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心理健康教育》.docx
- 文档编号:5257645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93.13KB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心理健康教育》.docx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心理健康教育》.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复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普通心理学
(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
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第一位研究者是桑代克(1874-1949),他观察猫试图逃出迷箱的行为。
)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二)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与规律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巴普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指神经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2、巴普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几个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
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外抑制。
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
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叫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
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
(2)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
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
例如:
条件反射的泛化。
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兴奋过程的集中。
例如,分化抑制。
(3)相互诱导
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
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他的周围会引起抑制过程,这叫负诱导。
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正诱导。
诱导可以是同时的,也可以是相继的。
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会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的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性的诱导了。
(4)动力定型
连续给动物形成几个条件反射,并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多次训练后,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
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洗脸刷牙)。
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睡午觉)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即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在个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神经过程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
他还确定有四种类型是最典型的,这四种类型相当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
一般认为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具体可参考《教育综合》心理学部分第三章第三节相关补充)
(三)注意,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
简单任务下的注意广度是7±2个,即,5-9个。
互不相关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大约是4-6个。
(2)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的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或者减弱的变化现象。
也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起伏是生理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影响注意的稳定度。
注意的分散,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3)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注意的分散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被动)。
(4)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用的对象,同时从事几项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的前提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基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
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四)感觉、知觉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疼痛)
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皮肤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
视觉适宜刺激的波长范围380nm(紫)—780nm(红),这一范围的电磁波叫光波。
1nm=10-6m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椎体细胞:
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
●干体细胞:
杆状,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枕极部位产生视觉。
颜色包括:
彩色(有色调、明度、饱和度的特性)和非彩色(只有明度)
颜色混合有两种:
色光混合(相加),颜料混合(相减)
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自己觉察不到自己的缺陷,别人也很难发现;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
色觉异常绝大部分是遗传造成。
男性色盲的人数(5%)大大高于女性色盲人数(5‰)
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最敏感。
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减低的顺序和特点:
高频—低频—中频—完全丧失
职业性耳聋:
听觉疲劳不断累积,长期得不到恢复,导致的永久性听力丧失。
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
听觉器官的组成: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
大脑皮层的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负责听觉
声音有音调(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声波的波形决定)三种性质。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和上颚上面的味蕾。
最基本的味觉:
酸、甜、苦、咸,
皮肤觉:
触觉、压觉、振动、温、冷、痛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不同部分的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平衡觉也叫静觉,其感受器官是内耳的前庭器官。
晕车晕船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运动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收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和痛
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都有痛觉。
痛觉对机体有保护的作用。
痛觉最难以适应。
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表现在:
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性。
2、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人虽然以感觉作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但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1)空间知觉:
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距离知觉:
判断远近距离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
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以下条件:
①肌肉运动线索:
A眼睛的调节作用;B双眼视轴辐合
②单眼线索:
A对象的重合;B线条的透视作用(铁轨);C空气的透视作用;D明暗、阴影;E运动视差
③双眼线索
距离知觉产生的单眼线索有:
A对象的重叠;B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C明暗、阴影或运动视差;
距离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有:
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立体摄影和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
(2)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生物钟:
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
(3)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现象):
物体在空间中并没位移,却被知觉为变动。
(电影、霓虹灯动感、路牌广告中画面变化)。
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动的东西,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4)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主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的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和时间错觉等。
(五)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视觉适应与后像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表示绝对感受性,下限和上限;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最小可觉差(j.n.d.),表示差别感受性,值越小,说明差别感受性越强;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高感受性低,阈限低则感受性高;
适宜刺激: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
韦伯定律:
1840年,差别阈限和原来的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I/I=K.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
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量了刺激强度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P=KlgI,P:
感觉量,I:
刺激量,K:
常数,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视觉适应与后像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视觉范围内,可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适应过程慢,持续30-40分钟
●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适应过程快,持续一两分钟
保护暗适应:
红色的眼镜,在波长620nm以上的红光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正后象:
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
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物的补色。
后像持续的时间和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六)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如双关图:
花瓶与人脸。
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整体性: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不是“完整性”,)。
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石灰在暗处看起来比放在亮处的煤亮,这是明度的恒常性。
大小、颜色、明度、形状都具有恒常性。
80米是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
更远的距离没有可参照的物体时,大小的判断就不准确了。
(七)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遗忘规律
1、记忆
(1)记忆的定义: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品质(特征)
①记忆的敏捷性——记忆速度的快慢
②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巩固程度
③记忆的正确性——所记住的材料是否正确无误
④记忆的备用性——能否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3)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
