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docx
- 文档编号:523432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90KB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系列三
《鸿门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3.
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二。
学习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三。
学习难点:
注意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4.学法导引
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人物语言、行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2.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3.归纳文中文言词语,特殊句式4.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5.学习时数:
三学时
【资料链接】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背景知识: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
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
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败的结局了。
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本文故事性强,先预习,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的内容。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2.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几个部分?
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
宴前(幕后活动):
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
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
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
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本文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3、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用不到10个字总结出来)故事的核心是杀不杀刘邦。
3.布置作业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第二学时
一.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先由学生解答,再由教师更正。
2.重、难点理解【文言基础知识】
A.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B..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C.一词多义辨析:
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罪、道歉。
(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
告别,辞谢(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
辞:
(1)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
推辞
(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告别(3)大礼不辞小让:
讲究、计较
故:
(1)君安与项伯有故?
:
故旧、交情
(2)故听之:
因此
且:
(1)年且九十:
将
(2)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要。
(3)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
之: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2)为之奈何?
:
代词,这(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今者有小人之言:
结构助词,的(5)珍宝尽有之:
助词,衬字,无意义
去:
(1)相去四十里:
距离
(2)脱身独去:
离去,离开:
.
于: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向,对
(2)长于臣:
比(3)复得见将军子此:
在。
因:
(1)不如因善遇之:
趁着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就、于是(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趁势,趁机
为: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替,给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3)军中无以为乐:
作为(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5)何辞为?
:
句末语气词(6)使子婴为相:
任,做
幸:
(1)妇女无所幸:
宠幸,亲近
(2)故幸来告良:
幸亏,幸而
D.古今异义字: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崤山以东今义:
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义:
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
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不同一般的事今义:
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
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
省名。
)(古义:
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
省名。
)
E.解释加点的字,并指出是何种用法。
1、沛公军霸上驻扎,名词作动词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名词作动词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名词作动词
4、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神示意,名词作动词
5、不可不语告诉,名词作动词
6、刑人如恐不胜施加肉刑,名词作动词
7、道芷阳取道,名词作动词
8、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抄小道,名词作状语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10、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名词作状语
11、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名词作状语
12、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动词作名词
1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存活,使动用法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跟从,使动用法
15、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容词作动词
16.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危急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F.指出下列各句属于何种句式。
1、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尽有之。
”介词结构后置
2、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介词结构后置
3、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4、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
5、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
判断句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判断句
8、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9、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10、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省略句
11、加彘肩(于其)上。
省略句
G.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秋毫无犯:
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劳苦功高:
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鸿门宴:
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竖子不足与谋: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后指某人不值得和其商量事情。
三。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第三学时
1.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把握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1.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体现出什么性格?
明确:
⑴要项伯,以兄事之。
⑵约为婚姻。
⑶慷慨激昂说假话。
⑷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⑸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提醒学生注意:
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⑹ 三十六计走为上:
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⑺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⑻ 立诛杀曹无伤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
出身于亭长,起于民间,靠少量的兵力争夺天下,在鸿门宴中“虚心下问,多谋机诈”。
在危急时刻,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
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他一再问张良“为之奈何”,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
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
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
他对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以“兄事之”,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这些都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
2.从哪些地方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明确:
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
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
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
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
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教案 第二 单元 鸿门宴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