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七章 第四七节福楼拜 狄更斯 勃朗特姐妹 哈代.docx
- 文档编号:5267048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55KB
10 第七章 第四七节福楼拜 狄更斯 勃朗特姐妹 哈代.docx
《10 第七章 第四七节福楼拜 狄更斯 勃朗特姐妹 哈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第七章 第四七节福楼拜 狄更斯 勃朗特姐妹 哈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第七章第四七节福楼拜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
第七章第四节福楼拜(1821-1880)
生平关键词:
疾病—逃避
医学—客观、无动于衷
感情—终身未娶
政治—无政府主义者
(寻找最好的宗教或最好的政府是愚蠢的疯狂的行动)
客观冷静的创作理念
精雕细刻的文体风格
创作成就
⏹《包法利夫人》(1856)
⏹《萨朗波》(1862)
⏹《情感教育》(1869)
⏹《圣安东的诱惑》(1874)
⏹《三故事》(短篇小说集)(1877)
《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有伤风化,冒犯公共道德和宗教道德”
●“污蔑法兰西”
●“至于主犯福楼拜,你们必须从严惩办”
(1)故事情节:
•题材来源:
医生德·马拉尔和妻子阿丽丝的家庭生活
小说情节:
查理·包法利医生:
平庸无能的丈夫
爱玛:
农场主之女服毒自杀
郝麦:
镇上的药剂师
勒乐:
商人兼高利贷者
赖昂:
法律实习生
罗道尔弗:
镇上的地主
视频:
A、爱玛的失望婚姻
B、爱玛开心做情人
C、外省风俗的面目
(2)人物形象
⏹爱玛——
⏹出生于富裕的农民家庭,热情、美丽、单纯,对未来有美好的幻想。
她沉溺于繁华富贵的生活,只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享受,成了资产阶级腐败社会风气的俘虏,最终导致她个人的毁灭,是个悲剧性的人物。
⏹包法利(夫人)主义:
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不切实际的幻想
⏹想入非非的品性
⏹病态狂热的情感
文本阅读:
⏹爱情像“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
”
⏹“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远。
”
“渥毕萨尔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只一夜功夫,就形成了这般模样。
她无可奈何,只得看开,不过她的漂亮衣着甚至于她的缎鞋,——花地板滑溜的蜡磨黄了鞋底,她都虔心虔意放入五斗柜。
她的心也像它们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
所以舞会的回忆,对爱玛是一种排遣……”
⏹查理·包法利——
爱玛的新婚丈夫,医术平庸的医生。
粗俗、呆板、是个麻木不仁、懦弱无能、感情贫乏、没有理想和激情、没有意志的庸人。
●“查理的谈吐就想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
他说,他在卢昂居住的时候,从未动过念头,上剧场看看巴黎的演员。
他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手枪,有一天,她在一部传奇小说中,遇到一个骑马的术语问他,他瞠目不知所对”
⏹“正相反,一个男子难道不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启发你领会热情的力量、生命的奥秘、一切秘密吗?
可是这位先生,一无所教,一无所知,一无所期。
