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263.docx
- 文档编号:5236004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3.94KB
考研中医综合263.docx
《考研中医综合26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医综合26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中医综合263
中医综合-263
(总分:
3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
20,分数:
120.00)
1.治疗饮证的总则是
(分数:
6.00)
A.发汗
B.利水
C.逐饮
D.温化 √
解析:
[考点]痰饮的治疗
[解析]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
2.患者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疗宜选
(分数:
6.00)
A.玉女煎 √
B.龙胆泻肝汤
C.泻白散
D.茜根散
解析:
[考点]血证的辨证论治
[解析]足阳明胃经上交鼻旁,齿龈为阳明经脉所过之处。
胃火上炎,热迫血行,故致鼻衄,齿衄,血色鲜红;胃火消灼胃津,故致鼻干,口渴引饮,便秘;胃热扰心则致烦躁;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胃热炽盛之征。
此为胃热炽盛之鼻衄,治以玉女煎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3.下列除哪项以外,均为癫狂的病因
(分数:
6.00)
A.阴阳失调
B.七情内伤
C.感受外邪 √
D.气血凝滞
解析:
[考点]癫狂的病因病机
[解析]癫狂证的病因病机,是以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要因素。
因此感受外邪不是癫狂的病因。
4.患者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
(分数:
6.00)
A.启膈散 √
B.五汁安中饮
C.通幽汤
D.补气运脾汤
解析:
[考点]噎膈的辨证论治
[解析]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遇情绪舒畅则病证稍可减轻者,此属气结初期特征。
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咽干。
舌质偏红,脉弦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伤津之象,此为痰气交阻之噎膈,治以启膈散开郁化痰润燥。
5.症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便干溲黄,脉滑数者,证属
(分数:
6.00)
A.胃火上逆 √
B.胃阴不足
C.气机郁滞
D.胃中寒冷
解析:
[考点]呃逆的辨证
[解析]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则口臭烦渴而喜冷饮,便结尿赤。
舌苔黄,脉象滑数,皆为胃热内盛之征,故证属呃逆之胃火上逆。
6.寒湿泄泻宜选用何方治疗
(分数:
6.00)
A.葛根芩连汤
B.四神丸
C.藿香正气散 √
D.参苓白术散
解析:
[考点]泄泻的治疗
[解析]寒湿泄泻治以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7.胁痛的辨证,当以何者为主
(分数:
6.00)
A.阴阳
B.气血 √
C.虚实
D.表里
解析:
[考点]胁痛的辨证
[解析]胁痛之辨证,多以气血为主,大抵胀痛多属气郁,刺痛多属血瘀。
8.食滞痰阻之聚证,治宜选用
(分数:
6.00)
A.中满分消丸
B.木香顺气丸
C.六磨汤 √
D.枳实导滞丸
解析:
[考点]积聚的治疗
[解析]聚证分肝气郁滞和食滞痰阻,食滞痰阻治以六磨汤导滞通便,理气化痰。
9.血虚头痛的临床特征是
(分数:
6.00)
A.头痛而眩
B.头痛而空
C.头痛隐隐而晕 √
D.头痛昏蒙眩晕
解析:
[考点]头痛的辨证
[解析]由于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而晕。
10.患者身热,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分数:
6.00)
A.羌活胜湿汤
B.葛根汤
C.瓜蒌桂枝汤
D.三仁汤 √
解析:
[考点]痉证的辨证论治
[解析]身热、筋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此为湿热入络之痉证,治以三仁汤清热化湿,疏通经络。
11.淋证的病位在
(分数:
6.00)
A..肾
B.膀胱
C.肾、膀胱 √
D.肾、三焦
解析:
[考点]淋证的病因病机
[解析]淋证多因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所致,可见淋证病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
12.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相同的病是
(分数:
6.00)
A.神志病 √
B.胃肠病
C.咽喉病
D.前阴病
解析:
[考点]腧穴总论
[解析]手三阴经腧穴共同主治胸胃部疾病;手三阳经的腧穴可共同主治咽喉病、热病;足三阳经腧穴,可共同主治眼病、热病及病;足三阴经腧穴皆可治疗前阴病及妇科病。
任、督二脉的腧穴共同主治神志病、脏腑病以及妇科病。
13.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到大椎穴是几寸
(分数:
6.00)
A.16寸
B.18寸 √
C.20寸
D.12寸
解析:
[考点]腧穴总论骨度分寸法
