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资料讲解.docx
- 文档编号:530642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13KB
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资料讲解.docx
《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资料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资料讲解
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
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
(试行)
TechnicalGuidelinesforConstructionofGreenHighway(Trial)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2017年3月
目次
前言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实施绿色公路建设和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交公便字〔2016〕157号)、《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交办公路〔2016〕93号)及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广东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广东公路建设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
1.总则;2.绿色公路设计;3.绿色公路施工;4.绿色公路运营及养护管理。
本指南主编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本指南参编单位: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员:
贾绍明、张钱松、陈明星、王璜、梅晓亮;李爱民、沈毅、邵社刚、孟强、宁选杰、吴立坚、蒋海峰、王随原、和海芳。
1总则
1.1本指南所称的绿色公路是指在公路的全寿命周期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控制资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建设品质提升与运行效率提高,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行车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使用。
1.3绿色公路的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高度重视公路、环境、社会各方面、各要素的关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发挥公路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统筹协调原则。
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3)创新驱动原则。
大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创新的驱动与支撑作用,为公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4)因地制宜原则。
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和工程特点,明确项目定位,确定突破方向,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品位的工程设计,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公路。
1.4公路建设项目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节能评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与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评估等节能环保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环保景观专项设计、施工环境保护监理、施工期环境监测与水土保持监测及施工期节能监测等要求,鼓励开展环保管家服务、环境影响后评价及节能后评估工作。
1.5绿色公路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绿色公路设计
2.1总体要求
2.1.1公路规划阶段,应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交通运输需求的分布和发展、区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出行需求及占用土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路网布局。
2.1.2公路建设项目立项研究阶段,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现有路网状况和交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环境、土地、资金等条件,科学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建设规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1.3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比选走廊带和主要控制点,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尽量采用避绕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及社会关注区的建设方案;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
2.1.4公路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应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
2.1.5公路设计应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理念,积极推广应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控制、节能降碳、安全智慧及提升服务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
2.1.6公路建设项目应构建动态设计与多方联动机制。
(1)坚持动态设计制度。
以施工为重点,根据施工进展及发现的新问题,实施持续设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建立参建单位多方联动机制。
畅通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渠道,以联席会议为纽带,发挥各方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2设计新理念
2.2.1综合最优化设计理念
建立综合最优化设计评价系统,坚持设计创作、精益求精的原则,加强总体设计,全局性、统领性地进行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互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保景观等专业设计。
通过最优化设计,达到路线平纵横断面的最优布置、路基防护及排水的集约与环保、桥梁及隧道结构的安全与耐久、互通立交的最优布局、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布局的以人为本、景观绿化的自然协调。
通过综合最优化设计,达到公路与沿线自然、人文、社会的和谐,并通过精细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实施难度、节省工程造价。
2.2.2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理念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既要注重项目初期的建设成本,也要注重后期的维修和养护成本。
遵循建管养一体化设计理念,注重建设质量和工程耐久性,并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贯穿到项目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优化设计,有效的控制建设成本;汲取以往项目养护和运营管理中所取得的经验,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提高工程技术含量,以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2.2.3灵活性设计理念
