皆欲惜身,
永以元稹为戒”。
[6]白居易对方镇的态度与元稹相
似。
在《论太原事状》《论严绶状》中,他揭露并要求
惩罚依附宦官借以自重的节度使严绶。
又写下《请
罢兵第二状》《请罢兵第三状》《论行营状》等,积极
为朝廷对藩镇的军事斗争出谋划策。
在当时政治的其他方面,元白也提出了许多颇
有见地的建议。
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请
宪宗退回进奉,以断绝奸人之望,可惜宪宗贪此小
利,虽然当时将银器交付度支,但很快就命令进奏
院:
“自今诸道进奉,无得申御史台,有访问者,辄以
名闻。
”[7]元稹《同州奏均田状》,按田亩实数和田地
好坏均摊税额,五代时,周世宗据此制《均田图》,颁
赠诸道,并称赞说:
“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裨一
境之生灵,咸受其赠。
'”[8]
不可否认,受时代的局限,也受自身认识水平
的局限,元白的政论文也有一些缺陷。
如《策林》十
九《息游堕》、二十三《议盐法之弊》,要求恢复租庸
制,取消公盐商,虽然出于同情民众的好意,但由于
不达时变,流为儒生的腐论。
不过,这些无损于元
白政论文整体的价值。
无论是从对社会关注的全
面性还是从与社会实际的切合度来衡量,元白的政
论文都堪称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
三
元白的政论文不仅内容宏富,对现实政治的把
握非常深刻,而且在文风方面也很有特点。
感情随
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真实,不浮夸,不做作。
如
白居易《论制科人状》:
臣伏见内外官近日除改,人心甚惊,远近
之情,无不忧惧。
喧喧道路,异口同音,皆云制
举人牛僧儒等三人,以直言时事,恩奖登科,被
落第人怨谤加诬,祸乱中外,谓为诳妄,斥而逐
之。
并出为关外官。
杨於陵以考策敢收直言
者,故出为广府节度。
韦贯之同所坐,出为果
州刺史。
裴以覆策又不退直言者,故免内职
除户部侍郎。
王涯同所坐,出为虢州司马。
卢
坦以数举事为人所恶,因其弹奏小误,得以为
名,故黜为左庶子。
王播同之,亦停知杂。
臣
伏以裴王涯卢坦韦贯之等,皆公忠正直,内
外咸知。
所宜授之要权,致之近地。
故比来众
情私相谓曰:
此数人皆人之望也。
若数人进,
则必君子之道长。
若数人退,则小人之道行。
故卜时事之否藏,在数人之进退也。
故数人
者,自陛下嗣位以来,并蒙奖用。
或任之耳目,
或委以腹心。
天下人心,日望致理。
今忽一旦
疏弃之,或降于散班,或斥于远郡。
设令有过,
犹可优容。
况且无暇,岂宜黜退。
所以前月以
来上自朝廷,下至衢路。
众心汹汹,惊惧不安。
直道者疚心,直言者杜口。
不审陛下得知之
否。
凡此除改,传者纷然。
皆云:
裴等不能
委曲顺时,或以政治忤物,为人之所媒蘖。
本
非圣意罪之。
不审陛下得知之否。
臣未知此
说虚实,但献所闻。
所闻皆虚,陛下得不明辨
之乎。
所闻皆实,陛下得不深虑之乎。
虚之与
实,皆恐陛下要知。
臣若不言,谁当言者。
臣
·3·
元白政论文:
时代、心灵与文风的标本
刘曙初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 350007)
摘要: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全方位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政论文就是这种影响在文学领域的直
接表现。
元稹、白居易早年都有强烈的用世之志,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
这些政论文不仅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封建
统治的所有方面,而且大多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这些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得
体,在骈文的基础上吸收散文的表现特点,形成自然流畅的文风。
它们既是重要的文学文本,反映了当时的文章风
气;同时又是重要的窗口,我们可以由此准确地把握元白心态的变化。
关键词:
元稹;白居易;政论文;文风;心态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310(2004)05-0001-06
一
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受特殊的文化意识和社会
