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
- 文档编号:5328847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3.41KB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
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
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
(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
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
(煤炭资源)
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
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
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
影响:
水旱灾害。
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
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
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
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解决方法:
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
(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
调水工程。
(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修建水库。
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
功能:
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类型多样:
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分布:
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
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内陆地区)。
2、特点:
①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
)②山地多,平地少。
③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土地已为数不多,后备耕地资源缺乏而且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类型: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因地制宜:
利用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的优势,把最适宜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适宜它发展的地区。
3、东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线: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东南部特点:
土地肥沃、季风活跃、气候温暖、雨热同期。
(种植业)
在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南方:
湿热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
(水稻)北方:
降水偏少,气温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区。
(小麦、棉花)
4、森林分布:
东南部的山地地区。
我国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
5、畜牧业分布:
西北部,草场广布。
(内蒙古盛产三河马、三河牛)
三、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土地破坏严重导致: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土地破坏严重。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
④后备资源不足。
3、解决办法:
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牧则牧。
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第三节工业p20—p26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一、矿产资源与工业
1、煤炭资源——“工业的粮食”。
分布:
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
(“煤海”——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1/3)
2、石油——“工业的血液”,现代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
分布:
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
(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正开发新的大油田)
3、铁矿资源是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分布:
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铁矿资源储量最大。
特点:
贫矿多,富矿少。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
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主要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2、分布特点:
向沿海地区分布。
(通过海洋运输与国外联系,通过铁路、内河运输与祖国内陆联系)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1、高新技术产业指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特点:
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大;
②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大;
③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
3、类型:
电子和信息类产业、机电一体化类产业、生物技术类产业、新型材料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4、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5、影响因素: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6、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节省能源和原材料、废物少、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保护环境,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交通运输p27—p33
一、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运载量
运价
速度
灵活性
铁路
最大
居中
居中
居中
公路
居中
居中
居中
最好
水路
最大
最小
最慢
最差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居中
二、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
(管道)
2、铁路分布格局:
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3、公路发展比较快,成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
(高速公路,在省际交通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4、航空以首都北京为中心。
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交通运输网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等各种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三、交通运输网的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
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p36—p41
一、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2、居住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条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扰和损害,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地区(民族)
民居
特点
内蒙古(蒙古族)
蒙古包
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
北京(华北地区)
四合院
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利于光照。
(季风区多平原)
梅州(长江中下游)
两面坡式民居
两面坡型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
窑洞
优点:
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缺点:
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云南(傣族)
竹楼
适合当地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新疆(西北)
泥砖平顶房
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
浙江
江南民居
墙薄、窗多、斜顶(降水多,通风)
湖南(和湘西)
吊脚楼
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
西藏(甘肃)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3、服饰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
服饰成为区别我国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
服饰
原因
傣族
妇女:
窄袖短衣和统裙,用纱、丝绸等缝制
男子:
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
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藏族
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
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
由于气温日较差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内也不一样。
蒙古族
长袍、坎肩、皮帽、皮靴
既有较强的防寒作用,又便于骑乘
4、饮食文化
①烹调技术技法多样:
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重火候。
(烹调技法如煮、蒸、烤、炒、烧、炖、炸、熘、卤、腌、涮、煎、爆、焖、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种方法。
)
②名字新奇,耐人寻味:
“紫龙脱袍”、“霸王别姬”
③八大菜系:
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④川菜:
以麻辣、厚味著称。
(防湿作用)川菜名肴,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等。
二、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兴衰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各种自然因素,常常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由于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2、气候影响当地房屋的建筑形式
地区
气候
房屋建筑形式
南
方
降水多,气温高,
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下泄,窗户较小,减少阳光照射
降低气温。
内
陆
干
旱
降水少,冬季寒冷,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
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窗户也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3、服饰的基本功能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等。
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4地形对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也非常大。
如:
贵州和湘西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势盖起吊脚楼;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5、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为建筑材料提供物质保证。
例如:
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资源,多建筑石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当地出产的竹木,建造竹楼;西北地区的人们则将黄土直接夯筑成墙,建造房屋。
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p42—p47
一、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2、包括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3、到2007年7月,中国已有3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景区
省份
特色
武陵源
湖南省
“五绝”:
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苏州园林
江苏省
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布达拉宫
西藏
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人间瑶池
“黄龙”
四川省
“四绝”:
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黄山
安徽省
“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
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寨沟
四川省
“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泰山
山东省
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平遥古城
山西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
二、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2、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①适度的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
②过度的开发以及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则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毁坏等。
3、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p48—p53
1、怎样确定旅游目的地?
