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模板.docx
- 文档编号:5266259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25KB
镇江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模板.docx
《镇江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模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江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模板
**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征求意见稿)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
2.1**市减灾委员会
2.2**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3应急准备
3.1资金准备
3.2物资准备
3.3通信和信息准备
3.4装备和设施准备
3.5人力资源准备
3.6社会动员准备
3.7宣传和培训
4信息管理
4.1预警信息
4.2灾情管理
5预警响应
5.1启动条件
5.2启动程序
5.3预警响应措施
5.4预警响应终止
6应急响应
6.1Ⅰ级响应
6.2Ⅱ级响应
6.3Ⅲ级响应
6.4信息发布
6.5其他情况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过渡性生活救助
7.2冬春救助
7.3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8附则
8.1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监管
8.2国际、国内间沟通与协作
8.3奖励与责任
8.4预案演练
8.5预案管理与更新
8.6制订与解释部门
8.7预案生效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坍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
发生自然灾害后,受灾的辖市、区人民政府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达到本预案响应启动条件的,启动本预案。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
急救助工作。
1.4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4)坚持重点突出,强调救灾的保障措施和资金的落实。
2组织指挥
2.1**市减灾委员会
**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为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和较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市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军分区领导、市民政局局长担任。
成员单位是:
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市安监局、市民防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团市委、市消防支队、市武警支队、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铁路镇江南站。
2.2**市减灾委办公室
**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为市减灾委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民政局。
负责执行市减灾委的决定,负责与相关部门、辖市、区的沟通联络,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救助等工作,协调落实相关支持措施。
3应急准备
3.1资金准备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规定,合理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市与辖市、区救灾资金分担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3.1.1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救灾物资储备库运行经费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1.2市级财政每年综合考虑有关部门灾情预测和上
年度实际支出等因素,按照全市户籍人口每人1元的标准安排市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遭受重大、较大自然灾害地区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3.1.3市和辖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成本及地方救灾资金安排等因素适时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和相关补助标准。
3.1.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市和各辖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通过预备费保障受灾群众生活救助需要。
3.2物资准备
3.2.1合理规划、建设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
各辖市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
3.2.2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每年根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要求储备必要物资。
按照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数据库,健全应急采购和供货机制。
3.2.3严格执行国家救灾物资质量技术标准、储备库建设和管理标准。
建立健全全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和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3.3通信和信息准备
3.3.1市经信委负责指导依法保障灾情传送的畅通。
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情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3.3.2加强市级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指导辖市、区建设和管理救灾通信网络,确保市和辖市、区人民政府及时准确掌握灾情。
3.3.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备,建立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间灾情共享机制。
3.4装备和设施准备
市和各辖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
市减灾委为全市自然灾害救助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设备。
要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建设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3.5人力资源准备
3.5.1加强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
培育、发展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5.2组织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经信、卫生、安全管理、地震、气象等方面专家,开展重点灾情会商、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5.3推行民政灾害信息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个别调整和及时培训相结合,保证市、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民政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全覆盖。
努力推进企业事业单位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灾害信息员工作。
3.6社会动员准备
完善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工作。
完善非灾区支援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的救助对口支
援机制。
3.7充分利用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自然灾害预警。
3.8宣传和培训
开展全市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组织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世界气象日”和“国际民防日”等活动,增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积极推进社区减灾活动,推动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组织开展各级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
4信息管理
4.1预警信息
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水利局的汛情、旱情预警信息,市地震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市农业委员会的农业和林业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向市减灾委办公室通报。
市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向市有关部门和相关辖市、区减灾机构通报。
4.2灾情管理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涉灾部门召开灾情会商会,全面客观评估、核定灾情数据。
5预警响应
5.1启动条件
市相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出现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的情况。
5.2启动程序
市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决定启动救灾预警响应。
5.3预警响应措施
预警响应启动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启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预警响应工作。
视情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
(1)及时向市减灾委领导、市减灾委成员单位报告并向社会发布预警响应启动情况;向相关辖市、区减灾机构发出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提出灾害救助工作要求。
(2)加强值班,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分析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通知救灾物资生产企业和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做好救灾物资准备工作,启动与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做好救灾物资调运准备,紧急情况下提前调拨。
(4)派出预警响应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情况,检查各项救灾准备及应对工作情况。
(5)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预警响应工作情况。
(6)做好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5.4预警响应终止
灾害风险解除或演变为灾害后,市减灾委决定预警响应终止。
6应急响应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设定三个市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
Ⅰ级响应由市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Ⅱ级响应由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组织、领导;Ⅲ级响应由市减灾委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各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
以下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级,“以下”不含本级。
6.1Ⅰ级响应
6.1.1启动条件
(1)辖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5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0间以上;
d.3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e.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15%以上。
(2)市人民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市减灾委提出进入Ⅰ级响应的建议;市减灾委主任决定进入Ⅰ级响应状态。
6.1.3响应措施
由市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工作。
(1)市减灾委主任主持会商,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及有关受灾辖市、区减灾机构参加,对灾区抗灾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市减灾委领导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3)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
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
必要时,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实时评估。
(4)根据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的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市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
市民政局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
(5)市公安局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工作,参与配合有关救灾工作。
市军分区、市武警支队根据市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救灾,必要时协助地方人民政府运送、接卸、发放救灾物资。
(6)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商务局、粮食局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组织协调救援装备、防护和消杀用品、医药等生产供应工作。
供电公司及时提供应急供电,尽快修复损坏线路和设备。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质量安全鉴定,做好自来水供应的保障等工作。
