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docx
- 文档编号:5316354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324.77KB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docx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园林植物保护
班级
园林技术0501
园林技术0502
计划课时
2
周次
14
授课方法
讲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第一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
一、综合治理的概念
二、综合治理的发展
三、综合治理的观点
四、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
重点难点
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
复习提问
作业
综合治理的概念?
课后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综合治理的概念、综合治理的发展、综合治理的观点、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
共页第26页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知识目标
●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理解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含义、策略
●理解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
技能目标
●在生产中能灵活应用各种防治措施
●能根据具体的园林植物病虫害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
第一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一、综合治理的概念
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各有其优缺点,单靠其中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目的,甚至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
病虫综合治理是一种方案,它能控制病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的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它从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园林病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综合治理的发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是人类在与病虫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与有害生物斗争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早期的有害生物的治理是依靠综合防治的。
当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知识未被充分认识,人类为了保护植物,创造了许多生物的、物理的、栽培的防治方法。
当时各种方法不是十分有效,于是就提出各种方法配合使用,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已包含了现代综合治理的内容。
这一阶段,有些病虫害不能十分有效地防治,但一般能降低为害水平。
第二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有机合成农药DDT的问世,以及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农药的出现,防治效果大大提高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化学防治占垄断地位,其它方法都较少使用和研究,前一阶段提出的综合防治也基本放弃。
但到了60年代发现化学防治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防效降低了,用药量增加才能达到原来的防效。
第二,导致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导致次要害虫也变为主要害虫,灾害越来越重。
这一阶段害虫防治总的情况是:
虽然害虫可以防治,但是害虫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易防治。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人们从化学防治实践中得到启发,发现任何一种防治措施都不是万能的,有长处也有短处。
只有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持续治理,才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于是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新概念。
199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宣布,综合治理是防治有害生物优先考虑的策略。
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正式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在综合防治中,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的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来治理有害生物。
后来又多次进行改进与完善。
1986年又将综合防治解释为: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这一综合防治定义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的内涵一致。
三、综合治理的观点
(一)生态观
病虫害综合治理从园林生态系的总体出发,根据生态系统中病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利用自然因素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和病虫天敌生存,不利于病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通过全面分析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防治效果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综合治理有害生物。
(二)控制观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所采取措施并非把病虫彻底消灭,而是以预防为主,将病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
对于城市园林植保工作,主要是确保树木、花卉、草坪等园林植物的美观,从而在城市生态效益中发挥最大作用。
因此,要将害虫的为害控制在观赏允许为害水平以下。
(三)综合治理观
各种防治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防治中综合考虑治理对象,必须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持续治理才能达到控制病虫为害的目的。
(四)整体观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管理体系。
从园林植物的规划配置到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等整个过程都要有计划地应用综合治理的策略和措施,才能保障园林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四、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
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者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当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为害程度、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当地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等情况,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出发,设计和制定防治方案。
设计和制定的防治方案,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作用,重视经济阈值在方案中的实施,在此基础上综合、协调、灵活的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将病虫害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
(一)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制订的原则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安全、有效、经济、简单的原则将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之内。
“安全”是指所制定的防治方法对人、畜、天敌、园林植物等无毒副作用,对环境无污染;“有效”指在一定时间内所用的防治方法能使病虫害减轻,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经济”是指尽可能投入少,回报效益高;“简单”就是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应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二)综合治理方案的类型
1.以一种病虫为对象如对黄褐天幕毛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2.以一种园林植物上所发生的病虫为对象如对泡桐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3.以某个区域为对象如对某个绿化小区、公园、街道等园林植物的综合治理。
(三)综合治理的策略
1、园林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
园林生态系统是由园林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所在的环境构成的,各组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其中任何一个组分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组分的变化,影响病虫害、天敌的消长与生存,最终影响到整个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要从园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园林植物、病虫害、天敌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园林植物和天敌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而实现长期内可持续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达到治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园林植物病虫害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如天敌,气候等)的作用,以预防为主,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调节田间小气候,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因素,增强自然控制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往往通过一种防治方法很难达到目的,需要联合应用多种防治措施。
以植物检疫为前提,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综合应用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
灵活、协调应用几项措施,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实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经济阈值及防治指标
所谓经济损失允许水平(EIL)也叫经济阈值(ET)是指植物因病虫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条件下的种群密度或植物受害的程度。
而防治指标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一般用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表示。
一般控制病虫危害,使其危害程度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
若超过其范围就要掌握
有利时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来阻止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
或者说病虫为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
在以城市街道、公园绿地等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
更注重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
要依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要延误病虫的防治。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园林植物保护
班级
园林技术0501
园林技术0502
计划课时
2
周次
15
授课方法
讲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第二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园林技术措施
教学目的
掌握植物检疫的程序和方法、园林技术措施
重点难点
植物检疫的程序和方法
复习提问
综合治理的概念?
