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 文档编号:5324505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69.39KB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史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考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专题线索
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大跃进调整巩固改革开放十四大
恢复一五计划八大充实提高 农村→城市WTO
2001
1949195219561958196019661976197819851992
新中国社义制度建立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革时期社义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1、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农村互助合作运动)
2、1953年党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制订一五计划;
3、1953——1956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4、1953——1957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5、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我国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6、1956.9中共“八大”正确提出了我国当前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7、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8、1960年中共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9、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
给党和国家、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0、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73年有所恢复;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
1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2、1978年2月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包产到户;1980年四川广汉一个公社,取消人民公社。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四川开始。
13、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转向城市。
14、1979年7月,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15、1980年设立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对外开放开始。
16.1984年年设立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17、1985年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个经济开放区;划定海南特区。
18、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9、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摘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0、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
(WTO)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八字”方针及其作用。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阅读内容:
“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础知识过关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一)奠定基础
1.建国后大规模的和工作;
2.建立在没收基础上的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二)路线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总路线,其指导方针是和并举的路线。
(三)一五计划
1、时间从到
2、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建立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
到年,各项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三大工厂、长春厂、沈阳和等建成投产。
4.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打下基础。
(四)建立标志:
三大改造
1.在农业上是农民参加,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是手工业者参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实行全行业的(也称赎买)。
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建立了,进入了阶段。
注: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挡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化”与“三改造”的关系;“一化”是总目标,“三改造”是手段与过程。
(3)一五计划最主要的特点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这也是一五计划最主要的指导思想。
★问题提升:
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什么革命取得胜利?
从任务上看,1949—1956年属于什么革命阶段?
2、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都属于资本主义,但为何建国初对它们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其制定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这条路线有何特点?
工业化的实现要相当长时间的原因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可以从历史、现实角度分析)新中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4、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图”看,一五计划的成就有什么特点?
从成就分布区域看又有什么特点?
“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5、如何理解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在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一)成功的探索,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报告的发表,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确定了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二)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
“左”倾错误
(1)原因:
对于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上还没有深刻地认识。
(2)事件:
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发动了和运动,这种错误的主要标志是、、、,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2.纠“左”工作:
1960年冬,开始纠工作中的错误,提出了八字方针。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重大破坏:
由于“”的狂潮;被废置,的指挥调度系统和系统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全国堵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重要认识:
给中国的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和出现严重混乱;“文革”使中国拉大了与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
★问题提升:
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两场运动发动的原因是什么?
人民公社化实质是什么?
这是建国以来第几次农村政策的调整?
与前一次政策相比其性质有没有变化?
两场运动各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启发?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是哪十年?
有哪些成功?
有哪些失误?
3、52—57年为何情况良好?
57年开始为什么经济下滑?
60—66年又为何好转?
66—71年为何下滑?
★拓展延伸:
一.1956年——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原因及经验与教训
1.失误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影响,只是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里。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规律。
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既要防止右倾错误,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4)社会主义建设要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国家政治生活,反对个人崇拜、个人专断和教条主义,保持社会的稳定;
(6)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7)要坚持对外开放。
清王朝的闭关锁同使我们落伍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十年“文革”,自我封闭,扩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回话运动的主要特点。
1.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陷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是指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所谓“二公”就是公社的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巩固性练习
1、下列事件发生于同一年的有:
(多选)
A、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中共八大召开
C、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D、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多选)
A、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D、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2011·广东文综·18)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4.(2011·福建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5.(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7.(2011·北京文综·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 B.1952 1956C.1966 1976 D.1978 1982
8.(2011·海南单科·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第二、三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基本线索: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是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考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过程与特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基础知识体系: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召开的背景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邓小平在会议召开之前的《》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
停止了“”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
3.组织路线:
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集体领导;
4.提出大力精简各级机构,认真解决党政不分、、以政带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三)评价:
开辟了建设的新道路,标志着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揭开了的序幕。
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经历从到的历程:
(一)农村
1.过程:
1978年12月,安徽省农民自发秘密实行,并取得空前大丰收,1980年省首先取消人民公社。
农村的改革势头得到的支持。
到1983年初全国实行制的地区已经达到93%。
2.意义:
是中国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二)城市
1984年10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提出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从农业转向;到1987年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制,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是从开始的,1980,开放、、、四经
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连云港、南通等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是和);1985年将、、、作为经济开放区,同时批准将作为经济特区;1990年,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和。
四.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二)标志: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
提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指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才是硬道理。
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与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使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起基础作用;坚持以为主体、多种共同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
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具体化。
2.1997年,中共大召开,会议确立为指导思想,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是确立了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二是初步形成了的市场体制。
★问题提升:
1、这次会议实现了怎样的拨乱反正?
请分别从思想、组织、政治路线三方面进行说明
2、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三次转移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3.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又为何要改革?
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聚?
哪几次变革了土地所有权?
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5.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6.自古代后期以来,中国在对外政策上有过两度闭关或两度对外开放。
回答:
(1)第一次闭关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时期,很长时期内只允许一地对外通商。
这次闭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当时的中国产生那些消极影响?
(2)在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这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是国家和国家。
当时中国基本闭关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决定对外开放。
分析这次对外开放的有利国际环境。
答:
(1)广州。
原因:
一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没有依赖性;二是外国侵略者开始骚扰东南沿海;三是统治者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影响。
(2)一是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深,严重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开始逐步传入中国。
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3)社会主义、第三世界。
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威胁;主要领导人过分强调自力更生。
(4)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8.“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三国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
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俄国: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
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
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
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二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拓展延伸: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实施背景:
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
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为农村改革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背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过程: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3)作用: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建国后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3,2第117页突破难点第7点)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体制、工作重点、对外关系上,有何重大转变?
(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体制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工作重点上,从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5.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首先要改革农业。
(2)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经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改革农村。
(3)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
(3)产品分配不同:
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营,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影响不同:
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7.当今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区别
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
背景
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
列强发动侵略战争
基础
平等互利
不平等
性质
中国与世界各国正产的经济技术交流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影响
有利于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所有制结构上: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宏观调控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③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根本目标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9.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比较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人民 一轮 复习 导学案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