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docx
- 文档编号:5230783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4.01KB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
科学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青州市------镇__小学
2014.9
单元
课题
课序
课题
课时
第一单元
白
天
和
黑
夜
1
太阳和影子
2
2
太阳钟
1
3
昼夜交替
1
4
看月亮
1
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2
第二单元
光
与
色
彩
1
光的行进
2
2
照镜子
2
3
研究透镜
1
4
七色光
1
第三单元
电
和
磁
1
简单电路
2
2
导体和绝缘体
1
3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1
4
研究磁铁
2
5
电磁铁
2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
测量呼吸和心跳
1
2
肺和呼吸
1
3
心脏与血液循环
1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
解释
1
2
建立模型
1
课题:
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知道影子是怎么样的方向、长短受太阳的影响。
3、能够知道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重点:
难点:
能够将影子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气温与太阳的运动并记录。
教学用具:
指南针、直尺、铅笔、闹钟、手电筒、橡皮泥、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日升、日落,探讨太阳的运动,由“立竿见影”谈到影子。
2、问题探讨:
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三、实践活动:
室外:
1、在课间标记杆子的影子顶端,记录影子长度和方向。
2、用橡皮泥把铅笔固定在白纸上,课间画出铅笔的影子,并在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室内:
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
4、总结:
影子变化的规律;太阳运动的规律。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单元2、太阳钟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3、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
重点:
难点:
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制作方法的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制作太阳钟。
教学用具:
硬纸板、双面胶、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
二、讨论活动:
1、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
全班交流。
2、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
小组讨论。
三、制作活动:
分组制作太阳钟。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呈南高北低,倾斜地安放于石台上,使晷针指向北极星。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4、思考:
1、用自己所做的太阳钟进行实际检测时间。
2、课后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推断时间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单元3、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
2、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的历程。
3、能根据地球自传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重点:
难点:
进一步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教学用具:
手电筒、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二、活动设计:
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同一时刻,地球上各个国家的时间不一定一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2、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实验的时候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时间的国家例子。
4、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
三、课后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单元4、看月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重点:
难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能够独立观察月相的变化,能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
教学用具:
月相变化盒、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月相:
天文学术语。
(phaseofthemoon)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中国古代人民就观察月相并且记录,月相的变化同中国农历日期相对应。
二、活动设计:
1、小组讨论,提出月相变化可能是什么规律。
2、用月相观察盒,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讲解月相为什么会变化。
4、制作月相日记卡纸。
三、布置记月相日记。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单元5、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
3、能观察记录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
重点:
难点:
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用具:
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生活中有些现象很神奇,白天,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在你周围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
2、实践活动:
1、选择一种植物,记录它在一天的变化。
2、你还知道哪些情况是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的。
资料交流。
3、这些昼夜交替对动植物影响的事实,能够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三、拓展:
如果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生物的习性会发生什么变化,阅读课本14页,思考讨论。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1、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重点:
难点: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用具:
纸盒、剪刀、胶水、透明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光与色彩的知识。
二、认识光源:
(1)、你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
介绍光源的定义:
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三、小孔成像实验:
学生制作、实验、观察现象。
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
思考:
这是什么原因呢?
讲解:
小孔成像的成因。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2、照镜子
教学目标:
1、能自行研究镜子并发现各种有趣的现象。
2、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
3、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能画图解释。
重点:
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
教学用具:
镜子、汤匙、金属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照镜子吧,有没有发现过什么有趣的现象呀?
二、识平面镜及特点:
1、大家玩一玩手中的一面小镜子,你能发现些什么有趣的现象?
2、镜子里能照出自己;镜子里的左右和物体本身的左右相反;镜子在阳光下可以在墙上照出光斑还能移动;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把书放在镜子前,镜子里的字是反的。
3、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三、联系生活,讨论用途:
让大家找一找能照出别的东西的物体。
四、活动,小组竞赛:
小组根据材料和说明,合作制作潜望镜。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3、研究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重点:
难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学用具:
分组实验材料:
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
桌上有一张画报,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将报上的字放大吗?
(提供材料:
画报、滴管、玻璃杯、玻璃碟)
思考:
字为什么会放大呢?
学生此时还不会从光线的折射的角度来分析,但在学生分析的同时,可能会想到放大镜,水、玻璃杯有着放大镜的作用。
二、了解凹透镜。
观察凸透镜,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要求:
在纸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在实验的同时做好记录,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
做实验时确保三者(蜡烛、凸透镜、纸屏)有一者不动,每次只能调节另外两个物体。
三、拓展延伸:
尝试做一个望远镜。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4、七色光
教学目标:
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2、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3、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重点:
难点:
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
演示材料:
有关彩虹的图象材料,分组实验材料:
三棱镜一块,喷雾器一只,彩色玻璃纸。
学生准备:
白纸,自制陀螺,彩笔一盒,手电筒一只,纸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彩虹的图片导入,问学生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
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暗示彩虹出现是有一定的天气条件的.
二、探索:
1、大家桌上都有一个三棱镜(向学生展示),下面大家就拿着这个三棱镜到阳光下去看看,它与其他镜子的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室外活动。
教师随时准备处理学生发现的问题。
3、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三棱镜后面的彩带。
三、讨论:
1、室内讨论彩带的来源。
引导学生做出“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类似的科学论断。
2、不同颜色物体只能透过与之颜色相同的光线。
四、欣赏:
欣赏大自然缤纷美丽的图片。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1、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2、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重点:
难点:
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用具:
小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说说家里的电的使用状况,指出电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认识电路:
1、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组织学生让小灯泡亮起来,仔细观察,并用简图记录方法,进行交流。
(在观察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灯丝的两端接在哪里,在交流过程中,知道电池有正负两极。
)
2、提供其他的电源形式,让学生连接。
三、拓展:
1、提问: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连接简单电路需要什么?