作业
1、植物检疫的程序和方法?
2、园林技术措施?
课后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植物检疫的程序和方法、园林技术措施。
共页第27页
第二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归纳起来有:
植物检疫、园林技术措施、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一、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及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对以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其扩大蔓延。
植物检疫的特点:
第一具有强制性,任何集体和个人不得违规;第二具有战略性,不计局部地区当时的利益得失,而主要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第三,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进入或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彻底消灭。
植物检疫是一项根本的预防性措施。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植物检疫工作愈发突显出它的重要性。
首先是保护农林作物安全生产。
病虫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但有可能扩大其分布范围。
某一种虫害或病害在其原发地,往往由于天敌的制约、植物的抗性和长期积累起来的防治经验等原因不至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当某些危险性的病、虫、杂草传人新的区域以后,由于缺乏上述控制因素,有可能生存下来,当环境条件适宜它们的生活时则会在新的区域大量繁殖,迅速扩展,给农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甚至酿成灾难。
世界实例屡见不鲜,如著名的榆树荷兰病传入欧美,使行道树大量死亡,1975年英国榆树枯死190万株,美国榆树每年枯死40万株;又如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省的美国白蛾,1984年在陕西武功猖獗成灾,造成大片园林植物及农作物被毁,目前已经分布在辽宁、陕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给当地园林植物造成严重为害。
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实行国内外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促进对外贸易。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草害传播的几率越来越大,植物检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基础上,才能使进出口农产品不携带危险性病虫、杂草,才能保证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能够打破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壁垒,促进对外贸易。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及措施
1.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
植物检疫包括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部分。
对外检疫的任务是禁止危险性病、虫及杂草随着植物及产品由国外输入或国内输出。
对外检疫是国家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等场所设立的检疫机构,对进出口货物、旅客携带物及邮件等进行检查。
出口检疫工作也可在产地设立机构进行检验。
对内检疫是将国内局部地区已经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要进行封锁,采取措施并予以清楚,防止传到无病区。
对内检疫的任务是将国内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治其扩大蔓延。
是地方政府设立检疫机构,会同交通运输、邮电、供销等部门根据检疫条例,对所调运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处理。
包括产地检疫和道路检疫。
2.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有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区划为疫区,对疫区要严加控制,禁止检疫对象传出,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消灭。
未发生检疫对象但有可能传播进检疫对象的地区划定为保护区,对保护区要严防检疫对象传入,充分做好预防工作。
如,作为保护区不到疫区引苗木、切花、球根、种子等,必须引种时,要严格作好检验及消毒处理工作。
(三)检疫对象的确定
植物检疫对象是指国家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一定时期国际、国内病虫发生、危害情况和本国、本地区的实际需要,经一定程序制定、发布禁止传播的危害植物的病、虫、杂草名单。
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对象的确定原则是:
(1)国内尚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虫及杂草;
(2)危害严重,传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防治又比较困难的病、虫及杂草;(3)靠人为活动传播的,即随种子、苗木、及包装材料等传播的病、虫及杂草。
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对象确定的程序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园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观赏植物检疫对象建议名单及其危险性分析报告,国家林业局组织园林业行政、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专家,对建议名单进行审议。
观赏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由国家林业局确定或调整,由国家林业局发布。
(四)植物检疫的程序和方法
1.植物检疫的程序植物检疫包括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
对内检疫一般包括报检、检验、检疫处理和签发证书等程序。
