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设计劝学新说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5276089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016.70KB
新教材新设计劝学新说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新设计劝学新说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新设计劝学新说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新设计劝学新说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新教材新设计】劝学“新”说——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前言
新教材开始使用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参悟课程理念是教学一线教师最为常见的理解途径。
去年调查时,很多老师喜欢问的就是:
什么时候有教学设计。
为此,借助温州市核心素养项目组的力量,我们组建了开发教学设计的八个小组。
八个小组的成员在没有先行的经验条件下,自行学习有关理论,借鉴名家设计,多次线上线下讨论,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教案。
只是很可惜,没有贴切我们的初衷——能开发出基于课堂实践过后的教案,因为刚值疫情期间,没有办法实践。
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教案,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个别教案理念较为陈旧。
所以大家在借鉴的时候,多多进行自己的思考,提倡拿来主义。
亦可在教师之间进行完全出自教学目的的讨论,以期对新教材更好的把握。
一、
单元教学导语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核心话题是“学习之道”。
这个单元一共收入了四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和两篇随笔(《读书:
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这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
根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内容,我们小组将六篇文章内容重组,设计了四课内容,分别为应时而作说“学习”、条分缕析明“学习”、千变万化证“学习”和咬文嚼字话“学习”。
这四课的内容分别是从以下四个角度设置的: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说理结构的严密性、说理方法的多样性和说理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期待学生在梳理、探究、反思的过程中学会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关注到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会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会发现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辨析说理观点的针对性。
梳理文本提出观点的背景,比较文本在说理时所提出的观点,学会观点的表达要有明确的背景,有问题的意识,有清晰的对象以及有现实的意义。
2.能探究说理结构的严密性。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脉络,并以关联词的联缀呈现语言支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说理文的基本说理框架并运用于实践写作中。
3.能掌握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熟练掌握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并能运用多种说理方法进行说理。
4.能鉴赏说理语言的准确性。
明确说理语言是准确鲜明的,具有是非判断性,同时说理分析又有为观点服务的限制性,能运用准确鲜明的说理语言来表达观点;感知不同文体说理语言的差别,明晰造成各类文体及其语言风格差异的原因,明晰说理语言差异背后的思维差异。
5.学生能结合对“学习之道”的学习体悟,分析在学习中遇到新的难题,运用“准确”的说理语言撰写论述性文章《“劝学”新解》,检验单元学习的效度,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质素。
三、
单元设计导图
四、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段:
应时而作说“学习”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不是指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指观点的表达有明确的背景(基于明确的背景而提出的观点),有问题的意识(基于明显的问题而提出的观点),有清晰的对象(此观点有清晰的说理对象),以及有现实的意义(此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涉及篇目
《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
■ 学习目标
(一)说理观点我之辨
1.阅读《劝学》《师说》,借助学习提示、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并完成预学任务单。
2.辨析观点和事实的差异。
3.在梳理《劝学》《师说》文言知识点和熟读《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准确说出四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有的放矢”我之探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荀子、韩愈、毛泽东和鲁迅的思想主张,梳理文章提出观点的背景,并完成预学任务单。
2.比较四篇文章在说理时所提出的观点,辨析作者在观点表达时是否存在逻辑谬误,厘清逻辑谬误和说理观点针对性的区别。
3.能够从文体特征和创作背景等角度,在对说理观点针对性的辨析中反思自己所动用的思维策略。
(三)推“陈”出“新”我之评
1.以演讲稿的“说理观点是否具有针对性”作为优先判断标准,通过小组互评、跨组互评、全班公评公改等方式,选择最佳演讲稿。
■ 课时安排
4课时
■ 所需资源
荀子、韩愈、毛泽东、鲁迅的介绍,《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等课外资料。
■ 学习过程
(一)说理观点我之辨
1.思考与辨析:
是观点还是事实?
