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5285507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48KB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精品.docx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精品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
学校:
专业:
09行政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10月
目录
内容摘要------------------------------------------------------------------4
正文
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4
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4
1、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4
2、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5
3、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5
4、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5
5、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6
6、“性”犯罪占一定比例---------------------------------------------------6
3、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6
主观因素--------------------------------------------------------------6
1、对外界不良刺激的积极感知和犯罪----------------------------------------6
2、意识因素与犯罪---------------------------------------------------------7
3、不同气质类型与犯罪-----------------------------------------------------7
4、不良性格倾向与犯罪-----------------------------------------------------8
客观因素---------------------------------------------------------------8
1、自身原因--------------------------------------------------------------8
2、家庭原因--------------------------------------------------------------8
3、学校原因--------------------------------------------------------------9
4、社会原因--------------------------------------------------------------9
5、司法原因-------------------------------------------------------------10
4、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治----------------------------------------------11
青少年犯罪的学校预防-------------------------------------------------11
1、改善教育管理模式-----------------------------------------------------11
2、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德育教育-------------------------------------------11
3、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2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12
1、优化家庭环境---------------------------------------------------------12
2、优化家庭环境----------------------------------------------------------12
3、特殊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救助----------------------------------------------13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预防-------------------------------------------------13
1、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矫冶工作--------------------------13
2、增强社会责任感,动员全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13
3、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13
4、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13
5、全社会都应当对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担负起责任--------------------------14
6、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14
青少年犯罪的自我保护防范和保护---------------------------------------14
1、避免违法犯罪的安全性教育----------------------------------------------14
2、对在犯罪侵犯的特殊情形下自我保护--------------------------------------14
3、加强对青少年自护的相关法律的教育与学习--------------------------------15
4、自我防护的救济途径的教育----------------------------------------------15
青少年犯罪的的立法和司法预防-----------------------------------------15
1、加强青少年犯罪的立法预防---------------------------------------------15
2、加强青少年犯罪的司法预防--------------------------------------------15
参考文献-----------------------------------------------------------------15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以青少年犯罪为探讨对象,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起因,结合多个案例分析,深入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与矫治。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犯罪成因预防与矫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忧虑,更成为困扰各级政法部门的热点问题。
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结合新的社会实际,青少年犯罪现象的逐渐增长,本文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进一步深入探析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6-25周岁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是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所有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禁止的一切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
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
同时,青少年自身也存在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如机体需要增多、性成熟,和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模仿、猎奇等),以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偏年轻的客观情况,使得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率较高。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出呈现如下特点:
1、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和对外开房的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青少年的成熟期也普遍呈提前化的趋势。
人的交往年龄越来越提前,使青少年智力获得发展,同时也使青少年犯罪向低龄化趋势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件强奸案中,三个被告均为未成年人,一个才15岁,但在对付舞厅小姐实施强奸时,显得非常“老练”。
另据报道,2001年2月8日,北京海淀区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本市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报案,该公司在交纳上网费时,发现在北京电报局的163上网帐号被人盗用,累计损失达40余万元。
经公安部门认真排查,终于将本市第一个黑客——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卢某抓获。
实际上,现在很多制造病毒的“高手”都是青少年。
再者,犯罪的低龄化也比较突出。
13、14岁的小孩动辄拿刀伤人、杀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
2、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据报道,今年9月在安徽合肥市易山区法院不公开审理一抢劫案件,18个被告中,只有一个19岁,其他均为未成年,最小的才15岁。
这是一群在城市游荡的孩子,一没钱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窜到街上,见人峰拥而上,先打后抢。
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不断有青少年组成的带有封建帮会色彩和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净干些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抢劫、敲诈钱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称霸一方。
2001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14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此案告破后,挖出了一个犯罪团伙。
这个团伙共有32人,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2岁,他们成立了“好汉帮”、“神龙教”,还有敢死队,其中有“老大”、“军师”、“打手”等。
少年“黑社会”已露端倪!