他相信她快乐;然而她恨他正是他这种稳如磐石的安定、这种心平气和的迟钝,甚至于她带给他的幸福。
”
●罗道尔弗——
收入丰裕的外省地主,精明而讲求实际。
是包法利夫人的情人,虚伪、无耻、精神空虚,灵魂肮脏,是个风月场上的老手,善于勾引和玩弄女性。
勒乐——
商人兼高利贷者,挤着一双专看风色的猪眼,一肚子揣摩人类弱点的心思。
他无孔不入,无巧不取,逐一吞并永镇的小店主,掌握了永镇的经济命脉,且乘人之危,把爱玛榨得一干二净,是逼死爱玛的主凶之一。
(3)思想内容
资产阶级在占据主流地位以后,失去了进取的活力,变得平庸无奇,英雄消失了。
A.通过爱玛追求“巴黎式的爱情”而导致毁灭的悲剧故事,抨击了丑恶、黑暗、污浊、摧残扼杀人的社会
B.揭露了资产阶级贵族和小市民的恶德败行和庸俗性。
罗道耳弗的虚伪无耻
包法利的平庸无能
勒乐的狡猾贪婪
C.对法国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的辛辣讽刺
(4)艺术创作原则
A.追求真实性
B.追求客观态度
C.追求艺术美
《包法利夫人》艺术特点(教材p269)
A.注重典型人物的精神气质的描绘
爱玛耽于幻想包法利庸庸无为
郝麦讲求实际罗道耳弗寻欢作乐
赖昂畏缩到大胆无耻
B.典型环境的生动逼真
渥毕萨尔舞会
永镇农业展览会
C.语言文字精雕细刻
“像人行道一样平板”
“骨头一把,套上袍子,就像剑入了鞘一样”
“就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
“农业展览会”
农妇勒鲁的银质奖章
☐“于是就见一个矮老夫人,走上司令台,神色畏缩,好像和身上的破烂衣服皱成一团一样。
脚上蹬一双大木头套鞋;腰里系一条大蓝围裙。
一顶没有镶边的小风貌兜住她的瘦脸;一脸老皱纹,干了的坏苹果也没有她多。
红上衣的袖筒出来的两只长手,关节疙里疙瘩;谷仓的灰尘、洗衣服的碱水、羊毛的油脂在手上留下一层厚皮,全是裂缝,指节发僵,清水再洗,也显得肮脏;苦干多年,闭也闭不拢来:
好像明摆着这一双手,就是千辛万苦的卑微的凭证一样”
☐“脸上的表情,如同一个修行的道姑那样呆滞。
任何哀、乐事件也软化不了她那黯淡的视线。
她和牲畜待在一起,也像它们一样喑哑、安详。
她还是第一次看见自己在这样大的一群人当中,眼前又是旗,又是鼓,又是青燕尾服的先生们,又是州行政委员的十字勋章,心中惶惧,一步不敢移动,不知道该往前去,还是该向后逃,也不知道群众为什么推她,审查员为什么朝她微笑。
这干了半世纪劳役的苦婆子,就这样站在这些喜笑颜开的资产者之前。
”
•讨论:
爱玛悲剧原因?
西方小说中关于婚外情的主题
•康妮与梅乐士
•弗兰西斯卡与摄影师罗伯特
•安娜与渥伦斯基
•久木与凛子
•……
第七章第五节狄更斯
一、生平与创作
CharlesDickens
(1812——1870)是十九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充满对于家庭幸福的渴望;12岁开始做童工,对于下层人民,尤其对于贫困儿童的深刻同情。
创作三个阶段:
《匹克威克外传》,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善必然战胜恶.
《大卫·科波菲尔》,对恶的反思开始和社会以及法律联系在一起.
《双城记》,作品中充满了悲观情调,善对恶的克服要经过好长的时间,并且有时不惜采用恶的手段.
二、温和的人道主义
◆温情——大团圆结局
◆感伤——伤感的情调,温情的过分流露
◆说教——人道主义的善良动机
道德正义,抽象理想
◆行善——从基督仁爱出发,主张行善,勿以暴力抗恶
三、狄更斯的人物模式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属扁平型。
”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P.58
◆福斯特依据他对狄更斯人物塑造的分析,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概念。
狄更斯以怜悯的感情,夸张地表现无数小人物的善良天性,由此形成了他的独具特点的人物模式.
