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docx
- 文档编号:5264006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29.67KB
社会心理学.docx
《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一.本学科的性质、目的和教科书
学科的性质
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也许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学习社会心理学通常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背景。
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相关内容与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开设这门课程不仅可以直接增进学生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使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促使人们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更好地去解释和预测到人的行为,进而提高人们实际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教科书
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可以选用金盛华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
由于通常本课程的课时设置多为54课时,又由于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因此难于逐章深入和展开。
为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根据本书的体系框架,有所取舍,并在第一部分3章一般问题的讨论之外,选择另外10章左右作为重点。
本课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设计,并配有练习题和本次修订用的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大大减轻。
这里的教学设计已经是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了教程大纲喝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各种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
由于开设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不同,教师自身的条件也不同,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不应代替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开设需要两个方面条件:
第一,学生需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通常需要先学习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
第二,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实际总课时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
二、课程教学目标
目标一:
基本知识掌握
引导学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
目标二:
初步学科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目标三:
学科知识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三、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方式的时间分配
按每学期教学18周上课计算,《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具体安排一个学期的教程设计如下:
部分与章次
内容
讲课
自学
实验或讨论课
合计时数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3
4
3
自学
自学
1
11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五章
社会心理发展
社会化
态度及其测量
2
3
自学
自学
5
第三部分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认知社会心理学
社会知觉
刻板印象与归因
自我概念
价值取向
3
2
2
2
自学
自学
1
1
1
12
第四部分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社会互动
沟通
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
助人行为
侵犯行为
2
2
2
2
2
自学
自学
1
1
1
1
14
第五部分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社会影响
从众、依从与服从
劝导与态度改变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合作、竞争与冲突
2
3
2
3
自学
1
1
12
合计
44
10
54
4、教材各部分的目的、重点、难点说明与教学建议
本课程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心理学概论,由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三章组成;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发展,由第四章社会化和第五章态度及其测量构成;第三部分为认知社会心理学,这一部分由第六章社会知觉、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八章自我概念和第九章价值取向构成;第四部分为社会互动,这一部分由第十章至第十四章共五章构成,其中第十章为沟通,第十一章为人际吸引,第十二章为人际关系,第十三章为助人行为,第十四章是侵犯行为;第五部分为社会影响,包括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第十七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第十八章合作、竞争与冲突。
在整体上,重点和难点的解决选择融合学生自我生活,增加学生理解资源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从大视野和整体心理科学背景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使学生把整个心理学知识背景动员起来;用自我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行为分析,并试图用有关自我的理论解释人们自我结构和社会行为;助人与侵犯行为则结合现实社会的时代案例分析各种行为背后的自我和社会的原因;劝导和态度改变则结合时代社会心理现象和社会事件,结合应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经典研究,以及态度变化实例说明劝导起作用的过程;合作、竞争与冲突则引导学生将宿舍和班级作为社会行为分析单元,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分析概念。
以下是对全部课程的每一部分的目的、重点、难点所进行的说明和教学建议(该教学建议仅作为授课教师的参考,授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进行调整、创新)。
第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概论
目的
学生能了解《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学好这门学科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以及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学好这门学科的愿望,并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准确界定社会心理学,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了解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明确各个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原理,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难点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熟练掌握和应用。
教学建议
介于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心理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致,第三章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
本部分的重点放在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和理论介绍,尤其是理论的学习,这是后续各章学习的重要准备,可用3至4课时完成。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发展
目的
学生能了解个体社会心理发展的两个方面——社会化和态度及其测量。
重点
第四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五章态度及其测量:
态度的实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
第四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五章态度及其测量: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建议
第四章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相辅的方式进行。
第五章可以让学生参与,尤其是态度的测量方法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练习一到两种测量方法的使用。
第三部分认知社会心理学
目的
每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都会对遇到的任何社会事物和人做出判断。
判断出错,则会被评价为“没有头脑”。
人怎样认识别人?
又怎样认识自己?
为什么我们对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有成见?
为什么有些人重金钱而轻事业,而有些人却事业至上?
