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07 辛亥革命.docx
- 文档编号:52697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10.05KB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07 辛亥革命.docx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07 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07 辛亥革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专题07辛亥革命
专题07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
章炳麟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
①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
(1)武装起义:
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条件:
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
(2)全国多省纷纷发表声明独立。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向一全面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国民享有基本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而保证资产阶级民主。
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和要求。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出民主化、法制化潮流,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中的一座丰碑。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2.革命性与民主性
(1)在政治上
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
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
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
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
在20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3.局限性
(1)《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党政的序幕,但历经十余载而归于失败。
其失败的原因,除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低下外,临时约法本身的缺陷,如制定缺乏代表性、行政权力划分与现实政治状况相背离、权力划分混乱等,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临时约法的缺陷及其失败,充分昭示了中国从传统专制国家向近代民主国家过渡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摘自张辉《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缺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民国的相关史实,围绕“宪政的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论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不可能成功实践的。
阐释: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第一个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在社会动荡,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
它虽效仿美法宪政,但由于其设计本身的缺陷,最终在实践中失败。
《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具有主观主义色彩。
它权力架构混乱,将管理权分配于各种机关,违反了国家原理。
赋予国会(参议院)权力过于广泛,总统内阁权限不明,内阁缺乏制衡国会的手段,回避“中央地方关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临时约法》的缺失成为袁世凯攻击和修改的借口,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
《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
仅以立法机关制定宪法,缺乏代表性。
所以《临时约法》是不可能成功实践的。
考向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1)1894—1912年,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大汉族主义色彩。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
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孙中山在这里提出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志在刺杀清官员,震慑清政府,推翻清政府,甚至以汉民族摆脱清朝统治为目标,倡导关内十八行省自治。
在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公开祭祀明朝皇帝以此号召炎黄子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
当时中国的民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深刻,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
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清朝,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
它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时解决的任务。
(2)1912年,民族主义由反满思想发展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开始站在建设国家的层面上重新思考民族主义,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但旧民族主义中“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典例引领】《孙中山全集》中载: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
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五族云乎哉。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谋求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主张民族团结
【答案】D
考向三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1)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取得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入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主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分析。
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学者更明确地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缺憾,但不算失败。
【典例引领】出现下图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100080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的合影
A.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
B.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
C.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D.革命不彻底,没有推翻君主制度
【答案】B
1.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以上材料说明
A.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B.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要性
C.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
D.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
2.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主要党派情况如下
党派
建立时间
概况
中华民国联合会
1912年1月
同盟会会员章炳麟与旧官僚程德全组建,该党对同盟会带有歧视色彩
统一党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联合会与立宪派名流张謇等建立,该党以反对同盟会为职志
民社
1912年1月
同盟会的会员孙武与黎元洪的亲信张伯烈联合成立,该党实际上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以谋求升官发财
统一共和党
1912年4月
同盟会会员陈其美等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人组建,该党谋求“江浙集团”领导南京临时政府
这表明
A.各党派政治立场渐趋一致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革命者放弃了反满思想
D.民国时期政治氛围宽松
3.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汉人(%)
旗人(%)
1860—1900年
79.1
20.9
武昌起义时
70.8
29.2
武昌起义后
89.5
10.5
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张謇认为,历史上“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材料中的“迥然不同”指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07 辛亥革命 备战 高考 历史 考点 专题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