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的写作技巧.docx
- 文档编号:5330970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73.54KB
导语的写作技巧.docx
《导语的写作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语的写作技巧.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
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
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
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
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
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
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
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
例如:
[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
例如:
[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
(《意大利古迹极其需要保护》)
这篇报道导语里引用了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昨天”,然后消息由庞贝古城说到古罗马圆形剧场、威尼斯的教堂等文化古迹,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遭到破坏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黑手党通过盗窃教堂、炸毁博物馆使意大利的文化古迹保护处境艰难。
这篇消息中对导语的处理,显然比“长期以来,意大利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极其需要保护”的导语形式更具时效性了。
二、运用散文化的笔法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
那么,如何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呢?
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
1.在导语中出现如电影镜头般可视的画面。
这种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
为此,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
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
例如:
[合众国际社北京1980年1月12日电]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吃着雪糕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人不见了。
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
(《北京的冬天》)
2.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
精彩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能让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把他们直接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
请看:
[合众国际社东京1978年4月5日电]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大跳。
“嗬!
他是干什么的?
是谁的保镖吗?
”(《世界上最高的篮球选手》)
3.在导语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技巧,也可以给新闻一种视觉上的感受。
现各举例如下: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今天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中国爆炸第一枚原子弹》)
[路透社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电]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今天辞职。
这位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引发了一场最终把自己也埋葬掉的大雪崩。
(《他引发一场埋葬了自己的大雪崩》)
当然,新闻毕竟不是散文,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
所以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突出细节和现场描写而使导语丧失了传递最精彩的内容的使命。
三、用最简练的字句
法国作家斯汤达说:
“写作只有一个规则:
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
这样,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
关于如何用最简练的字写导语,笔者在此总结为以下三点:
1.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
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最常用的动词读者都能认识并理解。
请看:
[路透社巴格达2003年3月11日电]国旗降下来了,机密文件销毁了,沙袋堆起来了。
大部分留守巴格达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在美国发起进攻前撤离。
(《驻伊使馆人去楼空》)
形容词要尽可能地少用,英国记者格林说:
“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
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精确。
例如:
[法新社德黑兰1995年5月20日电]政府采取新的强硬的措施解决金融危机,伊朗的外汇市场迎来混乱的一天。
(《伊朗货币市场陷入混乱》)
形容词“强硬”和“混乱”用在导语里突出了伊朗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2.尽量少使用从句。
导语里应该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的句式。
这样的句子简练、清晰,便于阅读。
例如: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1990年6月17日电]塞尔维亚领导人上周抵制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主改革浪潮,南斯拉夫将面临新的危机。
(《米洛舍维奇无力控制塞尔维亚局势》)
3.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过“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
洁则意多,减始能净。
”导语决不会因为抛开一些细节,而使事实模糊。
相反,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
有时导语里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导语里永远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
例如:
[美联社纽约2003年2月27日电]美国《福布斯》杂志今天公布2003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保持世界首富地位。
(《全球“10亿富翁”476人》)
这条导语只突出了读者的兴趣点“谁是今年最富有的人”,内容具体,导语的亮点一目了然。
至于比尔·盖茨拥有多少财产,这些“亿万富翁”们的分布情况等细节内容,则放到主体里去交代,避免了导语的繁冗。
本文所认为用简练的字写导语,只是希望导语里没有多余的词语,使导语更生动有力。
但并不是主张文字越简,句子越短就越好。
有时,导语会因此而不能把新闻的亮点表达出来,这恰恰违背了导语的任务。
当然,导语的写作技巧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它还和整篇新闻的内容、结构等等不可分割,关系着主体部分如何顺利展开。
本文归纳的三种导语写作技巧都有各自的使用环境,只有遵循它们的特点,才会写出好看的导语。
否则,不讲条件地盲目使用,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语 写作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