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资料.docx
- 文档编号:5236234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20KB
万松书院资料.docx
《万松书院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松书院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松书院资料
万松书院资料
篇一: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位于凤凰山上北万松岭上,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
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
读。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2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
其中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
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一进为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
“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
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
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二进为明道堂】
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
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
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
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
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
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三进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
“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
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
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
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
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
并设青铜祭器。
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
【万松书院主入口浮雕】
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品字型石牌楼】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
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
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
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
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
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创办之初】
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
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
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经修葺后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
殿前有颜乐亭。
高处建留月台万松书院
和掬湖台。
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
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
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初期,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聘用博学鸿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
【明代】
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与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抚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
增建石坊两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扩建学生斋舍。
重修后,书院规模宏大,一时成为杭州最大的书院。
嘉靖四年(1525),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导下,万松书院扩建楼居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备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内外优秀学子逾百名。
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集资兴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为书院一景。
其后,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而遭受统治者的沉重打击。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恢复明伦堂等主体建筑,并增建居仁、由义两斋。
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
幸而在大
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为此改称为“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
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
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
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
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
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统治者,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
明末,书院渐被政府控制。
在科举制度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挣个官位,光宗耀祖罢了。
万历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颐、程颢、程
颐、张载、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动由西安博士署派来的一名执事官主持。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
从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五次废毁书院的举动。
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祯六年(1633)的百余年中,万松书院随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经历了它荣辱盛衰的变迁。
【清代】
清初,统治者惟恐书院讲学活动会导致明朝遗民反清思想的高涨,故抑制书院教育的发展。
顺治九年宣谕:
“不许别立书院,群聚结党”。
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书院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万松书院也仅在顺治年间复建了孔氏祠堂。
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书院才开始复苏。
及至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书院教育由禁止转为提倡后,万松书院得以迅速发展,逐渐进入昌盛时期。
清中叶,万松书院经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后,规模进一步扩大。
又经嘉庆、道光两次修建后,更具名校风采。
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万松书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圣祖玄烨御赐“浙水敷文”额,并赐《古文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折中》、《朱
子全书》等典籍予万松书院,浙江巡抚徐元梦建存诚阁收藏,书院也由此更名为“敷文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万松书院被敕为省城书院,赐银一千两“以资膏火”。
乾隆十六年(
1751)三月,高宗弘历初次巡临万松书院,赐“湖山萃秀”额,并增赐帑金一千两白银。
并赐英武殿所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1部。
当时享有这一殊荣的仅有江宁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
此后,弘历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临,对万松书院格外重视。
同时,万松书院愈加重视祭祀活动,一直由孔氏嫡系子孙主持。
每年举行春秋两季大祭,每月朔、望日也要拜谒先圣贤哲。
祭田祭器经乡绅捐置及政府拨给后,也更充裕了。
如监驿道黄炳捐置学田,雍正十一年(1733)程元章增置学田,乾隆年间添置大量圣殿礼器。
书院的藏书在这一时期亦达到了最富,藏书逾万册。
除沿用初期的教学宗旨和学规外,又增设了《孝廉月课万松书院章程--计开条议章程》,使书院的学规和章程更趋完备。
设立严格的考课制度,额定官课、馆课每课的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额,以激励学生。
至清末,按学生成绩优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三个级次,按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
书院内部构架更趋完善,山长一般由官府委派或士绅公推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担任,如齐召南、金甡、潘德园等;聘请进士出身且立品勤学的名仕担任书院教授,如杨绳武、赵石函等;还聘请一些著名学者,如岳麓书院山长万年茂,以及金志章、阮芝生、厉鹗、戴熙等来书院访问讲学。
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讲席造士甚众”,书院名盛一时,且培养了大批诸如袁枚、祝德麟这样优秀的学生。
清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态度虽然有所转变,但实际上,他们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已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现代】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长马时雍先生等热心于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杭州市政府决定依据史料记载和留存的遗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上按明式旧制重建万松书院。
经过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凤凰山管理处历经3年多时间的整修和建设,于202年10月建成并向游人开放。
至此,沉寂了一个多世纪、几近荒圮的万松书院终又重现500年前的“名校”风采。
重建后的万松书院,占地约6万平方米,是西湖周围惟一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公园。
书院的主体建筑以清乾隆《南巡
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为蓝本,以自然山体、林木、古
藤、奇石为背景,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筑形制,用粉墙、粟柱、黛瓦的素朴淡雅,凸现“求之于心而无假以雕饰”的风格,使书院处处散发浓浓的书卷气息。
院内有建筑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如品字
型牌坊、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万世师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轴线上,学斋、御碑亭等分列两侧,其他的亭台楼阁则依据自然山势,星罗点缀。
书院内嘉花茂树,修篁奇石,交布其间,周围苍松掩映,小溪潺潺,遥可望雷峰夕照、宝石流霞,近可听松涛泉流、虫鸟和韵。
院内尚有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子三墓、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书院遗址、小九华山石刻等文物古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