结构的影响,政治全方位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
方面。
文学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就必然与政治
产生密切的关系。
从写作内容的角度看,政治也是
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写作主体的角度看,文士
们受儒家入世传统的影响,一开始总是以治国平天
下为人生理想,因而对政治格外倾注心血观察和思
考,以便进入政治系统,既为自己寻找到衣食利禄
之源,也可以实现人生的理想。
这样,他们的生命
和文章就与政治结下了或显或微、或深或浅的难解
之缘。
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投射到文体领域,就
是政论文的产生和繁盛。
政论文是文学和政治联
姻的产物。
政论文就是指对当前政治发表评论的文章。
它包括对基本原则和方针的阐述,也包括对具体制
度事件的评论。
自有政治以来,就有对政治的议
论。
因此,政论文的传统源远流长。
在先秦的历史
和诸子著作中,就有许多对当时政治的评论。
《尚
书·立政》就记载了周公对成王如何从事政治的指
导。
全文先从总结历史的教训开始,指出夏商的贤
王重用人才,所以能政治清明,而桀纣覆亡的重要
原因即在于刚愎自用,不能信用臣下。
然后指出周
朝的建立者文王和武王成功的经验即在于信任臣
下,让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
最后告诫成王要放手
任用臣子,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干涉司法机关的工
作。
周公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成王的长辈,
他从历史和现实里总结出治理国家的方法,然后娓
娓道来,朴实而充满情感。
又如《孟子,梁惠王》,处
处宣讲仁义,固然是阐发哲学思想,但孟子未尝离
事言理,而是着眼于批判当时统治者的不当,在诸
侯面前宣扬儒家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也可
以看作孟子的政论。
这种哲学理论和政治评论的
合二为一是先秦诸子著作的一大特征。
《立政》是周公对成王的教导,《梁惠王》是孟子
与梁惠王的对话,都是语录对话的形式随着思维能
力的提高和写作方法的进步,政论文与先秦诸子著
作一样,开始从语录对话的形式演化成专题论文的
形式,最好的例证就是战国末期李斯《谏逐客书》。
全文围绕“谏逐客”为中心进行论证,首先开门见山
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
为过矣”,紧接着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任用别
国人才取得成功的例子,说明“客”对秦国的作用和
贡献。
然后宕开一笔,转而写秦王对六国财物器用
的喜爱,指出对六国人才更应该爱惜。
最后再一次
强调要抛弃地域偏见,广纳贤才,否则就会对国家
产生危害。
此文为秦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确立了正
确的人才政策,体现了一个即将出现的强大帝国的
最高统治阶层及其智囊们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胸
收稿日期:
2004-06-08
作者简介:
刘曙初(1975-),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和古
典文献学。
已发表论文《论元白文历史地位的变迁》等。
·1·
。
惧人之有馁也,则念薄麦禾之
税。
畏人之有寒也,则念轻布帛之征。
念人之
有愁苦也,则念节声乐之娱。
恐人之有怨旷
也,则念损嫔嫱之数。
故念之又念之,则人心
交感矣。
感之又感之,则天下和平矣。
全部是对仗,一路铺排下来,但全文文气畅通,并不
让人觉得壅塞,原因就在于文章在整齐中见变化,
开头八个骈句在铺叙为政的要领时,前四句与后四
句字数不同,而且一连用了八个也字,有规律地穿
插其间,形成声调上的复沓效果,让人联想起欧阳
修《醉翁亭记》中也字的运用。
后面两句又采用重
叠的手法,声调流转,如同歌谣。
又如元稹《钱货议
状》:
“今陛下初临亿兆,首问群僚。
诚能禁藩镇大
臣不时之献,罢度支转运别进之名,绝赂遗之私,节
侈靡之俗,峻风宪之举,深赃罪之刑,精核考课之
条,慎选字人之长,若此,则不减税而人安,不改法
而人理矣。
至于古今言钱币之轻重者熟矣。
或更
大钱,或放私铸,或龟或贝,或皮或刀:
或禁埋藏,或
禁器用,或禁滞积:
皆可以救一时之弊也。
然而或
损或益者,盖法有行不行之谓也。
”同样是在整段的
排比句中,通过字数的变化、散句的穿插,形成流动
的效果。
元白的另豌一些政论文只杂有少数的骈句,而
以散句为主,已经是古文的形式。
如白居易《论元
稹第三状》:
“元稹守官正直,人所共知。
自授御史
以来,举奏不避权势。
只如奏李公佐等之事,多是
朝廷亲情。
人谁无私,因以挟恨。
或假公议,将报
私嫌。
遂使诬谤之声,上闻天听。
臣恐元稹左降以
后,凡在位者,每欲举事,先以元稹为戒。
无人肯为
陛下当官执事,无人肯为陛下疾恶绳衍。
内外权
贵,亲党纵横。
有大过大罪者,必相容隐而己。
陛
下从此无由得知。
”元稹《论浙西观察使封杖决杀县
令事》:
“孙氵解官忝县令,一邑父母,白状追摄,过犯
绝轻,科罚所施,合是本州刺史,且观察使职在六条
访查,事有不法,即合具状奏闻,封状决人,不知何
典,数日致死,又托以痢疾。
为念冤魂,有伤和气。
其湖州刺史受命专城,受使司军将科决县令致死,
寝而不言,并请准科,以明典宪。
”以散句的形式叙
事说理都文气畅达,有条不紊。
但值得注意的是,
所举二文四字句较多,杂有骈偶,说明仍然没有摆
脱骈文的影响,与韩柳古文存在明显差别。
元白的政论文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骈散
的句式,有的文章通篇几乎都由骈句构成,但句式
简单,很少用典,因而明白晓畅,非常接近陆贽的文
风。
有的文章则是用古文的形式写成,但仍然可以
看出受骈文影响的痕迹。
这说明元白文风主要是
受传统文风的影响,而与当时方兴未艾的古文运动
并无密切的关系。
许多文学史著作把元白归入古
文运动中,显然是没有深入考察元白文的实际状
况,因而失之偏颇。
四
元白的政论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取得了极
高的成就,因此后人在评论元白时,通常都会注意
及此,对他们的政论文评价很高。
《旧唐书·白居易
传》: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
治乱之根。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这里
“元之制策,白之奏议”当是互文,统指元白的奏议
制策等讨论当时政治的文章。
《文苑传序》还把元
稹的对策与王维、杜甫的诗歌相提并论,认为“并非
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是唐代文苑中的代表
作。
刘麟《元氏长庆集序》:
“元微之有盛名元和长
庆间,观其所论奏,莫不切当时务,诏诰歌词自成一
家,非大手笔曷臻是哉?
”[12]陶谷《龙门重修白乐天
影堂记》云:
“著策数十篇,尽王佐之才;有集七十
卷,导平生之志。
”[13]钱大昕云:
“唐太子少傅白文
公,早践清要,直道事君,其章奏可以弥缝君阙,其
讽喻可以宣达下情,而终始一节,不肯干进,然于
阉幸之朝,超然于朋党之局,使其遭时遇主,功岂在
房魏姚宋下?
”[14]都将白居易的章奏对策等政论文
特别提出来赞扬。
元白政论文的高度成就首先与那个特殊时代
密切相关。
元白政论文的写作时间集中在元和长
庆间,这绝非巧合。
那是一个复兴与沉沦、希望与
失望交织的时代。
一方面,各种矛盾正在日趋尖
锐,藩镇更加跋扈,宦官的权势更隆,而元和三年的
制科考试也埋下了此后几十年牛李党争的祸根。
另一方面,唐王朝出现了暂时的中兴,国事犹有可
为,尤其是元和年间的削藩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
前的大规模战乱相比,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代。
士人们在经过长期的迷惘和痛苦之后,重新振作起
来,在思想、政治、学术、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
改革的呼声。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努力实现要求改
革的时代精神。
受到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元白早
年都有济世之志,因此他们在踏上仕途之前,都认
真观察社会,努力探求治理社会弊端,重建大唐盛
世的方法,在入仕之后都锐意进取,见阙必补,见过
必纠,“每与人言,多询时务。
每读书史,多求理
道”。
[15]元白的政论文就是这种努力的体现,它反映
了那个时代的普遍心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