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护理部.docx
- 文档编号:5271736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92
- 大小:105.04KB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护理部.docx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护理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护理部.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护理部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1
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2
二、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4
三、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6
四、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9
五、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12
六、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18
七、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19
八、口腔护理操作并症......................................................23
九、鼻饲法操作并发症.....................................................25
十、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29
十一、氧气吸入法操作并症....................................................32
十二、留置导尿管术操作并症.................................................35
十三、膀胱冲洗法操作并症....................................................38
十四、膀胱灌注法操作并症...................................................39
十五、洗胃法操作并发症....................................................40
十六、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操作并发症.............................................43
十七、吸痰法操作并发症......................................................46
第二部分:
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50
一、胸外心脏按压术操作并发症................................................50
二、气管切开术后操作并发症..................................................53
三、气管插管术后操作并发症...............................................55
四、机械通气操作并发症....................................................56
五、深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60
六、光照疗法操作并发症....................................................65
(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虚脱、过敏性休克
一、疼痛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预防和处理
1、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原则上选择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正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
(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患者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患者让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有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2)针尖与皮肤呈10°-30°进针,带刺入针尖斜面的1/3—1/2时,平行进针,直至针尖斜面全部进入,注入药液,能有效减轻注射时的疼痛。
(3)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的进针方式,针尖与皮肤呈45°刺入皮内,带针刺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后,注入药液,疼痛反应轻。
(4)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预防及处理
1、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导致或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4、告知患者皮内注射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其配合。
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经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患者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
临床表现
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拔针后针眼有出血现象。
或皮肤上有2个针眼
预防及处理
1、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患者配合。
2、对不合格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患者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改进皮内注射方法,采用左手拇指与进针方向相反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与皮肤垂直,与皮肤呈5°,在左手拇指绷紧皮肤下方1—1.5cm处,针尖力向上挑开表皮,然后刺人皮内,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并轻按,注入药液,可有效减少推针时漏液与拔针后针眼出血情况。
5、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6、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虚脱
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患者。
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好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使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作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如患者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
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骨等穴位,患者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五、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而引起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其他过敏反应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预防及处理
1、皮内试验前必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1)立即停药,使患者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落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有条件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
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仍不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若心搏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神志和尿量等的变化;不断评价质量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
(二)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一、出血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气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进针后先抽回血,如抽到回血表明针头刺入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在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
临床表现
局部肿块、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如注射在硬结上,患者主诉注射时、注射后持续疼痛,护士推注药物时难以推动。
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
采用较长针头注射时(8mm),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采用4—5mm短针头注射时,垂直进针。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
长期注射者,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如腹壁脐周注射可采用钟表式方法交替注射部位。
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对于易产生硬结的患者,注射后酌情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的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先用砂轮割据,再用75%酒精消毒后掰开安瓿。
鉴于玻璃粒、棉花纤维主要在安瓿颈口和瓶口沉积,注意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为避免化学药物微粒出现,注射一种药物用一副注射器。
6、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若皮脂污垢堆积,可先用75%酒精擦净后再消毒。
7、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处理
(1)伤湿止痛膏贴敷法:
将伤湿止痛膏剪成适当大小贴在硬结处,再用热水袋热敷10-15分钟,1-2次/天,一般2-3天见效,孕妇忌用。
(2)湿热敷:
将毛巾浸在60-70℃的热水中(亦可加入50%硫酸镁溶液),拧干后敷于患处,每3-5分钟更换1次,持续20-30分钟,3-4次/天。
(3)喜疗妥局部外涂加热敷法:
在硬结部位处涂喜疗妥1-2g,用大鱼际肌沿注射部位作环形按摩2-3次,1-2分钟/次,再用40°-50°温水纱布热敷(以不滴水为宜)20分钟,2-3次/天。
(4)冰片涂擦法:
方法是取冰片2-3g,溶于75%酒精30ml,冰片溶解后,用无菌纱布浸溶液涂擦硬结,5-10分钟/次,常3-5天见效。
(5)艾条熏灸:
取艾条一条,点燃后直接熏硬结部位,患者自觉有温柔感、舒适感,以不觉皮肤很烫为度。
(6)理疗:
理疗方法有磁疗、超短波、微波、激光等方法,均具有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剂软化硬结的作用。
三、低血糖反应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焦虑、紧张、手抖、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监测血糖:
正常人<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
预防及处理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轮换注射部位,每天注射的时间及同一时间点注射的区域应相同,每次的注射点应距离3cm,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个注射点,以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一致,防止血糖波动。
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血管中。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应按时进餐,切忌注射后不进食或未进食运动,行空腹检查前勿注射胰岛素。
6、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7、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经常监测血糖。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临床表现
患者感觉注射部位疼痛,针头弯曲或变形,若针体折断,则折断的针体停留在注射部位,患者情绪惊慌、恐惧。
预防及处理
1、选择粗细适宜,质量过关的针头。
针头不易反复消毒,重复使用。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
4、注射前评估患者心理反应,对于情绪过于紧张、激动地患者,注射前耐心向患者作好解释,讲解注射的目的及配合的方法,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对于不合作的患者,根据病情适当予以镇静处理,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5、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6、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7、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冷静,针头尾部外漏者,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患者放松,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洁净的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勿用手挤、抠,保持注射部位制动,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的收缩而游动)。
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三)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针眼渗液、臀筋膜间室综合征、针头堵塞
一、疼痛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与患者沟通,耐心解释,介绍注射药物的名称、作用及用药后的反应,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注射时主动与患者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放松紧张情绪,降低注射部位对痛觉敏感性。
2、协助患者取正确舒适的体位,如臀大肌注射时取侧卧位时,下腿应弯曲,上腿伸直后稍弯曲,以使患者感到放松和舒适为宜。
3、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注意避开血管和神经,不能在化脓、硬结、瘢痕、患皮肤病处进针。
4、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型号适当的针头。
肥胖体型者,应用长针头、深部注射;消瘦者应将注射局部皮肤提起,进针手法应得当,以免用力过猛,进针过深,触及骨组织。
5、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1)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加匀速”,即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慢并均匀。
(2)注射刺激性较强、药液量过大、PH过高或过低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或8—9号针头,进针要深,推药速度要慢。
如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应先注射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药物。
(3)注射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药物的理化性质,酌情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及苯甲醇注射液作溶剂,以减轻疼痛。
(4)Z径路注射法:
患者的体位、注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同,绷紧皮肤的方法有区别。
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将皮肤及皮下组织稍用力由一侧臀部的内下向外上方向(避开象限内角的坐骨神经)牵拉绷紧皮肤,以皮下组织侧移1—2cm为度,并维持到拔针后,针头拔出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
(5)穴位按压肌内注射法;进行肌内注射时,按压关元俞、太冲、秩边穴等穴位可减轻疼痛。
(6)注射点按压法:
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而后常规皮肤消毒再进行肌内注射,可减轻疼痛。
(7)注射时按常规操作,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的空气可减少疼痛。
(8)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6、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
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
有临床试验证实,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7、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和理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注射技术。
8、需长期注射者,要有计划地交替更换注射部位。
9、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由于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10、对婴儿可采取直立袋鼠式护理,以减轻肌内注射时的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二、神经性损伤
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约一周后疼痛减轻。
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局部红肿、疼痛,发生于上肢者,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受累神经及神经损伤程度:
根据受累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障碍程度,分为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
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
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
部分肌力、感觉将至1级
中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将至2级;
轻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将至3级;
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院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选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作肌内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血管和神经。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行神经松解术。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疼痛。
局部压痛明显。
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预防及处理
与皮内注射法相同。
注射完毕,嘱患者及家属不能马上擦浴和洗澡,以免进针处感染。
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针眼渗液
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注射部位组织变形如萎缩或水肿。
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能选择在有水肿、硬结、瘢痕处进针,尽量选择肌肉丰富又能避开血管、神经的部位。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5ml。
3、选择型号合适的注射针头,掌握适当的进针深度,约为针梗的2/3(约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拔针后按压针眼至无药液渗出为止。
4、长期注射者,每次轮换注射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5、对于全身状况差的患者,注射后可给予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的吸收。
6、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径路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患者暂时不用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五、臀筋膜间室综合症
临床表现
臀部注射部位疼痛剧烈,臀部肿胀明显,同侧大腿、小腿肿胀,同侧小腿及足部麻木,髋关节活动受限,跛行。
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准确定位。
除传统的两种定位方法外,根据患者的情况,还可选用克拉科注射点、森优注射区、福山注射点及新十字法等定位方法。
2、根据患者的体型决定进针角度和深度。
3、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症状时,禁止热敷或按摩臀部,应立即制动,冷敷并加压包扎注射部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必要时采用手术切开减压治疗。
六、针头堵塞
临床表现
退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药液推入体内。
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宜的针头。
2、充分将药液摇匀、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前吸入少量生理盐水可降低针头及乳头部药液浓度和黏稠度,以减少针头堵塞。
4、注射颗粒大的悬浊液时,不能采用常规“二快一慢”的注射方法,要保持一定的推药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5、如发现退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6、对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90°改为45°,因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四)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药液渗出和外渗、静脉穿刺失败、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
一、药液渗出和外渗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中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 技术 操作 并发症 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