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
- 文档编号:52698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39.32KB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文言断句与简答
第五部分 文科加考项目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阐释
1.“断句+简答”的题型作为文言知识和能力考查的重要补充,形式稳定,选材精短,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结合。
2.简答题的命题点非常灵活,涉及文学、文体、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考查,也可以是对节选文字的概括评析,但以常见浅显为主,并结合所学教材的知识,不会偏怪艰深。
考情观察
1.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在文学与历史等交叉点上的思维能力,选材仍将以论述类文本为主。
2.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仍将以重要的、常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的记忆与理解方面的知识为重点对象。
3.概括要点或主旨重在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某方面的提取与整合、概括与评价,还有对于高中所学相近内容的辨析延伸,对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评述,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确认。
分析解读 考纲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在“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这部分规定:
“文言文阅读,约3题10分。
”
“课外”强调了文段材料不会来自必修或者选修教材;“一段”说明了选文是比较精短的;“全部或部分”则表明因文设题,不苛求断句文段的长短;“回答相关问题”说明所涉及的问题跟文言语段有着一定的联系,或者是对文言语段的理解、归纳,或者是对文言语段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
从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文言文断句的选材大多为议论性文字。
2017、2016年均要求点断4处,赋4分;2015年要求点断5处,赋5分;2014年要求点断3处,赋3分;2013年要求点断6处,赋6分。
简答题一般为两题,形式多为填空题和概括题。
这一命题思路可能仍会延续。
疏通文意、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因此,断句前,要熟读精思。
读不懂或不理解就可能影响断句,强行点断,节奏失衡,导致失误。
另外,虚词也是断句的依据之一,如果对虚词的用法不甚了解,错断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如果不懂文言语法,浏览马虎,不按规范,就容易使完整的句子支离破碎。
简答题考查学生在阅读、断句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设题:
考查文学常识,考查文化常识,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等等。
命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
靖康之祸,官书散失。
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
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
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答案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解析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
“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开。
“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为疑问副词,应放句首,所以“此公生平所谓流俗”之后断开。
答案 苏洵 苏轼
解析 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
苏洵、苏轼、苏辙。
父亲是苏洵,兄长是苏轼,弟弟是苏辙。
答:
答案 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解析 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
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等,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
核心考点 对课外文言材料的断句。
审题关键 ①画线部分需要断几处和有多少分;②画线部分的意思与上下文有着怎样的联系;③只需要在断句的地方用“/”隔开,不需要加标点。
解题方法 ①通读大意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段大致内容予以把握;②关键词判定法,即根据文句中一些关键性代词、虚词、疑问词进行判断,比如本句中的“因”“此”“胡”等,尤其是文句结尾有问号,可知“胡”在尾句中;③对举判断法,即依据文句中前后对举的内容进行判断,如通过本句中“生平”和“死后”的对举,可知“流俗”后应断开。
另外,还有依据句式判断,根据句子总分关系判断,根据修辞判断,等等。
易错警示 ①不懂文段大意,导致对画线句理解不准;②不会依据关键词进行判断,导致断句错误;③断句后不进行验证,看不出自己断句导致的语法不通。
命题规律 ①江苏高考文科加考每年必考内容,分值近两年稳定在4分;②延续江苏近年来一贯的考查形式,从一个语段中抽出几句话要求学生断句。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断句的能力;②能够借助一定的关键性词语进行断句;③能够依据句式和句子的结构特点进行判断。
命题技巧 ①选材多为哲理小品文、人物评论或文艺评论等议论性文字;②画线句子基本能让考生根据一定的语法现象和语感,并借助一定的断句知识判断出来;③命题者所选的画线句子一般都有对断句提示的内容,比如主语变化、标点暗示以及句式对应等。
核心考点 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审题关键 从题干上看,不仅要结合文段意思作答,而且从“老苏、大苏”看,空格处应该填人名。
解题方法 ①结合文意法,通过“文中”二字可知应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写“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且有“欧集”“曾集”,可推知老苏、大苏分别为苏洵、苏轼;②积累文学常识。
易错警示 ①文学常识积累不够,不知道“三苏”;②不能够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命题规律 江苏近年连续考查文学常识,尤其是文艺性著作的作者,需要引起重视。
能力要求 ①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②能够读懂文言语段,并依据语段内容进行大致的推断。
命题技巧 与前两年直接考文学常识不同,2017年的考查需要结合语段内容进行作答。
核心考点 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审题关键 ①要有一定的概括;②“不同时期的命运”需要先分别找出不同时期和命运,再进行概括。
解题方法 ①明确答题指向法,题干中“不同时期”“命运”限定了答题指向;②关键词概括法,即寻找针对答题指向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如关于“时期”的关键词为“政和间”和“靖康”。
易错警示 ①文学常识积累不够,不知道“政和”“靖康”代表年号;②文言文理解能力不够,不能理解文章意思;③概括用词不准确。
命题规律 江苏文科加考题每年必考内容。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②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因命题材料多为议论性文字,一般本题要求概括特点、观点、角度或内容等。
[参考译文]
宋政和年间官局编书,众多大臣的文章,唯独《临川集》能够参与其中。
靖康之祸(后),官书散落丢失。
私集竟然也没有完善的版本,不像欧阳修的集子、曾巩的集子、苏洵和苏轼的集子盛行一时。
王文公是超出同类的英才,正气所产生。
同时代的文人,虽然有的人意见向来与他不同,尚且推崇王文公的文章,口中赞许心中佩服,经常是到了极点。
而后来一些品质恶劣的人,不满王文公的宰相的功业,于是一并废止他的文章,这就是王文公生平所说的世俗。
为什么在王文公去世后还是这样呢?
五年高考
模块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
答:
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 班固 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参考译文]
过去江淹说过:
“(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
”(这)确实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
陈寿号称擅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悉旧事,然而(他们)所著的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为)这件事太难了。
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
我姑且辑录见闻,以防备遗忘罢了。
2.(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
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1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4分)
答:
答案
(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刘义庆
(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
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一家之言。
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
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
3.(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
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
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
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3分)
(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
(限填城市名)(1分)
(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
A.《史记》B.《汉书》
C.《后汉书》D.《宋史》
(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
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
答案
(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洛阳
(3)C
(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
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
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 高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十五 文言 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