在充分掌握现有技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安全与功能的同时,通过合理选用标准,灵活运用技术指标,最大限度维护公路与沿线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
可通过布置不同路基断面形式、选用适宜的防护形式、结合地形选择合理的桥梁墩台及隧道洞门形式、山区场地条件下的变异互通形式等灵活性设计措施,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工程造价,并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养护。
2.2.4宽容性设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预防、容错、纠错”宽容性设计理念,系统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
采用运行速度设计降低相邻路段容许速度差,达到线形的连续均衡,并按照运行速度设置合理的曲线要素、超高等,全面提高线形安全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路侧净空,如采用低路堤、宽平台、缓边坡等提高道路安全性;设置宽容性的路侧结构物,如路边震动带、护栏、缓冲垫、可解体消能的标志杆柱等,为侵入路侧车辆提供安全保护。
2.2.5标准化设计理念
以推进模块化建设为方向,深入推广标准化设计,鼓励构件设计标准化和通用化,促进设计标准化和施工标准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预制拼装结构,尽量减少混凝土现浇结构,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3路线设计
2.3.1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包括:
(1)鼓励公路与铁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共用线位。
(2)改扩建公路要充分发挥原通道资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设施。
2.3.2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沿线主要城镇发展规划、路网布局等进行布线,充分应用安全选线、环保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人文选线等技术,综合考虑占地、拆迁、施工、运营安全及养护费用等因素,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方案,推荐综合最优方案。
2.3.3在保证线形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运用技术指标,考虑土石方平衡、填挖高度、桥隧设置、互通设置及工程造价的控制等,从而确定最优线形。
2.3.4合理选用平、纵、横技术指标,尽量降低路线纵坡,减少路线长度。
2.3.5路线设计宜尽量保持区域自然水系的原有水文情势,适当提高桥隧比例和桥涵构造物的过洪能力。
2.3.6路线设计应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设计要求,特别是路基断面方案确定、路基高边坡控制、桥隧位置布设、互通位置选择以及结合线形对安全设施的设置等,同时路线布设还应考虑尽量降低结构物施工难度,保证施工安全性。
2.4路基设计
2.4.1宜从以下方面细化路基填挖设计,保护土地资源:
(1)严格控制高填深挖路基,当挖方深度大于30m、填方高度大于20m时,应结合占用土地情况进行路桥(隧)方案技术经济比选。
(2)对必须通过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的路段,路基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取以桥代路、设置路基挡土墙、采用节地型排水沟和压缩护坡道、碎落台宽度等可行措施,减少占地数量。
(3)路基挖方应认真勘察、精细计算、合理调配、力求自身利用平衡,减少设置取、弃土场;必须设置取、弃土场时,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并应与改田、造地、复垦相结合。
(4)公路筑路材料宜尽量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材料,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可考虑利用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及其他建筑工程(如河道整治、水库开挖、鱼塘建设等)的废弃土石方。
2.4.2公路防护排水系统设计应将隔离栅-边坡-边(排水)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地形恢复整治、原生态设计,打造融入自然的公路防排水系统。
(1)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路堑边坡开口线尽量采用圆弧形设计,坡面防护应因地制宜采用生态防护设计营造与周边原生植物群落一致的乔灌草复合群落,降低传统圬工防护对生态与景观的影响。
(2)结合路侧净区营造,边沟设计采取浅碟形植草土边沟等生态边沟形式,实现路基排水系统与坡面防护体系相互协调。
(3)人为活动较少的路段可采取种植多刺植物营造植物隔离栅替代传统隔离栅的设计方案,兼顾安全与生态保护功能。
(4)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路位于城镇规划区的路段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公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2.5路面设计
2.5.1路面结构设计应基于公路服务功能与交通量组成特性,因地制宜确定路面总厚度及结构组成,避免照抄照搬其他项目路面结构设计。
(1)对交通流以小型车为主的旅游公路,可研究取消中面层设计;对以重载交通为主的交通主干线,可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2)倡导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使材料的性能与路面结构相匹配,提高路面的耐久性。
2.5.2推广应用低碳环保耐久性路面,有关要求如下:
(1)在技术经济论证可行的前提下,公路路面设计宜加大能够提高长期使用性能、节约材料的新型路面材料及技术的应用,如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水泥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温拌沥青混合料、大空隙低噪音排水沥青、废旧橡胶粉沥青等路面技术。
(2)改扩建工程应积极推行废旧沥青路面、钢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实现旧路面的全利用。
2.5.3做好隧道内外路面的衔接设计,隧道洞内路面的面层类型宜与洞外路段的路面类型一致,保证内外协调一致、有机衔接,提高行车的舒适性;有条件的项目隧道路段宜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表面层采用温拌、阻燃、降噪沥青混合料,提高隧道路面安全性能。
2.6桥涵设计
2.6.1应将桥梁运营和维护纳入工程设计与建设一并考虑,突出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强调系统性,强化结构设计与养护设施的统一。
2.6.2发挥钢结构桥梁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钢结构桥梁的应用,尤其是在山区复杂条件下非标准跨径桥梁中的应用;积极应用高性能混凝土,保证结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公路运营养护成本。
2.6.3针对悬索桥、斜拉桥等复杂桥型,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术,拓展BIM技术在高精度项目空间场景、模拟设计选线和结构物选型、精细化管理远程实时监控、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可视化分析控制工程进度,以及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桥梁建设的智能化。
2.6.4路桥结合设计减少工程永久占地,相关要求如下:
(1)Ⅰ、Ⅱ类地形区路桥分界临界高度一般不宜超过6m,最高不宜超过10m;Ⅲ类地形区通过耕地路段的路桥分界临界高度最高不宜超过8m,以减少桥台和桥头引道占地。
(2)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绿色 公路建设 技术 指南 资料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