可教化的孤儿
善良的怪人
自我牺牲的
吉神
凶狠的恶棍
大卫
奥列佛
匹普
密考伯
卡尔登
艾妮斯
小耐儿
西丝
露西
希普
董贝
葛擂硬、庞德贝
侯爵兄弟
1、可教化的孤儿
迷惘儿童形象
孤苦无靠,或是私生子,或是从小失去父母,在黑暗的社会中受尽苦难,或是寄人篱下被人欺压,或是被坏人勾引,陷入罪恶中。
这些孤儿形象总是与犯罪相连,但他们善良的天性未灭,一旦被善人相助,总是被道德感化,成为惹人喜爱的赤子和受人尊敬的青年。
如大卫·科波菲尔、奥列佛、皮普等。
2、善良的怪人
滑稽的形式
有可笑怪癖,但天性善良,品德美好的正面人物,揭示他们的善良仁慈和美好的品德。
如密考伯、卡尔登、大卫的姨婆等
3、自我牺牲的吉神
理想女性,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是崇高道德的化身。
如小杜丽、西丝、小耐儿等。
共同品德是善良、美丽,像天使一样纯洁,永远指导着人们的心灵向善向美。
4、凶狠的恶棍
⏹丧尽天良的流氓、无赖、骗子和各种坏蛋。
⏹特征:
狠毒、凶残、唯利是图、无恶不作
⏹希普(《大卫·科波菲尔》)
⏹董贝(《董贝父子》)
⏹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双城记》)
四、《双城记》
写作目的:
作者想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
敲起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故事情节:
厄弗里蒙地侯爵(残暴)
梅尼特医生(转变)
代尔那、卡尔登(善良)
得伐石太太(暴力革命)
《双城记》塑造的四类形象
●人道主义理想人物
●狄更斯式的怪诞英雄
●革命群众形象
●贵族资产阶级反动人物
《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第一,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阶级的罪恶,阶级压迫和剥削造成人民起义和暴动。
第二,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第三,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第四,宣传人道主义的爱的精神。
《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
(三条线索,五个叙事单元)
⏹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运用悬念和象征的艺术手法。
城市象征
◆大雾——肮脏、罪恶与窒息人性的城市社会
◆泰晤士河——死亡与新生
◆垃圾——工业化、贫富两极
◆监狱——城市贫困的标志
◆高等法院——法律的不合理,神秘的、邪恶的性质
狄更斯笔下的伦敦:
小说名
伦敦背景
匹克威克外传(1837)
伦敦债务人监狱
奥列佛·退斯特(1838)(《雾都孤儿》)
伦敦的贼窝
老古玩店(1841)
伦敦街道
马丁·朱述尔维特(1844)
伦敦商业的店铺
董贝父子(1848)
伦敦金融商业中心区
大卫·科波菲尔(1850)
伦敦城区
荒凉山庄(1853)
伦敦东头富人区幽静的街道
双城记(1859)
伦敦城区
远大前程(1861)(《孤星血泪》)
伦敦城区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
伦敦港口的小酒馆
小杜丽
伦敦债务人监狱
第七章第六节勃朗特姐妹
一、异军突起的女作家们
“英国的历史是男性的历史,不是女性的历史”。
——伍尔夫
◆中产阶级妇女的闲逸生活
◆通过小说表达妇女权利
◆哥特小说的影响
二、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1817)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她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的桥梁。
1、奥斯丁创作简表
作品名
小说类型
诺桑觉寺(1808)
哥特小说
理智与情感(1811)
感伤小说
傲慢与偏见(1813)
现实主义小说
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
现实主义小说
爱玛(1815)
现实主义小说
劝导(1818)
现实主义小说
2、《理智与情感》(视频)
3、《傲慢与偏见》(视频)
4、简·奥斯汀书写内容
◆奥斯汀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
她的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婚姻,对当时社会妇女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提出解决办法,探讨了妇女的出路。
◆如实描写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产阶级生活的时代风尚。
三、勃朗特三姐妹的世界: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女性独立性格的叙述
艾米丽·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
安妮·勃朗特在《艾格尼丝·格雷》中令人回味的寂寞情绪
一家三姐妹占据了英语文学名人史中的三个席位,恐怕连众多男性作家都自叹弗如,无怪乎会有络绎不绝的崇拜者们在英国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寻觅三姐妹留下的痕迹。
(一)夏洛蒂·勃朗特《简·爱》(JaneEyre)
夏洛蒂·勃朗特的现代女性形象特征:
出身贫寒
自立自强
反抗叛逆
1、《简·爱》故事情节
A、故事情节:
简·爱、罗切斯特、疯女人……
B、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我要写的是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她同我一样矮小和丑陋,但是我相信她将能同你们塑造的任何一个漂亮的女郎媲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兴趣。
”
2、人物形象
简·爱——觉醒的女性形象,聪明而谦逊、倔强而善良、沉静而热烈
罗切斯特——叛逆贵族形象