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
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
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
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
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4)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①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②保持——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③再认或回忆——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再认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确认。
回忆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再把它回想起来。
2、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1)短时记忆
①短时记忆的定义:
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②短时记忆的特点
A、容量有限,一般在7±2,即5-9个项目,易受干扰,发生遗忘。
B、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
C、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D、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2)长时记忆:
①长时记忆的定义:
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②长时记忆的特点
A、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B、编码方式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C、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D、长时记忆的的遗忘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
③干扰
前摄抑制:
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系列位置效应是干扰对记忆效果造成影响的典型例子:
系列两头比中间的材料的记忆效果要好。
开头的叫首因效应,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叫近因效应,新近效应。
3、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都叫遗忘。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学习记忆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是记忆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即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的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八)思维,思维的种类
1、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正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才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
(思维的第三个特征:
思维是对经验的重组)
2、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
也称操作思维或具体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
例如,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触摸、摆弄事物的活动;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等。
形象思维。
也称具体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例如,作家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音乐家创造音乐形象,机械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机械装置的活动等。
抽象思维。
也称逻辑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活动。
例如,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概念进行数学运算或推导;科学工作者根据实验材料进行某种推理、判断等。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例如甲>丙,甲<乙,乙<丁,其结果必然是丙<丁。
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种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例如,让人们找出“刚刚出门又返回”的原因,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
“突然想起忘记带应带的东西”;“突然想起家里的门没关好”;“接到电话说‘家里要来重要的客人’”;“衣服穿得不合适”等等。
(3)根据思维凭借的概念不同,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
是指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例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认为“果实是可以吃的植物”、“鸟是会飞的动物”、“那个阿姨不高兴是因为她妈妈没有给她买泡泡糖”等等。
理论思维。
是指根据科学概念和论断进行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们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论断来分析、认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4)根据思维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思维过程,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也叫直觉。
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
例如,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
分析思维。
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学生通过多步的推理和论证解决数学难题。
(5)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习惯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等。
(九)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的概念
其定义为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它具备有以下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1)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条件好要求,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握问题实质并确定解决的方向。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和途径。
(4)验证假设——通过实际活动和思维操作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3、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式策略——将所有能达到目标状态的方法都列出来,一一尝试,最终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2)启发式策略——通过分析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根据已有的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常见的启发式策略的具体方法有:
手段-目的分析法、选择性搜索法、目标逆推法,简化法。
4、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表征:
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心理定势:
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迁移影响: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
功能固着:
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动机强度:
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动机,中等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人格特征: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十)表象,想象,想象的种类
1、表象
表象的定义:
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实际上表象就是在记忆里分类中所讲的形象记忆。
表象所回忆出来的内容一定是事物的形象,而不是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者语言的描述。
表象的分类:
从产生的主要感觉渠道来分,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征为: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①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②促进问题的解决
2、想象
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对已经存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表象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属于思维的范畴。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因此想象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想象又具有创造性。
3、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十一)情绪,情感,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成分构成的。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
动机功能:
情绪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具有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组织功能: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
消极的情绪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
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
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3、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是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起提高或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的作用;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两极;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强度大小决定了情绪事件对个体意义的大小;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级,紧张度决定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
有关理论:
(1)三维理论
①冯特,情绪由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组成。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②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三个维度。
(三维模式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
③普拉切克,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的关系(三维模式用一个倒椎体来说明情绪维度,椎体截面划分为8种原始情绪,相邻的情绪是相似的,对角位置的情绪是对立的,椎体自上而下表面情绪由弱变强)
(2)四维理论
伊扎德(美),情绪具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彩;紧张度表示生理的激活水平;激动度或重叠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景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准备的程度。
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
(十二)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去行动。
2、坚定性——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不受干扰、锲而不舍。
3、果断性——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4、自制力——善于统制自我的能力。
(十三)需要,动机,动机的分类
1、需要
(1)需要的定义: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动机
(1)动机的定义: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进行推断;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以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十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驱力理论,诱因理论,唤醒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健康教育 福建省 中小学 新任 教师 公开 招聘 考试 复习 心理健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