这些都是本课程的社会认知部分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重点
第六章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过程、情境同一性、认知启发、印象管理、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偏见与歧视的成因、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归因理论。
第八章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文化与自我。
第九章价值取向:
价值观理论、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
难点
第六章社会知觉:
认知启发、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归因理论。
第八章自我概念:
自尊的结构、文化与自我。
第九章价值取向:
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
教学建议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章由教师讲解完成,第七章的归因部分可简单介绍,因为在其他心理学的课程中已介绍过该部分的内容。
第八章建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式进行讲解和串讲。
第九章内容以学生理解为重。
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
目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既不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也不会简单接受别人所施加的影响,人永远存在于有形、无形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之中。
本部分的任务,就是纵深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重点
第十章沟通:
沟通的过程。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规则。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
人帮助别人的原因、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理论、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解释、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难点
第十章沟通:
无难点。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无难点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
人帮助别人的原因、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解释。
教学建议
鉴于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没有较难理解的内容,第十章可由学生自学完成;第十一章可先由学生自学,老师串讲。
第十二章可以由老师讲解完成;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内容涉及到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现象,由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第五部分:
社会影响
目的
从出生开始,人就被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同时受到其他成员及社会整体的影响。
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着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影响。
个人从一个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的社会化过程,正是在社会影响的作用下实现的。
重点
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少数人影响、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从众的条件、依从行为的原因、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
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平衡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态度防卫与保护。
第十七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决策过程、群体思维、群体极化、冒险转移。
第十八章合作、竞争与冲突:
合作与竞争的原因、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竞争心理优势、引发冲突的因素、冲突的平息。
难点:
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
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第十七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群体决策过程、群体极化。
第十八章合作、竞争与冲突:
教学建议:
第五部分的四章内容均由教师讲解完成,部分章节可适当加入学生讨论。
5.学习结果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类: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主要依据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共安排五次练习和学生的交流与评析,教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练习和讨论中的发言计算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的试卷应按照教学目标命题,第一类题目考核基础知识,测验题可任选本课程所列术语解释;第二类考核应用所学知识的简答和论述题,可将本课程所附的思考题略加改变;第三类题目可以是材料分析,利用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分析和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社会心理原理与效应;第四类题实验设计能力,形式可以是设计一个社会心理学某个领域中的实验,也可以是评价某个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方案。
6.主要参考书:
1、金盛华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各章参考文献;
2、本课参考教学资源以及配套的PPT等。
二、各章节教学设计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一、教学目标
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
3.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的异同。
4.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
5.根据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概括总结其特点,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本课程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发展
认知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社会互动
社会影响
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产生阶段
迅速发展阶段
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熟练掌握: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与界定方法;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了解: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西方与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
四、教学策略建议:
本章内容可由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简单介绍给学生,重点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引起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
1.试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实例。
2.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对在日常生活中的解释人际关系的价值。
3.比较几种不同的认知理论。
4.分析自身的角色组合、遭遇的角色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5.深入理解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在解释自身与周围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价值,并尝试运用该理论来解释3个社会心理实例。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社会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理论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图式理论
认同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
自我类化理论
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
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熟悉和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尤其是由本课程作者金盛华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在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理论的关系、解释力及其局限。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
四、教学策略建议:
本章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完成,对于学生熟悉的理论(如:
社会学习理论等)可简单巩固,而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如:
图式理论、角色理论等)可重点介绍。
而对于本课程作者金盛华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介绍,可结合我国民众的特征让学生理解。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2.能请列举档案法的特殊价值。
3.了解问卷法的优缺点。
4.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
5.了解实验室和模拟实验的优缺点。
6.并熟悉准实验研究。
7.知道实验的误差怎样控制。
8.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
现象揭示研究
关系解释研究
因果联系证实研究
观察法
档案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调查法
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
准实验研究
变量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操作
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
客观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伦理性原则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尝试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某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建议:
本章主要内容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已做过介绍,有基础的学生很容易学习和掌握,因此建议由学生自学。
也可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
第三节可由学生自学完成。
第四章社会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化的概念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2.了解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3.了解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源有哪些。
4.了解社会化的类型与结果。
5.能分析成人经历社会化的原因和内容。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角色引导
社会化的
心理机制
社会比较机制
社会学习机制
亚社会认同
文化
家庭的特殊作用
社会化的
影响源
同辈群体
社会化
学校
媒体
语言和认知能力
社会化的结果
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
性别角色的获得
角色获得
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
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
成人社会化
角色改变
再社会化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熟练掌握: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了解:
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结果和成人社会化。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
四、教学策略建议:
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涉及到一些理论解释,可由教师重点讲解,而社会化的影响源部分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可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串讲。
社会化的结果和成人社会化的内容作为了解的内容来完成。
第五章态度及其测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
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
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4.理解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5.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什么是态度
态度的实质
态度的特点
态度的维度
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
态度及其测量
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瑟斯通量表
李凯特量表
语义差异量表
态度的测量
投射测验
内隐态度测验
态度的实证测定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熟练掌握:
态度的实质、态度的形成。
了解: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方法。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
四、教学策略建议:
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
态度的测量部分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态度的各种方法,可让学生自学后讲解,也可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态度测量的方法,制作相应的态度测量工具,熟练掌握一到两种态度测量的方法。
第六章社会知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
2.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印象形成过程的确存在中心品质。
3.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
4.了解社会知觉偏差的原因。
5.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己,是否也存在语言自动实现效应。
6.认知启发导致的社会认知误差有几种。
7.举例说明自己的三种情境同一性的结构中有哪些成分。
8.分析自己在自我监控方面的特性,并分析其对于印象管理的价值。
9.试分析内隐社会认知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价值。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社会知觉的
概念
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的定义
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形成过程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社会知觉
晕轮效应
社会知觉偏差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与
自我表现
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策略
印象管理的识别
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熟练掌握:
社会知觉的概念、内隐社会认知。
了解:
社会知觉偏差、印象形成的过程、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
四、教学策略建议:
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完成。
社会知觉偏差部分的内容可在学生自学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串讲完成。
内隐社会认知认知部分可让学生尝试实践,尝试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刻板印象的概念
2.了解刻板印象形成过程
3.了解偏见形成的原因
4.掌握消除偏见的方法
5.熟悉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
6.熟悉归因理论
7.学会分析归因偏差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图式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
及其形成
刻板印象的改变
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社会知觉
社会偏见
社会阶层
与社会偏见
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归因的概念
归因与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隐偏差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熟练掌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改变、偏见与歧视、归隐偏差。
了解:
刻板印象的概念、归因理论。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
四、教学策略建议:
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完成。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内容可在学生自学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串讲完成。
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部分可让学生尝试自己搜索英文文献,学习归因相关研究的实验研究范式。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概念的界定。
2.了解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3.了解自我概念的主要功能。
4.分析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
5.能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6.了解个人控制点对努力的影响。
7.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习得无助现象,并尝试分析如何解除这种习得无助。
8.能分析自我差距和自我提高影响个人自尊的机制。
9.能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10.简述文化自我研究的维度论与动态建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