(二)艾米莉《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
●恩萧家族辛德雷凯瑟琳(呼啸山庄)
粗犷、暴躁、扭曲
希刺克厉夫
●林惇家族爱德加伊莎贝拉(画眉山庄)
文雅、顺从、胆怯
小凯瑟琳·林惇小林惇
辛德雷儿子哈里顿
视频:
《呼啸山庄》叙事视角
人格分裂
凯瑟琳之死
男女主人公双重人格:
刺克历夫为凯瑟琳的背叛而陷入残忍的报复中,两颗被扭曲的灵魂为了渴求那铭心刻骨、灵肉统一的爱情,而形成了狂放不羁的性格和狂飚般的激情。
希刺克历夫显示出与常人不同的粗野、固执、残忍、暴烈、冲动的品质,凯瑟琳则表现出野蛮、任性、说谎、愤慨、疯狂的特殊个性。
最后的死亡,两人狂放的激情得到平静,灵魂在自然的天堂里得到永生。
凯瑟琳是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她的性格分裂成两个对立的“我”——物欲的“我”和精神的“我”。
她贪图物质享受,爱林惇的漂亮、有钱,精神上却与希刺克历夫一致。
因而她嫁给林惇,以获得舒适、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时希望和希刺克历夫保持友情。
这种折中的办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她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挣扎而死。
小说的基本思想:
☐第一,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和门第观念对善良人性的摧残。
☐第二,表现了渴求爱情、友谊和知识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孤独和道德沦丧。
☐第三,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心灵挣扎的历程。
小说的艺术特色:
1、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强烈性、实在性、自然性和诗性)
2、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
(多元叙事者、时空转换、历史现实交织、远景近景融合)
3、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利用生动场景和自然环境来渲染作品的气氛
5、个性化风格的语言
6、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统一
延伸阅读: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美)桑德拉·吉尔伯特:
《阁楼上的疯女人:
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
(挪威)陶丽·莫依:
《阁楼上的疯女人》
•19世纪臆想的“永恒的女性”
•安琪儿般美丽的“家中天使”
•理想女人是内向、温顺而无私的人
“无私不仅意味着高尚,还意味着死亡。
一种没有故事的生活,像歌德的那位玛甘蕾的生活,是真正的死亡的生活,生活中的死亡,‘忏悔祈祷般纯洁’的理想最终唤起的是两种归宿——天国和墓穴”
•恶魔女人——男性对女性气质的恐惧
独创而行动、有故事可讲、不甘“无私”、拒绝父系家长制准备好的屈从角色
“女性的声音具有双重性”
“女性文本的策略”蕴含了“突破、修正、重构那些以男性文学承袭下来的女形象,特别是……那些天使与恶魔合一的典型的女人形象”
《简·爱》中的疯女人贝尔塔·伯莎
“通常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的复本——具有她自身焦虑和疯狂的形象。
事实上,大部分出自女性之手的诗歌和小说虚构出这样一位疯子;只有这样,女作家才能在她们自身独有的、分裂的女性感情上得到平衡”
19C共性因素:
“疯狂的复本”“作者身份的女性精神分裂症”
•“女作家把她们的愤怒和不平投射在恐惧的形象之中,为她们自己和她们的女主角创造出阴暗的复本。
这种做法既是在鉴定又是在修正那个父系家长制文化强加于她们的‘自我界定’。
19-20世纪的文学女性中,凡在其小说和诗歌中召唤过这位女恶魔的人,都曾凭借她们对自己对她的鉴定改变过她的意义。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她往往浑身都浸染着自卑情结,这才会使这位巫婆——恶魔——疯女人成为作者自我的如此关键的化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P104
•“女作家正式通过这个复本的暴力行为使她自己那种逃离男性住宅和男性文本的疯狂欲望得以实现,而与此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个复杂的暴力行为,这位焦虑的作者才能爆发出那种郁积在胸中的不可扼制的怒火,为自己表达出用昂贵的代价换来的怒火的毁灭。
”
第七章第七节哈代
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
一、哈代之地位
•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作家。
•“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伍尔芙
•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对人类命运进行了悲剧性的探索,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
•“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韦伯
二、哈代的生平
•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
•1849年,进入多塞特郡学校学习。
•1856年—1862年,跟一名建筑师做学徒。
•1862年前往伦敦学习建筑,并从事文学、神学和近代语言的研究。
接受了不可知论。
获得过两项建筑奖。
•1883年哈代携妻子离开伦敦,在家乡为自己设计并建造了麦克斯门宅第。
一生基本在家乡度过。
•
•声音[英]哈代/词
•
•我思念的女人,我听见你的声音,
•一声声地把我呼唤,呼唤,
•说你现在不再是与我疏远的模样,
•又复是当初我们幸福的容颜。
•
•真是你的声音吗?
那么让我看看你,
•站着,就象当年等我在镇边,
•象你惯常那样站着:
我熟悉的身姿,
•与众不同的连衣裙,一身天蓝!