(1)报检生产、经营应施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或个人,在生产期间或者调运之前向当地县级或县以上植检机构提出产地检疫申请并提交相关的材料。
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从本省向外省(市)调出和本省县(区)间调运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在运出前,调出单位或个人应凭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签出的检疫要求书,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报检;二是本省单位或个人需从外省(市)调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应在植物或植物产品调运前向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提出申请,取得检疫要求书后,货主凭此检疫要求书到调出地植物检疫机构报检,
(2)检验植物检疫机构根据申请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材料,检疫机构人员对申请产地检疫的园林植物及其产品实施产地检疫。
(3)检疫处理及签发证书经产地检疫合格的,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经检验如发现检疫对象对的,签发《检疫处理通知单》,报检单位应按规定进行除害处理,经复检合格后再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
如带有尚无有效方法处理的检疫对象应停止调运或销毁,禁止入境。
对外检疫我国进出口检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进口检疫、出口检疫、旅客携带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过境检疫等。
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2.园林植物检疫的产品包括
(1)园林植物的种子、果实、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2)木材、竹材、根桩、枝条、树皮、藤条及其制品;(3)花卉植物的种子、苗木、球茎、鳞茎、鲜切花、插花;(4)中药材;(5)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其他产品、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等。
3.植物检疫的方法有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和栽培检验三种。
(五)疫情处理
疫情处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植物及其产品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阻止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
除害处理是植物检疫处理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机械处理、热处理、射线处理等物理方法;药物熏蒸、浸泡、喷洒等化学方法。
二、园林技术措施
园林技术措施是指科学利用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改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是综合治理的治本措施。
不仅有直接防治的作用,还有积极的预防作用,但这种措施有一定局限性,单独使用有时收效较慢。
园林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选育抗病虫品种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长远目标,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环节,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较大。
目前已培育出菊花、香石竹、金鱼草等抗锈病的新品种,抗紫苑萎蔫病的翠菊品种以及抗菊花叶枯线虫病的菊花品种等。
尤其是对借风传播和土壤传播所引起的植物病害以及病毒病,选育抗病虫品种尤为重要。
是防治病虫害发生、危害的根本措施。
(二)选用健壮无病的繁殖材料
在选用种子、球茎、种苗等繁殖材料时,应选用无病虫、饱满、健壮的繁殖材料,以
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提高苗期的抗性。
在建植草坪时要使用无病种子,移植草皮、单株、匍匐茎、根孽等繁殖材料也要选择健康的,这是花木中病害是由种子传播的,如仙客来病毒病,百日菊白星病、草坪病害等,必须从健康植株上采种,才能减轻或避免这类病害的发生。
(三)清洁田园
清洁田园的目的是减少病虫害的侵染来源、改善环境条件。
主要工作包括:
及时清楚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残体、草坪的枯草层,并加以处理,深埋或烧毁。
生长期摘除病、虫枝叶,尤其发病初期和比较集中的病、虫枝叶,如天幕毛虫的产卵枝,天幕毛虫、美国白蛾等幼虫群集的叶片等及时摘除烧毁。
拔除病株,必要时可用70的五氯硝基苯酚粉剂8~9g/m2或1:
50的福尔马林4~8kg/m2等进行土壤处理。
园艺操作过程中应避免人为传染,如摘心、除草、切花时要防止工具和人手对病菌的传带。
温室中带有病虫的土壤、盆钵要进行药剂处理方可使用。
在无土栽培时,被污染时,被污染的污染液要及时清楚,不得继续使用。
及时除草,许多杂草是植物病害的野生寄主,如车前草等杂草是根结线虫的野生寄主。
增加了病虫害的侵染来源,同时杂草丛生提高了周围环境的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四)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
在绿地植物栽植中,为了保证美化效果,往往是许多种植物混栽,忽视了植物病虫害间的相互传染。
如海棠和柏属树种等近距离栽植易造成海棠锈病的大发生。
桃、梅等与梨邻近栽植,有利于梨小食心虫的大发生。
多种花卉混栽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因此,在园林设计工作中,植物的配置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美化效果,还要考虑病虫害的问题,尽量避免害虫相同食料及病原菌相同寄主范围的园林植物混栽。
(五)园林植物的合理轮作
园林植物连作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尤其土传病害。
如温室中香石竹多年连作时,会加重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栀子花连作会加重根结线虫病的为害。
实行轮作可以减轻病虫的发生与为害。
轮作时间视具体病虫害而定。
如鸡冠花褐斑病实行2年轮作即有效,而胞囊线虫需要较长时间。
(六)加强植物栽培管理
