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单元测试+.docx
- 文档编号:5259743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79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单元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单元测试+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
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料的问题。
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
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
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
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
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的。
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体场景。
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力所在。
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会使历史丰满起来。
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
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
通过口述史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
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口述历史的史料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的内容而形成的。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示其生动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和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则更科学合理。
试题答案:
1.D(A.“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内容而成的”以偏概全,应还“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
B.“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错误,原文只是说“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句中的“势必”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
C.“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错误,“就是”过于绝对,而且张冠李戴,选项的主语是讲述者,而据原文,对这些人进行访谈并对他们讲述的所经历的故事进行采集、整理才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主语主要是采访、搜集、整理者。
)
2.C(“总——分——总”错,应是“总——分”。
)
3.D(“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错误,原文只是说“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
“更科学合理”也和原文的表述是细微差异。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
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
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
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
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
探头,可见院子里各色花草摇摆着,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
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光明正大的主人了。
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
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
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
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
黄瓜很愉悦,纤巧的滕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
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
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
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
黄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
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
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
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谈笑风生的声音,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
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
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
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博。
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
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
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
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我们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中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写院落的情况作了铺垫,也暗示了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作品写“我”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与“我”交流,让“我”“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出了村民的朴实。
C.作品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真实感人。
5.从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5分)
6.作品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试题答案:
4.D(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用多种手法”,因而也不会“栩栩如生”)
5.表达技巧:
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
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3分,每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思想内容:
①表达了对院内花草、果蔬的喜爱之情。
②表现了对社会上弄虚作假,失去本真等“赶潮”现象的遗憾之情。
〔2分,每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
6.合适。
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2分)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2分)③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2分)(若回答“不合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
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试题答案:
7.A解析:
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
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
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谱”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
)
8.AE解析:
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
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9.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
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每点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忠彻,字静思。
从父袁珙谒燕王,王宴北平诸文武,使忠彻相之。
谓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拥肿蚤肥而气短,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于法皆当刑死。
王大喜,起兵意益决。
及为帝,即召授鸿胪寺序班,赐赍甚厚。
迁尚宝寺丞,已,改中书舍人,扈驾北巡。
驾旋,仁宗监国,为谗言所中,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太子忧惧成疾,帝命蹇义、金忠偕忠彻视之。
还奏,东宫面色青蓝,惊忧象也,收午门榜可愈。
帝从之,太子疾果已。
帝尝屏左右,密问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文臣姚广孝、蹇义、金忠等祸福,后皆验。
九载秩满,复为尚宝司丞,进少卿。
礼部郎周讷自福建还,言闽人祀南唐徐知谔、知诲,其神最灵。
帝命往迎其像及庙祝以来,遂建灵济宫于都城,祀之。
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忠彻一日入侍,进谏曰:
“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
”帝怒曰:
“仙药不服,服凡药耶?
”忠彻叩首哭,内侍二人亦哭。
帝益怒,命曳二内侍杖之,且曰:
“忠彻哭我,我遂死耶?
”忠彻惶惧,趋伏阶下,良久始解。
帝识忠彻于藩邸,故待之异于外臣。
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
宣德初,睹帝容色曰:
“七日内,宗室当有谋叛者。
”汉王果反。
尝坐事下吏罚赎。
正统中,复坐事下吏休致。
二十余年卒,年八十有三。
(节选自《明史·袁忠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B.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C.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D.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平,北京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B.帝,即“皇帝”的简称,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由秦王赢政首创。
C.内侍,指的是宫廷内部侍奉皇帝的人,相当于《荆轲刺秦王》“左右乃曰”中的“左右”。
D.休致,意思是将职位还给朝廷,这里指官员因犯罪而被迫退休,故与“致仕”不完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忠彻受命相人,坚定燕王决心。
他在参加燕王举行的宴会时,受指派给宋忠、张昺、谢贵、景清等官员看相,看相后的结论坚定了燕王造反的心意。
B.袁忠彻深受恩宠,洞察太子心疾。
他曾跟随皇帝巡视北方,还曾和蹇义、金忠一起前往看视太子,使太子遭到惊恐忧惧,最终建议午门收榜,太子的病即治愈。
C.袁忠彻敢于进谏,导致皇帝大怒。
皇帝曾经服药不当,他利用入宫奉侍的时机,向皇帝直言其病症的原因,惹得皇帝震怒,过了很久皇帝才消气。
D.袁忠彻预测准确,自我约束不严。
他预测到了朱福、朱能、姚广孝、蹇义等文武官员的祸福和汉王的造反,自己却两次因为犯罪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5分)
译文:
(2)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
(5分)
译文:
试题答案:
10.B(“进”的对象是所谓的“仙方”,而不是“药”,故在“药”前断句;“中”和“外”
合在一起,作为“不敢谏”的主语,故在“中”前断句。
)
11.C(不是相当于“左右”,“左右”指近侍,而这里的“内侍”指宦官。
)
12.B(“还曾和蹇义、金忠一起前往看视太子,使太子遭到惊恐忧惧”错误,太子忧惧的是“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
13.