•
•也许,这不过是微风朝我这边吹来,
•懒洋洋地拂过湿润的草地,
•而你已永远化为无知觉的空白,
•无论远近,我再也听不到你?
•
•我的周围落叶纷纷,
•我迎向前,步履蹒跚。
•透过荆棘丛渗过来稀薄的北风,
•送来一个女人的呼唤。
(飞白译)
三、哈代的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4部,诗集8部,史诗剧《列王》3部。
•小说分为三类:
“传奇和幻想作品”(罗曼史)
“机巧和实验小说”(爱情阴谋故事)
“性格和环境小说”(最重要的部分)
1、威塞克斯小说(WessexNovels)
•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环境小说)。
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
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
•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表现出作者对造成威塞克斯社会和威塞克斯人悲剧命运的探讨,经历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
2、威塞克斯小说作品
•FarfromtheMaddingCrowd(1874)远离尘嚣
•TheWoodlanders(1887)林地居民
•TheReturnoftheNative(1878)还乡
•TheMayorofCasterbridge(1886)卡斯特桥市长
•TessoftheD‘Urbervilles(1891)德伯家的苔丝
•JudetheObscure(1895)无名的裘德
•UndertheGreenwoodTree(1872)绿荫下
3、《远离尘嚣》
FarfromtheMaddingCrowd(1874)
•芭丝谢芭
•特罗伊
•范妮
•博尔德伍德
•加布里埃尔
4、《还乡》
克林
游苔莎
韦狄
•是一部描写威塞克斯人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不安于环境和命运的悲剧。
•是哈代看不到出路转向悲观主义的一个标志,作品进一步展开悲剧性的主题,同时标志着哈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新起点。
•作为威塞克斯悲剧编年史的真正开端。
•作者已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对现实矛盾和宗法制社会的前景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反映。
《还乡》与爱敦荒原
•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是英国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散文佳作。
•被拟人化了的爱敦荒原,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登场的角色之一。
•爱敦荒原是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
板着千年不变、万古如斯的面孔,冷漠地注视着变化的乡村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爱敦荒原又是威塞克斯社会的传统和秩序的象征。
它代表的威塞克斯宗法制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已成为桎梏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枷锁。
•有评论家甚至因此把这部作品列为哈代最出色的代表作。
5、《无名的裘德》
•裘德
•淑
•艾拉白拉
•费拉逊
•控诉了资产阶级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婚姻制度。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裘德这样有才华、有理想、勤奋好学、努力向上的青年农民,最终“壮志不遂”,无法实现其理想。
•通过裘德的爱情悲剧,谴责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道德是如何扼杀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
6、《德伯家的苔丝》
主题:
•通过苔丝一家的遭遇,描写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小农经济解体、个体农民走向贫困与破产的痛苦过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让位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历史变化过程。
•哈代始终煞费苦心把苔丝和传统的乡村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苔丝表现“现代痛苦”。
在这一层上说,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人生究竟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我们最宝贵、最珍惜、最向往的为什么不能实现?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所表现的“现代痛苦”尤为明显。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虚伪的宗教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和挑战。
哈代以一个所谓失去贞节的女子作为主人公,副标题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
•亚雷和克莱对无辜少女苔丝的摧残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分析
•亚雷:
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代表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权力、财富和罪恶。
•克莱:
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
作者一方面出于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痛恨,谴责了克莱;另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又美化了克莱。
•克莱唤醒了苔丝对新生活的憧憬,而后又无情地将她抛弃,在精神上彻底毁灭了苔丝,这打击比亚雷给苔丝的更致命。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苔丝:
美丽、勤劳、纯朴、诚实、坚强、富于生命激情
•哈代的悲剧小说:
荒原景象,古老、内在意志,巧合情节(命运观念),新旧时代(观念)的冲突。
四、哈代诗歌创作
•WessexPoems(1898)威塞克斯诗集
•PoemsofthePastandPresent(1901)今昔诗集
•TheDynasts,writtenbetween1903and1908列王
•SatiresofCircumstances(1914)即事讽刺诗集
•MomentsofVision(1917)幻象的瞬间
•LateLyricsandEarlier(1922)晚期和早期抒情诗
•HumanShows,FarFantasies(1925)人生小景
•WinterWords(1928)冬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第七章 第四七节福楼拜 狄更斯 勃朗特姐妹 哈代 第七 第四 福楼拜 勃朗 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