市卫生局及时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7)根据市减灾委主任指示,市民政局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全市救灾捐赠款物。
市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与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
(8)灾情稳定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9)市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
作。
6.1.4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市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Ⅰ级响应。
6.2Ⅱ级响应
6.2.1启动条件
(1)辖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4人;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3-5万人;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00-2000间;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
数占辖市、区农业人口10-15%。
(2)市人民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市减灾委提出进入Ⅱ级响应的建议;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决定进入Ⅱ级响应状态。
6.2.3响应措施
由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组织、领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1)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主持会商,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及有关受灾辖市、区参加,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市减灾委副主任或成员单位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市政府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市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
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
必要时,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实时评估。
(4)根据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的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市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
市民政局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
市卫生局根据需要,及时派出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5)市民政局视情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市或者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
市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加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
(6)灾情稳定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7)市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6.2.4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终止建议,由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Ⅲ级响应
6.3.1启动条件
(1)辖市、区行政区域内的某一个或几个镇或街道,发生较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2人;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3万人;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1000间;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
数占受灾辖市、区农业人口5-10%以上。
(2)市人民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3.2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由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状态。
6.3.3响应措施
由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1)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及受灾辖市、区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减灾委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市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并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
有关部门组织领导新闻宣传工作。
(4)根据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的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市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
市民政局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
市卫生局指导灾区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工作。
(5)灾情稳定后,市减灾委办公室指导受灾辖市、区评估、核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并根据需要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6)市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
作。
6.3.4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
6.4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
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者政府网站发布等。
灾情稳定前,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减灾机构或民政局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等情况。
灾情稳定后,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6.5其他情况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市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标准可酌情降低。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过渡性生活救助
7.1.1较大和重大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及灾区民政部门评估灾区过渡性生活救助需求情况。
7.1.2市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拨付过渡性生活救助资金。
市民政局指导灾区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做好过渡性救助的人员核定、资金发放等工作。
7.1.3市民政局、财政局监督检查灾区过渡性生活救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定期通报灾区救助工作情况,过渡性生活救助工作结束后组织人员进行绩效评估。
7.2冬春救助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灾的辖市、区人民政府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7.2.1市民政局组织各地于每年10月中旬开始调查冬春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会同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民政局,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2.2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民政局在每年11月5日前统计、评估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难和需求,核实救助对象,编制工作台账,制定救助工作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局备案。
7.2.3根据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或民政、财政局的请款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市民政局、财政局确定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方案,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受灾群众吃饭、穿衣、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
7.2.4市民政局通过开展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政府采购等方式解决受灾群众的过冬衣被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评估全市冬春期间中期和终期救助工作的绩效。
市发展和改革、财政、农林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灾歉减免政策,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3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由辖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尊重群众意愿,以受灾户自建为主。
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助、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
重建规划和房屋设计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3.1市民政局根据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民政局倒损住房核定情况,视情组织评估小组,参考其他灾害管理部门评估数据,对因灾住房倒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7.3.2市民政局收到受灾辖市、区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申请报告后,根据评估小组的倒房情况评估结果,按照市级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标准,提出资金补助建议,与市财政局会商后下达。
7.3.3住房重建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应采取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本地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上一级民政部门。
市民政局收到受灾辖市、区人民政府民政局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绩效评估情况后,通过组成督查组开展实地抽查等方式,对全市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评估。
7.3.4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的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等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重建规划、选址,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7.3.5由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恢复重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8附则
8.1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监管
建立健全监察、审计、财政、民政、金融等部门参加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专项资金监管协调机制。
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使用,特别是基层发放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跟踪问效。
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配合监察、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8.2国际、国内间沟通与协作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间的救灾工作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市份的救灾工作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市自然灾害防范与处置工作。
8.3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表现突出而牺牲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严重虚报、瞒报灾情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预案演练
市减灾委办公室协同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
8.5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责管理。
预案实施后市减灾委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修订本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8.6制订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民政局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8.7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镇江市 自然灾害 救助 应急 预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