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docx
- 文档编号:5330540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94KB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史学圣人——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陕西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
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
青年时代(20岁左右)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
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时年38岁,41岁开始《史记》的写作。
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是古代酷刑中最为耻辱的惩罚。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便放弃了,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正因为一生经历坎坷,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项羽等等。
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2、史学圣典——《史记》
(1)内容:
《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按年代记载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和政绩),30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主要叙人臣),10表(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共计52万多字。
(2)地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书——典章、书籍,表——大事年表。
(3)评价: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这部书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4、历史名石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
课内探究案
【文言知识梳理】
一、给下列单字或加线字注音:
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奉璧()缪贤舍人()从者衣褐()避匿()不肖()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见:
①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
4、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
5、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野有麦场(《狼》)()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四、通假字
1、可予不()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五、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2、臣请完璧归赵()
3、乃前曰()4、舍相如广成传()
5、间至赵矣()6、卒廷见相如()
7、毕礼而归之()8、左右欲刃相如()
9、相如奉西入秦()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大王必欲急臣()12、乃使其从者衣褐()
13、破:
秦王恐其破璧()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古义:
()今义:
()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
()今义:
()
3、明年复攻赵古义:
() 今义:
()
4、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
() 今义:
()
5、廉颇宣言曰古义:
()今义:
()
6、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
() 今义:
()
七、翻译并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不如因而厚遇之。
()
5、使不辱于诸侯。
()
【内容情节梳理】
1、文中写了几个故事?
请分别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并找出相应的起止段落。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1、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2、廉颇的性格
3、秦昭王的性格
课外延伸案
【拓展阅读1】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拓展阅读2】
议成败——重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纪大华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
《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
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
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
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
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
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
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
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
(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
)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
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
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
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
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
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
他向赵王保证: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
”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
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
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
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
”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
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
“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
随后荆轲被尊为“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
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
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
“何太子之遣!
”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
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
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
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
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
”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
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
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
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
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
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
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
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
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
荆轲之行,太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
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
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
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
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
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
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
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2、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与地位。
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
明确:
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四、分部分学习探究
学习探究重点:
1、文言知识的理解积累(基础知识的积累)。
2、情节结构的探究。
(理解能力)
3、人物性格的理解。
(鉴赏评价能力)
(一)完璧归赵
1、梳理叙事脉络
(1)赵君臣举棋不定(“三难”:
予璧?
不予?
求人未得)有何作用?
反映赵弱秦强的现实
为蔺出场做好准备(不同凡响)
(2)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借他人之口(侧面描写),为蔺出场做铺垫。
(3)第5段从蔺相如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出场便不同凡响,见事深刻、决断明确,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3)用几个词语评价蔺相如跟秦王的斗争?
2.在这场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二)渑池相会
1、结构简单明了——
会前计议
会上斗争
斗争结果:
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2、但却展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
比较:
秦、赵两国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
3、蔺相如的形象又添光彩:
凸显了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
过渡:
然而赵国在“渑池相会”中获得的胜利,不是仅靠外交上的斗争就能够成功的,军事上的配合也相当重要,即它的胜利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
4、分析廉颇的形象:
析“与王诀”感受他的深谋远虑
引用李晚芳的点评作总结: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转:
可见廉颇是值得我们赏识的!
但当渑池相会之后,赵王再次提拔了相如,使得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生气了,挑起了一场人民内部矛盾。
(三)负荆请罪
1、思考:
①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提示:
要是你的话你不生气吗?
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
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
合理不?
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
(廉颇)
分析原因:
①军事贡献看得比外交贡献大②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一个妄自尊大、胸襟狭窄的廉颇跃然纸上!
②廉颇负荆请罪有没有必要呢?
提示:
有必要。
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
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
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坦率爱国、知错能改的真勇士!
2、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怎样的特点呢?
原文当中有一字最妙:
“宽”——可理解为宽容、宽恕、大度或者宽宏大度等(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提示:
他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
想一想相如,如果没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怎么能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没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
敢于在渑池针锋相对?
所以,负荆请罪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
4、深入探究:
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
完璧归赵:
矛盾冲突——解决三难;
渑池相会:
语言描写——勇
负荆请罪:
对比反衬——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
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五、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2、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3、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继续梳理课文第1~13段文言知识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13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当堂练习】
一、一词多义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
古义:
()今义:
()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秦王。
()
2、遂与秦王会渑池。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
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当堂练习】
一词多义
负:
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第17~21段。
【课堂学习】
一、一词多义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为刎颈之交()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
() 今义:
()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
() 今义: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拓展阅读】
一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
《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
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
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
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
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
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
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
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
(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
)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
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
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
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
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
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
他向赵王保证: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
”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
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
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
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 列传 导学案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