1.加强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平衡土壤的水分和营养状况,可提高绿地植物的健康水平,提高植物抵抗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从而起到壮势、美观、抗病虫作用。
园林植物在栽培管理中要讲究科学施肥。
若使用有机肥应充分腐熟且无异味,以免污染环境,并可把有机物中的病原菌及害虫杀死。
使用无机肥要注意氮、磷、钾的比例要合理。
一般来说,大量使用氮肥草坪和花卉要尽量少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以免发生徒长,造成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等的发生。
适量增施磷、钾肥,能使寄主提高抗病性,是防止某些病害的有利措施。
观赏植物的灌溉技术,无论是灌水方法,还是灌水量、灌水时间等都影响着病虫害的发生。
灌水方式要适当,喷灌和洒水等方式容易加重叶部病害的发生,最好采用沟灌、滴灌或沿盆钵的边缘浇水。
浇水要适量,浇水过多易造成烂根,浇水过少易使花木因缺水生长发育不良,出现生理性病害以及抗病虫能力减弱。
灌水时间要有选择,叶部病害发生时,浇水时间最好选择晴天上午,以便及时降低叶片表面湿度;收获前不宜大量浇水,以免推迟球茎等器官的成熟,或窖藏时因含水量大而出现烂窖等现象。
2.改善环境条件
改善环境条件主要指调节栽植地的温湿度,尤其是温室栽培的植物,要经常通风、透光,降低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如减少花卉灰霉病的发生发展,可减少或削弱介壳虫为害等。
种植密度及盆花摆放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气,减少病害发生。
冬季温室温度要适宜,不要忽高忽低,影响植物生长,病害趁虚而入。
3.合理修剪
合理修剪、整枝不仅可以增强树势、提高观赏价值,还可以减少病虫危害。
对天幕毛虫、袋蛾、刺蛾等食叶害虫及为害悬铃木的吸汁害虫日本龟蜡蚧,均可通过剪除虫枝,有效的抑制该虫的危害。
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去带病、虫枝,从而减少病虫害的侵染来源。
如月季白粉病、枝干腐烂病等对于园圃修剪下来的枝条,应及时清除烧毁。
草坪修剪的高度、时间、次数也要合理。
4.球茎等器官的收获及收后管理
许多花卉是以球茎、鳞茎等器官越冬,为了保障这些器官的健康贮存,要在晴天收获,挖掘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伤口;挖出后要仔细检查,剔除有伤口、病虫及腐烂的器官,在阳光下暴晒几天,必要时可用药剂处理后方可入窖。
贮窖必须预先清扫消毒,通风晾晒;入窖后控制好温湿度,窖温一般控制在5℃左右,湿度控制在70%以下。
球茎等器官最好单个装入尼龙网袋内悬挂在窖顶贮藏。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园林植物保护
班级
园林技术0501
园林技术0502
计划课时
2
周次
15
授课方法
讲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第二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四、生物防治技术
教学目的
掌握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常用方法
重点难点
热处理法、诱杀法、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复习提问
1.植物检疫的程序和方法?
2、园林技术措施?
作业
1、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常用方法?
2、生物防治技术常用方法?
课后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常用方法、生物防治技术常用方法。
共页第28页
三、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人工或者利用各种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如:
光、温度等)直接或间接来消灭病虫害的方法。
此法简单易行,见效快,不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适合无公害生产,但费时费力。
(一)人工捕杀
人工捕杀是指利用人力或器械来捕杀害虫的方法。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假死性、群集性以及在某一阶段活动场所相对固定的害虫。
如多数金龟子、象甲、天牛的成虫具有假死性,可在清晨或傍晚将其振落杀死。
防治杨枯叶蛾、天幕毛虫等均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和利用初孵幼虫群集在枝叶上危害,捏杀低龄幼虫。
利用简单器械钩杀天牛幼虫,刮除枝、干的老皮、翘皮及病斑等能防治园林植物上的蚧类、腐烂病等多种害虫。
(二)阻隔法
人为设置各种障碍,以切断病虫害的侵害途径,这种方法称为阻隔法。
具体方法有:
1.覆盖薄膜
覆盖薄膜不仅能够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还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
覆膜防病原因:
一是薄膜对病原物的传播起了机械阻隔作用;二是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提高,加速了土壤中病残体的腐烂,减少了病害侵染来源。
2.纱网阻隔
对于温室、大棚中栽培的花卉植物,在夏季使用防虫网,不但阻隔了蚜虫、粉虱等害虫的侵入,而且也有效地减少了病毒病的侵染。
3.设障碍物
有些无迁飞能力只能靠爬行上下树活动的害虫,如枣尺蠖雌成虫无翅,只能爬到树上产卵,还有些幼虫下树越冬,可在树干基部设置障碍物(如在树干上绑塑料布)阻止它们上、下树,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4.挖障碍沟
对不能迁飞的害虫,为了阻止其迁移为害,可在未受害区周围挖沟,保护植物。
一些根部病害,如根腐病等,可在受害植株周围挖沟阻止病原菌蔓延。
一般沟宽30cm,深40cm。
(三)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性,人为设置器械或诱物来防治害虫的方法。
1.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对灯光的趋性,人为设置灯光来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诱杀法。
此法诱集面积大成本低。
生产上常用的光源是黑光灯,此外,还有高压电网灯。
许多昆虫具有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并对光波具有选择性,如梨小食心虫对兰色和紫色、大菜粉蝶对黄色和兰色有强烈的趋性,蚜虫和粉虱对黄色有正趋性,而大多数昆虫对紫外光具有选择性。
黑光灯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三 园林植物 病虫害 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