为使万松书院能够完整地再现古代书院必备的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让游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2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资增建讲堂——正谊堂及部分服务配套设施,其建筑风格与室内陈设风格与原有建筑一脉相承,即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的风貌,又满足了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
增建部分已于204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
作为一个向游人开放的收费公园,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文化主线:
明为“明清知名学府”、暗为“梁祝爱情之地”,中轴线上以古代书院的布局为实景,而在右侧石林中又依自然地势巧妙点缀与“梁祝”十八相送有关的场景,如观音堂、草桥亭、独木桥等等,让美丽的传说为肃穆的书院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怀,同时让虚无的故事也有了真实的场景可以寻找。
为了使这两个文化主题得以进一步弘扬,自202年10月开放以来,万松书院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努力做好“成人”、“成家”这两篇文章。
所谓“成人”,即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以书院为学习场所,从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学习做人的准则,延伸产物为“万松讲堂”。
所谓“成家”,即是从“梁祝”爱情故事中派生出来的找寻意中人,成家立业的意思,延伸产物为“万松书院相亲会”。
自205年与温馨家庭服务社共同开办“万松书院相亲会”以来,万松书院以公益红娘的姿态,每周六上午为杭州人提供相亲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万松书院由此名声大振。
但“万松书院相亲会”尤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只要一提起万松书院,就认为是相亲的地方,却鲜有人知晓这里曾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
为此,书院
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207年2月26日,万松书院与浙江《青年时报》、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共建“万松讲堂”,力邀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举办“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主题讲座,为“万松讲堂”拉开序幕。
3月,又
请台湾著名女作家曹又方开办《一个女作家眼里的城市生活品质》主题讲座。
同时,开办了诸如阳光读书会等主题活动,努力扭转万松书院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几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特别是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万松书院是杭州最适合开办国学文化课的场所。
很多学者表示只要是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来办学,即使免费授课也愿意;有的甚至表示:
能在王阳明先生授课过的地方来开堂讲课,其实是种荣耀。
但苦于基础
设施的局限,万松讲堂并未成为一种常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书院历届老师】
陆阶1619-1701
号梯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万松书院第一任山长。
明朝遗老,与其兄丽京、鲲庭以文章领袖一时。
清兵入关(1644)后,隐居河渚骆家庄。
先生任万松书院山长期间,因教育有方,品行高尚,被世人敬重。
著作有《白凤楼集》14卷。
郑江1682-1745
字玑尺,号筠谷,浙江钱塘人。
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改庶吉士。
历任考官,督学安徽,迁侍讲,进侍读,《充明史纲目》纂修官。
以足疾告归。
诗文长于抒情,有指其失及改定者,终身敬礼之。
有《筠谷诗钞》七卷,《书带草堂诗文集》四十余卷,《春秋集义》二十卷,《诗经集诂》四卷,《礼记集注》四卷,《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筠谷诗钞集》中有《敷文书院示诸生》一诗。
方楙如
字若文,一字文辀,号朴山,浙江淳安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乾隆年间任敷文书院山长,精通经史子集,以博学强记见著。
《凫亭诗话》记载:
先生自经史、诸子、百家靡不淹贯,有叩即应,如倾河倒峡,汩汩滔滔。
年过80岁仍“灵光岿然,照耀两浙”。
其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一。
鲁曾煜
字启人,号秋塍,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庶吉士。
约乾隆元年至八年(1736——1743)间任教敷文书院山长,学识渊博,教导严谨,深受诸生爱戴。
曾编纂广州地方志,在汴州、杭州等地的书院中任教。
著有《秋塍文钞》、《三州诗钞》。
蒋祝
字赓三,号省斋。
祖籍安徽歙县,后迁居杭州。
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中举。
雍正元年(1723)进士,以殿试第三甲二十七名改庶吉士。
曾参与编辑《四库全书》。
雍正三年(
1725),因父病乞归,任敷文书院山长。
后赴云南永昌府任职。
陆宗楷
字健先,号凫川,仁和人。
雍正元年(1723),乡举第一,翌年中进士。
官至兵部尚书。
告老归田后,乾隆初年间任敷文书院山长。
先生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桑调元1695-1771
字伊佐,号弢甫,钱塘人。
幼时即聪明勤奋,且
为远近闻名的孝子。
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任工部主事。
不久因病还乡,从事书院的讲学工作,教育生徒,是敷文书院最具影响力的山长之一。
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主张“穷经之要有三:
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
”为人清鲠正直,以教四方之士为己任,曾主持河南大梁书院、山东泺源书院、江西瀛溪书院、浙江敷文书院等,并编撰《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与《泺源书院学规》等,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
著有《韬甫集》、《论语说》、《躬身实践录》、《桑孝子旌门录》等。
篇二: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位于凤凰山上北万松岭上,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
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2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
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
其中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
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一进为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
“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
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
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二进为明道堂】
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
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
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
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
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
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三进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
“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
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
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
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
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
并设青铜祭器。
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
【万松书院主入口浮雕】
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品字型石牌楼】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
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
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
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
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
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创办之初】
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
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
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
经修葺后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
殿前有颜乐亭。
高处建留月台万松书院
和掬湖台。
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
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
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初期,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聘用博学鸿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
【明代】
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与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抚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
增建石坊两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扩建学生斋舍。
重修后,书院规模宏大,一时成为杭州最大的书院。
嘉靖四年(1525),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导下,万松书院扩建楼居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备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内外优秀学子逾百名。
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集资兴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为书院一景。
其后,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而遭受统治者的沉重打击。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恢复明伦堂等主体建筑,并增建居仁、由义两斋。
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
幸而在大
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为此改称为“
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
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
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
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
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
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统治者,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
明末,书院渐被政府控制。
在科举制度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挣个官位,光宗耀祖罢了。
万历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动由西安博士署派来的一名执事官主持。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
从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五次废毁书院的举动。
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
篇三:
杭州西湖资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院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