[解析]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其中,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眉心至大椎为18寸;眉心至前发际为3寸;大椎至后发际为3寸;乳头之间为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为8寸;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为5寸;两肩胛内缘为6寸;上肢腋前纹头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为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股头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臀横纹至膝中为14寸;耳后两乳头之间骨度分寸为8寸。
14.根据针灸治疗原则,热性病证宜
(分数:
6.00)
A.补之
B.疾之 √
C.留之
D.除之
解析:
[考点]治疗总论
[解析]《灵枢·经脉》中指出了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15.足少阳胆经的络穴是
(分数:
6.00)
A.丰隆
B.大钟
C.飞扬
D.光明 √
解析:
[考点]特定穴
[解析]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为大包;手太阴络穴为列缺;手少阴络穴为通里;手厥阴络穴为内关;手太阳络穴为支正;手阳明络穴为偏历;手少阳络穴为外关;足太阳络穴为飞扬;足阳明络穴为丰隆;足少阳络穴为光明;足太阴络穴为公孙;足少阴络穴为大钟;足厥阴络穴为蠡沟;督脉之络穴为长强,任之络穴为尾翳。
16.公孙穴位于
(分数:
6.00)
A.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B.第一跖骨小头前缘,赤白肉际处
C.第一跖骨趾关节部,赤白肉际处 √
D.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腧穴,为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其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17.下列不是曲泽主治的是
(分数:
6.00)
A.胃痛
B.呕血
C.癫痫 √
D.心痛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
曲泽常用于治疗为心痛、心悸、善惊以及胃痛、呕吐、呕血等热性胃疾;同时曲泽还可用以治疗暑热病、肘臂挛痛等症。
18.下列关于提插补泻之补法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分数:
6.00)
A.先浅后深
B.提插幅度小
C.提插频率慢
D.以上提用力为主 √
解析:
[考点]刺灸法
[解析]针刺手法所产生补泻作用,可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
其中最主要的有单式、复式两类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法包括疾徐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及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即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即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即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即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即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此外,临证亦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19.下列各组经脉中,与痄腮关系密切的是
(分数:
6.00)
A.少阳、阳明经 √
B.阳明、太阳经
C.少阳、少阴经
D.太阴、少阳经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大头瘟又名“痄腮、腮肿、蛤蟆瘟”,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即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
其以冬、春季两季多见。
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先后在两侧腮腺部位肿胀,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并且疼痛和压痛,或伴恶寒发热等症。
痄腮的临床治法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治疗当取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20.选取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内关穴,针刺用泻法,主治的病证是
(分数:
6.00)
A.头痛
B.眩晕
C.中风脱证
D.中风闭证 √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水沟穴功效为醒脑开窍,常用于治疗各种神志疾病;十二井穴可通十二经经气,调和阴阳;合谷可治半身不遂;太冲平肝熄风;内关平肝熄风、调节心神,善治神志疾患。
以上诸穴合用醒脑开窍,开闭醒神,可见主治的病症当是窍闭神昏、神不导气的中风闭证。
二、B型题(总题数:
5,分数:
60.00)
∙A.化肝煎
∙B.香苏散合良附丸
∙C.黄芪建中汤
∙D.失笑散合丹参饮
(分数:
12.00)
(1).胃痛瘀血停胃证的主方是(分数:
6.00)
A.
B. √
C.