说明:
A是事实。
事实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从自然收集而来,使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测量手段(一个人不可能直接搜集所有事实,大量事实来自他人收集和记录,便有了直接事实和间接事实);事实代表了客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理性。
B是观点。
观点是感官的主观判断;观点来源于头脑,通过学习、比较、判断、质疑等思维方法(观点可以来自直接观察的印象,也可在讨论或思辨中形成);观点代表着主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感性。
2.小组合作交流:
课前完成预学单,课堂小组成员交流预习成果。
预学任务单如下:
参考:
3.课堂小组合作辨析:
《拿来主义》中事实与观点的辨析
预学任务单如下:
说明:
第二环节再一次检验学生是否能区分“观点”和“事实”;其次,在众多表达“观点”语句中,辨析并提炼作者的“中心观点”,能检验学生是否有效概括文本中心思想,为“说理观点的针对性”的探讨作准备。
第三环节以《拿来主义》一文为研读文本,辨析其中“事实”与“观点”相融合的语句。
鲁迅行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或于陈述事实之际,见微知著,针砭时弊,呈咄咄逼人之态;或援引概念区分之法,一针见血,揭国人所不知,现睿智聪慧之思。
作者娴熟高超的说理艺术就在于“事实”与“观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始终基于明显的问题(事实)而提出观点,而每一观点的表达都有明确的背景(事实),使说理对象清晰不模糊,现实意义深远不肤浅。
(二)“有的放矢”我之探
1.课前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荀子、韩愈、毛泽东和鲁迅的思想主张,了解《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2.思考与辨析:
你认同A还是B?
说明: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需要有明确的背景。
我们很多熟悉的谚语熟语的表达其实是有特定的背景的,只是在语言的流传过程中,那些隐含的背景容易被人忽略。
教师可以借助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提出的对“‘一切天鹅都是白的’证伪仅需要一只黑天鹅的存在”以及刘瑜的“没有一个正义标准可放之四海且贯通古今”等说法作为思维引导的支架,提醒学生在表达观点时需要关注说理的背景。
3.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写在相应的课文后面;
(2)填完后,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补充到相应的空格内。
A该作者曾“调授四门博士,转检察御史”,后“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
”他认为:
“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也。
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
”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向他请教的青年。
B这个时代,日本帝国主义已把魔抓伸向华北,而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使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同时让英美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当时,左翼作家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中,出现了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两种偏向。
C该作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讽刺不适“捏造”,不是“污蔑”,也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奇闻怪事,而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可恶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
D这个时代重科举,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其中进士科以文章诗赋取士,文学“尚情灵,重个性发展,不重师承。
”而当时的官学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为主。
据文献记载,当时“太学生聚为朋曹,侮老慢贤,有坠窥败业而利口食者,有崇饰恶言而肆都讼者,有凌傲长上淬骂有司者,其退然自克,特殊于众人者无几耳。
”
E该作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F这个时代,学术下移,民间藏书增多,使得底层教育成为可能;私学兴起,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普通人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士阶层的崛起,有学问的读书人受到新兴地主阶层的重用,在列国争雄中施展才华,得以加官进爵,从而激励着读书人勤奋学习,以期将来成为“士大夫”。
G这个时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根据地的生存极为艰难。
H该作者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
虽然作者认为人性本恶,但却并非不可改变,而学习正是“化性起伪”的主要途径。
参考:
说明:
《劝学》是否有明显的“性恶论”的提示,学界善有争议。
3.小组合作探究:
(1)问题意识:
思考作者基于什么问题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2)说理对象:
思考作者潜在的说理对象是哪一类人。
说明:
说理对象会影响作者的言语表达方式。
以《劝学》为例,开头的“君子曰”,这三个字看似平常,但是其实它暗含了表达观点的针对性特征,如说理对象为想成为君子的人。
《师说》在谈“从师求学”重要性的时候,其说理对象为士大夫,要求“师”官学之师,“学”之内容为六艺经传等。
作者拟解决的问题也会影响作者的言语表达方式。
如演讲稿《反对党八股》,文本中有对延安政治工作、宣传工作中出现的不当学风、文风现状的揭露,尤其是党内特殊时期的文风等问题,所以,从严格的逻辑来看,“党八股”的内容有交叉的部分,但是它是符合作者对问题的表达和演讲稿这种文体的特征的。
补充资料:
“说”这种文体属于一种论辩类文体,但是其其论证的规范性、严密性、复杂性是远低于“论”(“论”注重的是说理的精密)。
关于“说”体文,陆机《文赋》表述为“说炜晔而谲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认为“说者,悦也”“言咨悦怿”“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他们所言的“说”主要是指战国策士的纵横游说之词,两人都强调“说”具有生动形象以感染打动人的特点。
汉代以后,“说”体不仅在内容上有了突破,在功能上也有所转变,重在说明解释道理。
到了唐代,“说”体文颇为兴盛。
从文体的归属看,这种“说”体文应属于论辩类,但作为“论辩”类中一种独立的文体,“说”体文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题材多集中在与修身、治学等有关的问题上,至于政治、军事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则较少涉及。
二是形式活泼,不拘长短,不限方式。
三是解释性、说明性的语言较多。
”因此,《师说》符合韩愈《送孟东野序》这类“赠序”的特点,不重在应酬,而是申述己意。
许嘉璐先生在谈到韩愈的赠序时说:
“他的许多序并非赠人以言,而是借题发挥,倾吐自己的牢骚。
”
4.小组合作探究:
(1)情境探究:
以《师说》为例,在历史语境中探究其意义。
(2)思维迁移:
结合现实生活,探究文本的当下意义。
说明:
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入具体情境中,提醒学生重新审视韩愈的说理观点,即韩愈为什么如此斩钉截铁地表述“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具体可感的情景中了解说理性文本在观点体提出是所关注的现实意义。
5.观点总结:
一个优秀的说理观点,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参考:
具有针对性的四个特征:
(1)明确的背景(基于明确的背景而提出的观点)
(2)问题的意识(基于明显的问题而提出的观点)
(3)清晰的对象(此观点有清晰的说理对象)
(4)现实的意义(此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三)推“陈”出“新”我之评
1.预学任务一:
以“劝学‘新’说”为核心目标,结合当下热点事件或者时代的普遍特征,完成下列任务。
2.预学任务二:
根据表格,撰写一份演讲稿。
3.课堂活动:
小组间互评,对其他同学的演讲稿写评价,并选出最佳演讲稿;跨组互评,选出最佳演讲稿十份;以其中一份演讲稿为范例,全班公评公改。
(观察角度:
以同学的“说理观点是否有针对性”作为优先判断优劣的标准,兼顾其他。
)
说明:
“班级演讲赛”,是这个课程总结式的检验。
当前课时的重点观察角度为演讲稿的“说理观点的针对性”。
在学生学习“说理结构的严密性”“说理方法的多样性”“说理语言的准确和形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演讲稿内容和结构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在整个单元任务结束后,形成一份较为满意的演讲稿。
第二课段:
条分缕析明“学习”
——说理结构的严密性
说理结构的严密性,指的是作者在说理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说理脉络的清晰、说理逻辑的严密。
说理文的基本结构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
但文无定法,只要是符合事理逻辑、能让听者信服的说理结构都是科学合理的。
但结构的呈现,一定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本课段试图通过对多篇说理文说理结构的梳理、语言支架的呈现的异同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说理文的基本说理框架。
■ 涉及篇目
《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
■ 学习目标
1.绘制《反对党八股(节选)》整体和局部的论证思路图,寻找联缀内容的关联词,清清说理逻辑;
2.比较《拿来主义》和《师说》的论证思路,明确逻辑推理在语言层面上的呈现方式;
3.以辩论稿的要求对《师说》内容进行重组,并以关联词进行连缀;
4.选择立场,确定观点,拟出说理结构,以表格形式呈现。
■ 课时安排
2课时
■ 学习过程
(一)绘制论证思路图
1.学习任务
(1)课前任务:
阅读《反对党八股》《师说》,借助学习提示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和主要观点。
(2)课堂任务:
以《反对党八股(节选)》为例,绘制整体和局部的论证思路图;寻找联缀内容的关联词,明确其背后的说理逻辑。
2.学生活动
(1)绘制《反对党八股(节选)》全文论证思路图。
先画出观点句,抽取关键词;再理清脉络,用直观的方式绘制出各部分的逻辑关联。
要求观点句明确,逻辑结构清楚,形式可不拘一格,可选择思维导图、结构图、概念图、图表等形式呈现绘制结果。
(1)《反对党八股》全文结构图:
总说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性
说明:
以寻找关键句、关键词的方式,能通过快读的方式快速理清作者的整体行文脉络。
(2)通过找过渡词句,梳理八大罪状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明:
全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的结构,而八大罪状之间又按照从“表现(1-5)—根源(6)—危害(7-8)”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八大罪状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其在说理逻辑上的严密性。