3、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
而且,由于年轻人的逞强好胜,在进行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和暴力性。
具体表现一下几种情况:
行凶杀人、谋财害命、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暴力强奸等。
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比如,据报道,去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对其管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
在日本,2001年初,神奈川县一所中学的两名学生因不满老师的耐心规劝,居然动手“修理”了8名老师长达1小时,造成2名老师下鄂骨折,一名怀孕女教师险些流产。
时隔不久,日本西北部一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训斥,放学后用一把小刀连刺老师十刀,致老师惨死刀下。
4、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
正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
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
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上升。
青少年重新概率达到了15%—20%,个别地区达到30%以上。
所以,加强研究重新犯罪的特点和规律,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5、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某中学一位初二学生要某,一天晚上和他的“铁哥们儿”在路上行走,风很大,见路过的一青少年穿着外套,就抢来穿,结果犯上了抢劫罪。
6、“性”犯罪占一定比例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刻,对于尚未体会的事物极想尝试,特别是改革开放依赖,一些污秽的东西也随之进来,加上不健康的影视、书报、音响等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朦胧意识的驱使,某些青少年一遇机会便可能采取手段予以模仿和实施,造成“性”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
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对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青少年犯罪心理角度分析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1、对外界不良刺激的积极感知和犯罪。
感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信息和感知者自身的信息。
同时个体对信息的感知是具有选择性的。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多与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映长生很强的选择性有关,以及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鉴别真伪、美丑的能力,往往对于一些不良刺激产生了积极感知。
通常表现刺激青少年能积极感知的对象有:
能直接激起本能欲望的刺激。
那些能直接激起人们吃、喝、玩、乐、性或攻击的欲望的刺激,常常都能成为青少年积极感知的对象。
新异特殊的刺激。
奇装异服、新潮发型、配饰纹身、流氓集团的暗语或黑话等,容易成为他们积极感知的对象。
反复持久的刺激。
青少年起初都不会抽烟、喝酒、赌博、吸毒等,往往是在与同伙的长期交往中,这些刺激持久的反复的出现,便由被动地尝试、模仿逐步发展成为积极的习惯爱好。
诱惑性强的刺激。
例如易于偷取的钱财,便于盗窃的高级物品,僻静昏暗街巷中独行的青年女性等,都易于成为他猛积极感知的对象,激起偷盗和强奸的欲望。
迎合性强的刺激。
即符合当前人的急切需求的刺激。
如一个青少年看中一款手机时,就成为其积极感知的对象,产生偷窃的动机。
与自我表现有关的刺激。
凡与炫耀逞能、显威显圣有关的刺激都容易成为积极感知的对象,激起各种犯罪行为。
2、意识因素与犯罪。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了解主观意识缺陷的作用和内容,从而更好的研究青少年犯罪形成的主体因素:
主观意识缺陷与犯罪。
青少年主管一时缺陷的核心是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往往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自己的价值,否认集体主义,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别人。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己主义,一切都从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发展到恶性膨胀的地步,将可能导致其相应的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例如说:
贪财、恋色、任性、无知等。
价值观薄弱与犯罪。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并以此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价值观与个人需要紧密相关联,因而常常参与个人的动机过程。
人动机斗争的过程,也是各种价值观念冲突、取舍、趋利避害的过程。
因此,在不同价值观的支配下,有些人的行为表现得到社会的赞许和接受;有些人的行为却是违法乱纪、违反社会公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颠倒与犯罪。
道德和法制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法制是借助国家机器对违法者实行强制性的制裁。
犯罪青少年由于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没有形成应有的道德、法制观,必然缺乏内心的控制力量,为满足自己本能需求,就不择手段的侵犯别人和社会利益,从道德观来看,当前犯罪青少年的道德观主要特点是模糊、颠倒和混乱的。
3、不同气质类型与犯罪。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人在认识、情感、言语、行为中,心理活动发生时
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人格特征,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性情和脾气。
如一个犯罪青少年对人对事的态度经常表现为情绪激动,那么就认为此人具有情绪激动的气质特征。
目前把气质分为四种: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以上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代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混合型,违法犯罪青少年大多数性情急躁、情绪易激动、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善于交际、能说会道,但干起事来往往缺乏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情感易爆发、易冲动行事。
这些气质有积极的一面同事也有消极的一面,衡量它的价值取决于他们从事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如果从事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劳动就能发挥积极的一面;如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那就是消极的一面。
气质的类型本身与青少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取决于不想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而不是由气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4、不良性格倾向与犯罪。
性格具有态度、理智、情绪和意志四个主要特征。
犯罪青少年在违法犯罪前由于受不良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不良的性格倾向,这些不良的性格倾向在与不良同伙中进一步强化,在思想上形成一套啊犯罪逻辑,在行为上养成犯罪的习惯,并逐渐转化为难以改变的动力定型。
可以看出,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是在自然素质的前提下由社会环境和教育塑造而成。
一旦性格的形成就会对客观现实产生反作用。
客观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是对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的内化。
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的形成而出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存在于个人的生活之外,而是存在于个人生活之中。
因此,群体的人际关系水平的高低必然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发展。
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促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冲突等。
1、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2、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
“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
“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
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3、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惧毁;差学生则破灌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
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邪道上越走越远,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一个18岁的黑帮“老大”——王海,在其自述中谈到:
“有一次上课迟到,老师罚我在教室的角落里举砖头,我心里发狠就用砖头一下砸在一张课桌上。
老师上来就踢了我一脚,我和他打了起来。
就这样,我被学校记大过处分。
我认真学习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
我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混在一起,整天寻衅滋事。
”
第三、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前一段时间,笔者办理的刘×抢劫案,被告人刘×在学校、网吧门口强行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上网消费。
他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
4、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
第一、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其中,“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可一些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老板,利欲熏心,贪图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此,心灵遭受毒害,理想被严重扭曲,他们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
笔者曾办过一起赵××奸淫幼女案,赵××只有15岁,就“糟蹋”、奸淫了8名女孩,这些女孩小的仅有4岁,大的才11岁,赵××年纪不大,但却花样翻新,手段残忍,这些都是他看黄色录像学来的。
他经常光顾的录相厅老板也因此案被判刑。
正像一位中学校长所发的感叹:
“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顶录相厅一个镜头”,“老师苦口婆心讲一天,抵不上学生书摊转一圈”。
第二、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腐败现象对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精品 青少年犯罪 特点 成因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