(1)皇帝发怒,在午门贴出告示指斥,凡太子所处理的事情,都停止施行。
(“榜午门”“处分”“不行”各1分,句意2分)
(2)袁忠彻也因为皇帝对待自己恩深,敢于进谏正直之言,曾经进谏到外国寻取宝物的不当,知道的人都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谠言”“非”“韪”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袁忠彻,字静思。
跟从父亲袁珙谒见燕王,燕王宴请北平文武官员,派袁忠彻为他们看相。
袁忠彻说都督宋忠脸方耳大,身材短小气度浮躁,布政使张昺脸方而五官小,走路像蛇,都指挥谢贵身体臃肿肥胖而呼吸短促,佥都御史景清身材矮小声音洪亮,根据相术这些人都是该被处死的人。
燕王大喜,起兵造反的心意更加坚定。
等到当了皇帝,便召袁忠彻授予鸿胪寺序班,赏赐非常丰厚。
袁忠彻被升为尚宝寺丞,不久,改任中书舍人,随皇帝巡视北方。
皇帝回到京师,出巡期间仁宗监督国务,仁宗被谗言所诬陷,皇帝发怒,在午门贴出告示指斥,凡太子所处理的事情,都停止施行。
太子因为担忧恐惧患病,皇帝命令蹇义、金忠偕同袁忠彻前去看视太子。
回来报告说,太子脸呈青蓝色,这是惊恐忧惧的样子,将午门所贴告示收回即可治愈。
皇帝听从了他,太子的病果然好了。
皇帝曾经屏退身边侍从,私下向袁忠彻询问武官朱福、朱能、张辅,文臣姚广孝、蹇义、金忠等人的祸福,后来都应验了。
九年任职期满,再任尚宝司丞,升为少卿。
礼部郎周讷从福建回到京城,说福建人祭祀南唐徐知谔、徐知诲,这些神灵最灵验。
皇帝命令前往迎接二徐神像及庙祝来京,于是在都城修建灵济宫,奉祀二徐。
皇帝每当患病,便派遣使者向神求告。
庙祝假造仙方来进献,多是热性药物,服后便痰涎梗塞气息不畅,常常暴怒,以致不能出声,内外官员都不敢规劝。
一天,袁忠彻入宫奉侍,规劝道:
“这种痰火虚逆的病症,实在是灵济宫的符药引起的。
”皇帝生气说:
“有仙药不吃,吃凡药吗?
”袁忠彻叩头哭泣,皇帝身边两名宦官也哭泣。
皇帝更加生气,命令拖出两名宦官用棍子打,还说:
“袁忠彻哭我,我就会死吗?
”袁忠彻恐惧,赶忙上前跪在台阶下面,过了很久皇帝才消气。
皇帝早在当亲王时便认识袁忠彻,所以对待他不同于其他大臣。
袁忠彻也因为皇帝对待自己恩深,敢于进谏正直之言,曾经进谏到外国寻取宝物的不当,知道的人都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宣德初年,袁忠彻看到皇帝的面色后说:
“七天之内,皇族中应该有谋反的人。
”汉王果然造反。
他曾经因罪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被罚金赎罪。
正统年间,又因罪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被迫退休。
二十多年后去世,时年八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诗的第一句就说:
“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6分)
试题答案:
14.BD解析:
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
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单元 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