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打印.docx
- 文档编号:5325325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2.93KB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打印.docx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打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打印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专题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政治制度的演变。
(1)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
(2)西周三种政治制度:
分封制:
1.分封制:
(1)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2)分封对象:
①同姓亲族是主体;②功臣;③姻亲;④一些古国后裔。
(3)影响(作用):
①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还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
①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
(3)影响(作用):
①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特权
②有利于凝结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
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
表面是一种礼仪制度,实质是等级制度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
[思维点拨]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这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考点对应训练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尊宗敬祖B.世卿世禄C.嫡长子继承制度D.按血缘确定爵位
2.《左传·桓公二年》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昭公七年》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于宗法分封制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表述()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②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
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C.①②皆错误D.①②皆正确
3.“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A.功臣封网B.商族后裔封国C.姬姓贵族封国D.古圣王后裔封国
5.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贵不以贤”。
该制度始于()
A.夏代B.商代C.周代D.秦代
[核心梳理]
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
(1)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2)内容:
中央:
①皇帝制
②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地方:
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
(3)巩固措施:
①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②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4)影响:
秦代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影响。
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西汉
(1)时间:
汉武帝
(2)措施:
①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②设置刺史,监督地方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1)确立的时间:
隋唐
(2)三省的职能:
中书省:
起草诏令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
下设六部,负责执行
(3)作用:
①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北宋
(1)中央:
(分割丞相权利,将相劝一分为三)
①行政——中书门下
②军政——枢密院
③财政——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
4.元朝:
(1)中央:
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2)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
5.明朝:
(1)明太祖:
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至此,丞相制度彻底废除。
(2)明成祖:
设置内阁,加强了皇权。
6.清朝:
设立军机处
(1)时间:
雍正皇帝
(2)评价:
①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文书,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知识网络
1.中央官制的演变
2.地方机构的演变
⇒
⇒
⇒
[思维点拨]
从四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种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4.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
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
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唐朝三省六部制: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强干弱枝”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6)清朝设军机处:
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认识
(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
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
(5).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构建体系]
1.选官制度
(1)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④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2.监察制度
(1)演变:
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
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西汉:
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
明朝:
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3.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考点对应训练
1.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有()
A.分割宰相权力B.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
C.设置“中书门下”D.以中书省掌管行政
2.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评述是()
①三省独立,分工明确,互不统属②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权总于皇帝③六部隶属尚书省,是中央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④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权力,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A.皇权日益加强B.中央机构健全C.相权受到削弱D.地方权力加强
4.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5.史载:
“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这一现象始于()
A明朝早期B.明朝末期C.清朝早期D.清朝末期
6.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正确排列是()
①中书门下的设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
④①②③
【考点分析】
1:
从内容上看,秦至明清中央和地方机构演变的史实及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以唐朝、宋朝和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演变最为重要,而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相对较少。
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宗法制多有涉及。
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12题对“百姓”一词称呼的变化考查宗法制,
2:
从趋势上看,注意把握从秦朝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断斗争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过程。
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法制等相关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原因。
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原因,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试题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3:
从易错点看,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其“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
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
制度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顾问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影响
制约皇权
无制约力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
因为明清时期日益极端的专制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真题再现】
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3.(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6.(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7.(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8.(2013·大纲全国·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9.(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打印 历史 专题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