D.
解析:
(2).胃痛胃阴亏损证的主方是(分数:
6.00)
A.
B.
C.
D. √
解析:
[考点]胃痛
[解析]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其中,胃痛之胃脘淤血证,用失笑散和丹参饮。
∙A.骨度分寸定位法
∙B.体表标志定位法
∙C.简便取穴法
∙D.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分数:
12.00)
(1).条口穴取穴宜用(分数:
6.00)
A. √
B.
C.
D.
解析:
(2).阳陵泉取穴宜用(分数:
6.00)
A.
B. √
C.
D.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针对不同的腧穴,宜选用定位准确且简便的定位方法。
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在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定可条口穴;根据体表标志定位法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阳陵泉。
∙A.偏历
∙B.外关
∙C.支正
∙D.丰隆
(分数:
12.00)
(1).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分数:
6.00)
A. √
B.
C.
D.
解析:
(2).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分数:
6.00)
A.
B.
C.
D. √
解析:
[考点]特定穴
[解析]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支正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的络穴。
∙A.足厥阴肝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太阴肺经
(分数:
12.00)
(1).隐白、地机穴所属的经脉是(分数:
6.00)
A.
B. √
C.
D.
解析:
(2).率谷、日月穴所属的经脉是(分数:
6.00)
A.
B.
C. √
D.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要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旁开0.1寸;地机穴络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率谷属足少阳胆经,其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
日月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胆之募穴,亦为足太阴、少阳之会,其位于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A.膀胱俞、中极、行间、内庭
∙B.关元、膀胱俞、脾俞、肾俞
∙C.脾俞、胃俞、足三里、血海
∙D.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分数:
12.00)
(1).治疗癃闭湿热下注证,应首选(分数:
6.00)
A.
B.
C.
D. √
解析:
(2).治疗癃闭肾气不足证,应首选(分数:
6.00)
A.
B. √
C.
D.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癃闭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本病分虚实,临证主要分为两型。
其一为肾气不足型,其主证为小便淋沥不爽,同时伴排尿无力、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等症。
肾气虚弱者,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
基本处方为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其二为温热下注型,其主证为小便量少、热赤,同时伴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其处方为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三、X型题(总题数:
15,分数:
120.00)
21.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宜选用
(分数:
8.00)
A.保和丸
B.小半夏汤 √
C.苓桂术甘汤 √
D.六磨汤
解析:
[考点]呕吐的辨证论治
[解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不降,则脘闷不食,呕吐清水痰涎。
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故头眩。
水气凌心则心悸。
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此为痰饮内阻之呕吐,治以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22.虚寒痢的治法是
(分数:
8.00)
A.温补脾肾 √
B.养阴清肠
C.收涩固脱 √
D.温化寒湿
解析:
[考点]痢疾的治疗
[解析]寒痢温之,久痢虚则补之,虚寒痢治当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23.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宜选用
(分数:
8.00)
A.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B.五味消毒饮
C.五皮饮 √
D.胃苓汤 √
解析:
[考点]水肿的辨证论治
[解析]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以致肢体浮肿不退。
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失常,所以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所以肿势日甚,按之没指。
脾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见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等症。
此为水湿浸渍之水肿,治以五皮饮合胃苓汤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24.黄疸的治疗大法为
(分数:
8.00)
A.通腑气
B.健脾胃
C.化湿邪 √
D.利小便 √
解析:
[考点]黄疸的治疗
[解析]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以达到湿祛黄退的目的。
25.眩晕的病因病机为
(分数:
8.00)
A.肝阳上亢,上扰清空 √
B.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
C.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