答:
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闲暇时间来确定。
2、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
答:
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旅行社,甚至亲戚朋友,都是搜集旅游信息和资料的源地。
3、选择旅游路线的基本出发点:
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
4、设计旅游线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①根据不同的经济收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②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线路(或多边形),尽量避免往返线路的重复。
③合理安排时间,考虑好各项旅游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需要多长时间。
④旅游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
⑤突出旅游线路设计的主题。
5、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必需的东西?
答:
①必要的衣物。
②常用的必备药品。
③小小针线包。
④照相机、胶卷(摄像机、望远镜、指南针等)。
⑤足够的钱(信用卡)。
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
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阻挡了东南海洋气流北上,使得秦岭以南降水充足,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决定了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景观的差异。
秦岭向东延伸与淮河相接,是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限。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温暖带和亚热带之间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
(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约一致,又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
3、秦岭—淮河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冬季河流有无封冻
有
无
温度带
暖湿带
亚热带
干湿带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作类型
以旱地耕作为主
以水田耕作为主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从自然条件分异上看,中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
三大自然区
地形
气候
自然环境
东部季风区
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低缓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比较湿润
农业发达
西北干旱区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远离海洋,气候自东向西越来越干燥
自然景观由草原逐渐变为荒漠
青藏高寒区
地势高、气温低
从海洋上吹来的湿润空气难以爬升上去
形成了非常特殊的高寒的高原自然景色
2、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共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4、从地形、气候、景观、农业特色和民居等方面进行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平原和高原
丘陵和山地
高原和盆地
高原和山地
气候
秦淮以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湿润、半湿润地区
秦淮以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湿润区
西北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毫米,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寒气候
植被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常绿林
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农业特色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后两年三熟,耕地以旱地为主;
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等;
温带水果:
苹果、梨、桃、杏、山楂、枣等。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
稻谷、茶叶、蚕丝等;
热带、亚热带水果: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
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放牧羊、牛、马等牲畜)
以牦牛等高寒畜牧业为主,少数地方可发展青稞等高寒农业及林业。
房屋
防寒保暖,地势平坦,人口多,村庄较。
多用砖瓦,竹木材料建造,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
降水少,屋顶较为平坦。
第七章认识区域特征
第一节北京
一、地理位置:
1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
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
①地形:
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气候:
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
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
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2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温度带,地处内陆且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②战略地位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③北京西部背*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
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
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三、城市现代化
1.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国的心肝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
因此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礼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的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3.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第二节台湾
一、地理位置
1.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占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2.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
3.西低东高,山地为主分布东部,平原面积稍小。
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4.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绿岛等许多小岛
二、源丰富的宝岛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
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四、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汉族占全省98%,高山族人口占全省2%
五、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台北,基隆,高雄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第五节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普遍认可风成说(P85阅读)。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海拔1000~2000米。
黄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观的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三种。
(P84图D)
黄土高原经纬度位置:
35°N-40°N110°E-114°E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见直立的陡崖。
(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2、)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多空隙、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3、)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
(4、)黄土高原地面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垦、采矿、修路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3、一般来说,地面坡度越大,坡面越长,降水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地面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减产;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输送了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5、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6、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多发自然灾害。
7、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并引发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种地质灾害。
8、黄土高原的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另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人地矛盾,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产业是能源工业。
9、三北防护林:
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被称为中国的绿色长城。
10、
11、晋,陕,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分布着世界罕见的超大型煤田,被誉为祖国的“乌金三角”。
这里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4,而且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
1、长江沿江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型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2、长江沿岸地带的美誉“黄金水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湖广熟、天下足”、“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3、“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湖众多,自古就是稻谷和淡水鱼产区,农产品还有:
棉花,油菜籽,茶叶,蚕茧等。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4、“天府之国”——四川盆地长江上游地区(气候地形条件同上)主要农产品:
稻谷,小麦,油菜籽,茶叶,柑橘等。
二、长江沿岸地带的工业
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达的原因:
①方便和廉价的运输;②劳动力资源丰富,东部长江三角洲工业城市密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这里有位置,人才、信息等优势;③中部和西部发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年级 下册 地理 复习 提纲 中国地图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