(3)从1-6条罪状中任选一条,绘制论证思路图,重点关注过渡词句,从而理清每一条罪状的论证思路。
以第一条罪状为例,呈现局部的说理结构:
展示八大罪状共同的说理脉络:
说明:
通过对第一条罪状的说理结构的梳理,我们发现其局部的说理脉络是按照“表现——原因危害——对策”的顺序展开的,在这个局部的说理结构中,呈现了先破后立的说理脉络。
而在“破”的过程中,大的层面是“长而空”和“短而空”两个并列结构,在“长而空”中又呈现了由现象到后果到原因的说理脉络。
本文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呈现了清晰严密的说理脉络。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侧重说理的文章都要有合乎逻辑的说理脉络,才能把道理讲清楚,才能把听者讲明白。
这一点体现在论述文的写作上,则要求我们在下笔之前就要建构一个相对有逻辑性的说理结构,其实质就是一个说理的框架。
(二)学生仿照任务1编写《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图,并进行解说、交流、展示、评选。
(作业形式)
说明:
学会通过寻找关键词句、绘制论证思路图的形式快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并通过把握文章核心内容。
(三)比较《拿来主义》和《师说》的论证思路,明确逻辑推理在语言层面上的呈现方式。
1.学习任务
(1)课前任务
互相交流《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图。
(2)课堂任务
展示不同的说理思路图并比较异同,利用关联词呈现说理的语言支架;以关联词的联缀对《师说》进行内容重组,呈现说理基本模式。
2.学生活动
(1)比较异同:
展示《拿来主义》结构思路图,从厘清概念入手分析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了解鲁迅先生的说理逻辑,利用关联词呈现说理的语言支架;展示《师说》《劝学》结构思路图,比较三者论证脉络的差异。
说明:
三篇文章,写作时代不同,写作缘起不同,但都呈现了特定的说理逻辑。
《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尤其是在批驳几类不同现象的过程中呈现了自己的说理逻辑;而《师说》则开篇亮明观点,正面阐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再从反面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尚,再到正面举例,最后借作文缘由再次强调从师的必要性。
但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破立结合。
而《劝学》则呈现出一个相对简单的说理结构,即提出论点,然后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
无论采用哪一种说理结构,其本质都是说理者说理思维(逻辑)的一个呈现。
(2)内容重组:
以辩论稿的要求对《师说》内容进行重组,以关联词进行连缀。
过渡语:
我们都知道辩论赛是非常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的。
就最简单的辩论模式而言,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二辩、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四辩则需站在更高的角度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
四位辩手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篇逻辑严密的说理文。
我们不妨做一个尝试,将《师说》的内容按辩论稿的模式进行重组。
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语言支架,请同学们完成划线部分的内容填写。
示例:
说明:
说理的基本框架无非是选择立场,提出观点,再到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观点,最后站在新的高度上概括总结。
但文无定法,仅拿《师说》与《拿来主义》而言,两篇文章的说理逻辑就是不一致的,所呈现的说理结构当然也是不一致的。
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说理逻辑和说理结构,其最终目的都是尽量避免说理的逻辑漏洞,尽可能达到让人信服的目的。
但真正的辩论赛绝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说理过程,它一定会涉及到驳和立两个方面,你要抓住对方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中的漏洞,并以此增强已方的说服力。
因此,在论述文写作的初始阶段,应该要在明确立场的前提下,分别从已方和对方的角度思考观点的合理性与逻辑漏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说理的脉络,呈现相对严密的说理逻辑,从而形成说理的基本框架。
(四)学以致用(作业形式)
韩愈所处的唐代,依然沿袭门阀制度,于是针对不遵师道的贵族子弟提出从师的重要性,以改变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现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方式的多样化又会让我们对“学习”产生新的认识。
在“从师是当代学习的主要途径”和“从师并非当代学习的主要途径”两个论题中选择立场,确定观点,拟出说理结构,以表格形式呈现。
说明:
以作业形式,结合单元核心内容,进行建构说理基本模式的实际运用,以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
第三课段:
千变万化证“学习”
——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论点的论证,需要用到不同的说理方法,不同的说理方法所指向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说理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让论点更加深刻明确。