注意什么?
如何让小灯泡更亮呢?
2、课后思考:
如何控制小灯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2、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重点:
难点:
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教学用具:
若干金属和非金属制品、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小灯泡、导线、电池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电路中的电线断了,可以用其他物品替代吗?
如何可以知道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呢?
二,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设计检验器。
如何使用检验器呢?
要注意什么呢?
2、分组实验,填写表格,汇报交流结果。
3、提问:
人体可以导电吗?
三、拓展:
1、出示电工材料,组织学生辨认哪部分是导体和绝缘体。
2、提问: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在生活中用电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3、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重点:
难点:
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
有顺序地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
教学用具:
暗盒、小灯泡、导线、电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一只手里握着导线(导线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两根不相边的),在拳头两旁露出导线的两个端头。
让学生猜猜,手里的导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
二、暗盒里的电路: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暗盒
要求:
不能打开暗盒,如何知道里面的电路情况?
应该注意什么呢?
2、组织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推测暗盒秘密。
三、思考:
1、集体交流暗盒内的秘密以及判断的方法。
2、打开暗盒验证结果。
3、提问:
今天的实验我们经历了哪些步骤呢?
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4、研究磁铁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3、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4、尝试制作的乐趣。
重点:
难点:
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自制水浮式指南针。
教学用具: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泡沫、盘子、水彩笔、卡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各种形状的磁铁,组织学生利用磁铁做游戏。
二、关于磁铁:
1、你在哪里见过磁铁?
还知道他的什么性质?
2、从游戏里,你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吗?
3、教师补充其他实验,让学生总结磁铁的不同性质。
4、教师介绍指南针,学生补充。
5、组织学生自己制作指南针及其他磁铁游戏。
三、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是如何知道磁铁的这些性质的?
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磁铁的性质的?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5、电磁铁
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3、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4、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重点:
难点:
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教学用具:
电池、铁钉、电线、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电磁铁装置,示范通电后可以吸起回形针,断电后磁性消失。
教师介绍电磁铁有关知识。
2、学生动手:
1、介绍材料并演示制作的方法。
2、分组比一比:
谁的电磁铁吸的回形针多,电磁铁的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如何用实验证明呢?
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研究记录并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及结果。
三、课上总结:
1、提问: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电磁铁在生活中有用吗?
2、讨论:
你认为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电磁铁有S极和N极嘛?
如何证明呢?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小结。
教学反思:
课题:
第四单元1、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重点:
难点:
知道运动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正常。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教学用具:
秒表、听诊器、记录卡;跳绳、球等运动器材。
教学过程:
1、室外活动:
在运动的同时,还请大家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二、课堂讨论:
大家在运动的时候,身体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呼吸和心跳。
(板书:
呼吸心跳)刚才大家都感觉到呼吸、心跳加快了,究竟比运动前加快了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板书:
测量呼吸、心跳)。
3、学习测量方法:
①先在平静时测量,再在运动后测量;②测量时要有时间限制。
四、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分别测量静坐时、运动结束时、休息3分钟后的1分钟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
五、分析:
为什么每个人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各不相同?
教学反思:
课题:
第四单元2、肺和呼吸
教学目标:
1、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2、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重点:
难点:
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准确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用具:
保鲜袋、清石灰水、呼吸系统模型、循环系统模型。
教学过程:
1、关于呼吸:
①没有呼吸人就会死去;②呼吸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
③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④呼吸要靠肺来完成……
二、石灰水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一个保鲜袋收集空气,或者吹气,分别倒入石灰水。
三、认识呼吸系统的结构。
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画图巩固对呼吸系统的理解。
)
4、拓展:
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呢?
生:
运动时会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加快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氧气……
教学反思:
课题:
第四单元3、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2、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3、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重点:
难点:
认识心脏。
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用具:
人的循环系统示意图、猪心、血液循环实验模型(塑料管、)
教学过程:
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听一听。
①直接用耳朵听;②用听诊器听;③用粗管子听……
2、寻找脉搏:
①在颈部有;②在头部太阳穴处也有。
三、认识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心脏工作时,会将血液输送到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回到心脏,接着又被送往全身各处。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速?
”
小组内讨论、交流,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四、小结:
一边听心脏的跳动,一边摸跳动的脉搏,看一看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五单元1、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解释。
2、知道解释离不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形式)。
3、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重点:
难点:
对证据进行解释。
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学用具:
水杯、过滤纸、水彩笔、橡皮筋
教学过程:
1、导入:
1、分别出示三幅图,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
想到什么?
这之间有什么联系?
2、教师小结:
现象与解释
3、出示一个坏的水果。
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什么?
4、提问:
你觉得两者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活动:
1、组织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分组实验2、汇报实验现象以及原因。
3、小结:
解释的不同类型
三、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现象和解释有什么不同呢?
哪些科学结论就是好的解释呢?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五单元2、建立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重点:
难点:
认识模型的作用。
建立模型。
教学用具:
黑盒子、滚珠、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们见过模型吗?
有哪些?
出示四种模型。
二、模型的作用:
1、这些模型都有什么作用呢?
2、模型的意义
3、、提问:
你们想制作模型吗?
三、实践活动:
1、理解黑盒子模型的制作过程。
2、分组制作,交流结果及确定的过程。
打开盒子验证。
3、出示纸筒模型.
4、组织学生按照模型图制作一个模型,验证自己的解释。
四、思考:
经过实验,你觉得模型有哪些作用呢?
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干什么?
还可以做哪些模型呢?
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科学教案 设计 江苏 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