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增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268764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3.47KB
广东省增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增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增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增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实际上,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在考场特殊的氛围中,几十分钟内是很难写出石破天惊的传世杰作的。
B.当下有些人对茶的重视很不够,甚至还有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
C.战士武文斌在抗震救灾一线因劳累过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年逾六十的父亲武中林老人对儿子的牺牲痛心疾首,几度昏厥。
D.上学时,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
”回到家,爸爸时而耳提面命,拳脚相加。
【答案】A
【解析】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蒙méng蒙哄蒙混蒙头转向蒙头盖脑
B.给jǐ给付给养给予同情家给户足
C.角jué角斗口角头角峥嵘群雄角逐
D.省xǐng省亲省俭不省人事反躬自省
【答案】B
【解析】考点: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国银行将提高存款利率,减少贷款,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引起了不少反响。
B.美英两国声称,公审萨达姆是伊拉克成为"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
其实,这只是美英两国的一面之词。
C.新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白手起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
D."得到众人关注,我就会做出成绩"。
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说法,我们只有做出了成绩,才可能得到众人的关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辨析词语可从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等角度考虑。
辨析成语则主要考虑是否存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用词重复、谦敬错位、不合语境等问题。
成语,贵在积累,重在运用,方可得在考场。
A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本来平静的局面引起动荡;B一面之词:
指争执双方的一方所说的话;C白手起家:
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D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
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先后的位置弄颠倒了。
故正确选项B。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富有特色的建筑,门庭若市的剧院,引人入胜的画廊,内容丰富的博物馆,绿树成荫的街道,构成了墨尔本典雅的风格。
商业区分布均匀,各类银行、店铺、商场、饭店鳞次栉比。
在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世界级的歌剧、时尚的音乐剧和音乐会等令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
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墨尔本当仁不让!
A.门庭若市B.鳞次栉比C.流连忘返D.当仁不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D当仁不让:
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此处应为“当之无愧”。
所以选D。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杨义
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
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
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
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
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
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
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
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
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已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历史。
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
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
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
当然我们考古发现,700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文明。
孙中山宣布民国元年的时候改为基督教纪元,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
中国过去改朝换代,叫做“改正朔”,因此改用公元纪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史转变。
我们既然改用了公元,改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年历,说明中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生存。
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跟黄帝有关的创造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智慧,据说引起“天雨粟,鬼夜哭”。
早期人类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后来把衰字刻在竹片、木头和甲骨上,这是文明的很大进步。
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因为我们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
在时间上,秦汉时代、唐宋时代和我们现在,说话发音不能说没有变化,但是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起来了。
中原和江浙、闽粤,讲话的方言有很多,互相听不懂,如果用拼音字母做我们文字的话,广东就得有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三种文字。
再加上上海话、宁波话,就有更多文字。
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在会话语音变动的隔膜中产生民族的离心力。
欧洲为什么小国林立,不能排除它们用拼音文字的原因。
像德国和比利时的语言,或者荷兰和英国的语言,它的距离并不比中国北方的语言和广东话距离大,但是因为用的是记音,所以他们国家问很难维持统一性。
所以,汉字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史上非常值得珍惜的传家宝。
这种文字渊源流传,传播到海外,功不可没。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刘顺利会长讲,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
这些话有很大的启发性。
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是“祖根”的问题。
(1)下列说法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红山文化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玉龙、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B.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部族战争,虽然是流血、痛苦的事情,但也推进了部落联盟的融合,促进了相互交往。
C.人们认为炎帝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而黄帝则有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等功劳。
D.民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促进了精神史的转变。
(2)下列说法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的一项是()
A.刘师培提出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以此来提醒国人牢牢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
B.汉字的发明,数千年来,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中华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关键的作用。
C.我们所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形态比较稳定的文字,其文字史蕴含着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
D.因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导致北方的语言与广东话等南方方言差异大,造成交流沟通不便。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炎黄文化发源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历经多次碰撞,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祖根。
B.中华民族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新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C.如果我们使用拼音文字的话,就可能产生客家话、潮汕话等多种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D.刘顺利会长的一席话,是要告诫海外华人教育子女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关涉到“祖根”的问题。
【答案】
(1)D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
D“使用公元纪年”的说法体现了一种民族开放心态,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D南北方言的差异大,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C(文中无“使用拼音文字会促进创新”的观点)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
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
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
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
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
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
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
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
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
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
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7.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请分条概括。
(4分)
8.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请加以解释。
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
(4分)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
【答案】
6.B(2分)E(3分)
7.
①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
②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
③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
④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能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
8.数据“46.7%”说明小学生的网络阅读具有普遍性,有一定规模。
【解析】
6.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阅读并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筛选,然后做出判断。
A是卡尔思考的课题,而非事实;“正在牺牲”不等于“丧失了”;C卡尔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D文中是先改变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通观全文,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四点好处,每点一分。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
此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说明数据,然后结合理论提出合理建议。
考点: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
“二百年无此作矣!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
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n补:
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写人情之难言 人情:
人的情感。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有司:
官吏的通称。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歌咏:
歌颂、颂扬。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
生活穷苦的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殆穷者而后工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C.不得奋见于事业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D.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话从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
D.文章没有把论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当作主要内容,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13.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4分)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4分)
(3)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分)
【答案】
9.D
10.C
11.A
12.B
13.
(1)怎么(或“为什么”)让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2)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并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于是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辑,我就为它作序并保存起来。
(3)圣俞也自因不得志,乐于在诗中表现抒发(不得志之情)
【解析】
9.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D穷人:
处境困厄的人。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
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
C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向。
A皆为连词,相当于“来”,B皆为副词,大概,D皆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
2写他“穷”的现状4写他借写诗抒发不得志6写世人喜其工巧。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
B原文中“说”同“悦”,即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
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
(1)大意1分,其他得分点为“奈何、穷者、徒”。
(2)得分点“嗜、遽、类次、序”。
(3)得分点“以”1分,句意1分。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
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
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
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
“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四、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增城市 第一 中学 三月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