不同的说理方法特征不同,而同一个论点可以用不同的说理方法进行论证。
■ 涉及篇目
《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
■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熟练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并明晰其特征;
2.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运用多种说理方法进行论点阐述和论述的展开;
3.在课文的说理方法探讨中逐步了解学习的不同方式以及注意的问题。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所需资源
《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以及说理方法补充的课外资料。
■ 学习过程
(一)课前任务
1.阅读《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师说》《劝学》四篇课文。
2.完成表格中相关内容的填写,明确四篇课文所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示例:
1.《劝学》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强化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2.《师说》
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3.《拿来主义》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在揭示批判错误中,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尖锐地提出问题,体现鲁迅杂文特点。
比喻论证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4.《反对党八股》
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资本论》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
比喻论证:
长而空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引用论证:
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举例论证:
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
(二)学习情境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人们对学习的追求从未停止;“劝学”的名言警句也层出不穷。
为了让高一的同学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鼓励大家追寻求学之道。
***中学最近召开了一场隆重的“古今‘劝学’研讨会”,组委会邀请了荀子、韩愈、鲁迅、毛泽东作为特邀嘉宾来校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自己对学习的感受。
作为校报记者的你,也想写一篇《“劝学”新说》作为头版头条发送。
但发现自己对于说理方法的使用并不得心应手,决定通过采访,向四位大师请教。
(三)活动一:
新闻采访
1.展示课前任务,了解不同的说理需求可以有多样的说理方法。
2.根据采访大纲,以选入课文的《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为例,对四位嘉宾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自己说理时所倚重的方法。
(小组活动:
一人扮演记者,其余同学扮演荀子、韩愈、鲁迅、毛泽东,集体完成表格,分角色表演展示。
每组选择两篇课文。
)
示例:
3.采访任务初步完成,你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整理采访资料,形成了几种说理方法的初步报告。
(小组讨论完成填空)
(1)比喻论证:
含义: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
(2)正反对比论证:
含义:
是把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出现的论证方法。
作用:
(3)举例论证:
含义:
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
(4)引用论证:
含义:
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
示例:
(1)比喻论证:
含义: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
形象生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化虚为实,使说理内容更加浅显易懂。
(2)正反对比论证:
含义:
是把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出现的论证方法。
作用:
正反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强化了论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举例论证:
含义:
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4)引用论证:
含义:
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
(四)活动二:
“旧酒装新瓶”
1.你掌握了许多说理方法,然而准备下笔写《“劝学”新说》时,又产生了苦恼:
到底用哪一个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此时,鲁迅先生看到了你的苦恼,为你送来了一张他的“新作”,上面写着:
2.你拿着纸张,若有所悟;与此同时,四位特邀嘉宾为了解决你的困惑,纷纷送来了更多“新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设计 劝学 必修 第六 单元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