D.痰湿中阻,升阳不利 √
解析:
[考点]眩晕的病因病机
[解析]眩晕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
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
26.消渴的典型症状有
(分数:
8.00)
A.多饮 √
B.多食 √
C.多尿 √
D.消瘦 √
解析:
[考点]消渴的临床表现
[解析]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27.淋证的病因病机是
(分数:
8.00)
A.膀胱湿热 √
B.脾肾亏虚 √
C.肺热气壅
D.肝郁气滞 √
解析:
[考点]淋证的病因病机
[解析]淋证的病因为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28.下列选项中,位于腕横纹上的腧穴有
(分数:
8.00)
A.中渚
B.大陵 √
C.太渊 √
D.神门 √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大陵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中渚则位于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当液门穴后1寸。
29.下列腧穴中,属于原穴的是
(分数:
8.00)
A.太溪 √
B.阳池 √
C.太渊 √
D.丘墟 √
解析:
[考点]特定穴
[解析]原穴是脏腑的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正经中,胆经原穴为丘墟;肝经原穴为太冲;小肠经原穴为腕谷;心经原穴为神门;胃经原穴为冲阳;脾经原穴为太白;大肠经原穴为合谷;肺经原穴为太渊;膀胱经原穴为京骨;肾经原穴为太溪;三焦经原穴为阳池;心包经原穴为大陵。
30.足少阳胆经与足少阴肾经的“募穴”分别为
(分数:
8.00)
A.日月 √
B.京门 √
C.章门
D.期门
解析:
[考点]特定穴
[解析]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位于胸腹部相关经脉上,故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十二正经中,肺经募中府;胆经募日月;肾脏募京门;肝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大肠经募经天枢;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
31.治疗遗精耳穴可选取
(分数:
8.00)
A.神门 √
B.皮质下 √
C.内分泌 √
D.生殖器 √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遗精一病,可分为梦遗和滑精。
凡有梦而遗精者名梦遗;无梦而精自滑出者为滑精。
基本治法为,梦遗以交通心肾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滑精以补肾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处方为,关元、大赫、志室。
梦遗加心俞、神门、内关;滑精加肾俞、太溪、足三里。
遗精耳针法选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每次3~5穴,毫针用轻刺激。
32.针灸治疗气虚月经先期、量多正确的是
(分数:
8.00)
A.选用脾、胃经穴为主
B.针用补法,可加用灸法 √
C.选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
D.关元、三阴交、血海、足三里、脾俞、隐白 √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针灸治疗月经先期,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为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气虚证加脾俞、足三里;月经过多加隐白。
针用补法,可加用灸法。
若气虚甚者,加足三里、脾俞;虚热较重者,加三阴交、然谷、太溪;实热重者加太冲、曲池;郁热较重,加行间、地机;伴心烦者,加神门;月经量多加隐白。
33.用耳针治疗崩漏可选用
(分数:
8.00)
A.皮质下 √
B.生殖器 √
C.耳尖
D.内分泌 √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临床中,崩漏据病机可分虚实两端。
对于实者,治法以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为主。
故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其主穴为关元、公孙、三阴交、隐白。
若兼血热者,加血海;湿热者,加阴陵泉;兼气郁者,加太冲;血瘀者,则加地机。
对于虚证崩漏,治法则以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为主。
取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其主穴为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若脾气虚者,加百会、脾俞;肾阳虚甚者,加肾俞、命门;肾阴虚者,加然谷、太溪;盗汗者,加阴郄;失眠者,加神门。
34.针灸治疗呕吐应取的主穴为
(分数:
8.00)
A.上腕
B.内关 √
C.足三里 √
D.中脘 √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
中医针刺疗法,对此具有较为明显之疗效。
其治法上多取足阳明经穴为主。
行针方面,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若肝气犯胃,则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基本处方为:
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下脘、璇玑;肝逆加太冲;中气虚者兼用脾俞、章门。
35.治疗痢疾以哪些经穴为主
(分数:
8.00)
A.任脉 √
B.督脉
C.手阳明经 √
D.足太阴经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痢疾为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其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
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临床针刺治法多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顾脾肾。
基本处方为合谷、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
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兼用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中医 综合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