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docx
- 文档编号:5228379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8.21KB
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docx
《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
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
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
【作者】吴宏政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摘要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文】
一“实践论转向”对本体论问题的遗忘
一般认为,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从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实 践论”。
这种概括在学术界一度曾被指认为“实践论转向”。
似乎人们总是习惯于抓住 马克思哲学中的这一根基性范畴,即“实践”,来以此寻求、确认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 质。
比如人们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实践的思维方式”等。
人 们所以把马克思哲学视为“实践论转向”,大致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第一,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新哲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因而超越了本体论。
人们 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论”,主要根据在于马克思抓住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 及其历史。
马克思的确是从经济生活领域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的。
在这个问题上 ,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后期以《资本论》为标志,所从事的是“历史科学”的研究工 作。
他认为马克思抛弃了青年时代的理论问题,并转向历史现实当中,“历史科学”是 对早期的“人道主义”的“改弦更张”,因而发生了“认识论断裂”。
这自然就把马克 思的本体论问题遗忘了。
在理论内容上,确实如他所言。
然而,我们不应该以理论内容 的差异来割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前后期之间的内在联系。
早期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 在尚未完全摆脱德国哲学羁绊时的一种解决本体论问题的传统方式。
而其中作为哲学问 题的全部支撑者的“解放与自由”,却一直贯穿到后期的《资本论》。
这种一脉相承的 本体论问题当然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断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后期的 本体论已经不同于《手稿》时期的知识论路向的本体论。
那么,阿尔都塞又是以什么为 根据提出“认识论断裂”的呢?
他所依据的理由,其中一点在于:
马克思后期哲学,已 经形成了一套新的话语方式。
马克思用一系列新的概念塑造了新的哲学体系。
因此,这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与前期哲学的“断裂”。
而这一点,与我们今天提出“实践论转向” 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果说阿尔都塞是通过概念上的差异来确定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 的,我们则是以同样的方法,通过“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的确立来 放弃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的。
第二,马克思本人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反对本体论。
卢卡奇在《历 史与阶级意识》中极力在寻求马克思哲学中的黑格尔因素。
而且,这种在马克思哲学中 寻求本体的情结,一直保持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最新代表哈贝马斯那里。
这一点的可贵之 处在于,他不是因为马克思本人在批判黑格尔于是就在马克思哲学中一味地寻找反对黑 格尔哲学的观点,而是相反,去寻找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自己却在某一方面保持着 与黑格尔的那分天然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正体现在他们有共同的本体论问题。
具体说 来,卢卡奇使用了“总体性”这一范畴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的。
“马克思 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从历史来解释经济动机的首要作用,而在于总 体性的观点。
总体性范畴,总体之于部分的完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马克思从黑格尔 那里汲取的方法论的精华,并把它出色地改造成一门崭新学科的基础。
”(注:
卢卡奇 :
《历史与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第30页。
)“总体性”一下 子超出了马克思所从事的经济学为主线的社会历史科学,并上升到了普遍性的高度。
在 “总体性”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才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的运用。
在 这个意义上,才能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一样,是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服务的。
这 样,卢卡奇借助于“总体性”范畴,看到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这为我们理解 马克思后期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理论来源。
我们看到,卢卡奇后期果然 直接指出马克思哲学就是“社会存在本体论”。
这是在本体论层面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 重大成果。
第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主导精神是“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 的“一员”,反对本体论自然在情理之中。
在“实践论转向”的理论思潮中,人们所展 开的首要任务便是批判传统哲学,并把传统哲学归结为“本体论”,进而归结为一种“ 形而上学”。
这似乎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合拍”。
毫无疑问,把马克思哲学放在整个 现代西方哲学背景中来理解,这当然符合“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论断。
然而, 这种从大的理论背景出发,往往会导致用理论上的“预设”来限制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特 殊性。
当我们把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归结为“拒斥形而上学”的时候,自然就合逻辑地 把马克思哲学推向了反对本体论的境地。
殊不知现代西方哲学在“拒斥形而上学”的时 候却仍然保留着本体论问题。
近代认识论转向所提出来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根本未涉及到“本体是否可能”。
换句话说,“本体”自身是毋庸质疑的,只是“形 而上学”如何才能解决本体问题。
所以,近代哲学所实现的认识论转向,根本不是抛弃 “本体”。
只是本体论完善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在环节。
所以,不能简单从现代西方哲学 “拒斥形而上学”这一点中推出马克思哲学反对本体论。
二 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
如果说马克思哲学仍是一种“本体论”,那么我们应该对本体论有新的理解。
在广义 上,凡是为了解决终极关怀的某种理论都是一种“本体论”。
一般说来,我们把通过思 辨的方式来成就的本体论称为传统的知识论路向的经典本体论。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传统形而上学”。
而现代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并没有放弃本体论问题,即人的自 由和解放。
改变的只是解决这一本体论问题的方式:
从知识论路向转向了生存论路向。
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变革,不在于它抛弃了本体论问题,而在于重新确立了解决本体论 问题的途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的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
具体说来,这个路向 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表达。
它的真实意义,不仅在于它对历史 科学的揭示,更在于开启了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
我们认为《形态》是一种历史科学。
而这种历史科学所以可能,必然有使之成立的历史解释原则,这即是马克思的新唯物史 观。
这种哲学是从人的生存开始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 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第32页。
)这种从生存出发解决人的自由的做法,已经不单纯是历史科学 ,而同时达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手稿》真正说来,还是沿着知识论路向解决本体论问 题的。
如果说马克思哲学是新形态的本体论,不在于只承认《手稿》的本体论倾向,而 在于:
《形态》开启了沿着生存论路向所实现的唯物史观。
正因为这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而不单纯是经济学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就上升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
此外, 马克思虽然开启了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但并不意味着生存论本体论的完成,后来,哈 贝马斯正是沿着这一路向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
当我们把马克思哲学看作一种本体论的时候,也应该承认其中的某些历史局限性。
解 决本体论问题的途径可以是经验的,但本体自身只能是一种超越之物。
马克思是从生产 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来理解“历史客观性”的。
他认为自 由不是一个抽象的彼岸的东西,就存在于历史之中。
所以,在马克思那里本体似乎隐退 了,人们看到的只是“历史规律”。
这种本体论问题的经验化解决,容易造成对本体自 身超越性的毁灭。
哈贝马斯发现了本体论问题经验化解决所造成的弊端,他不满足于马 克思的这种以生产力为核心在经济生活中解决本体论问题的方式,因而要“重建历史唯 物主义”。
因为在他看来,“生产方式的概念,在准确地表达社会发展水平的普遍性上 不够抽象。
”(注:
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0年12月,第164、144页。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已经不能充分表达社会历 史的进化问题,而是要借助一种高度抽象的“组织原则”,它成为社会历史进化的主要 因素。
这种组织原则能够使“社会一体化”。
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以语言为媒 介,从而达到相互理解。
这种相互达成共识的意义空间就为“组织原则”提供了本体论 基础,这被哈贝马斯称之为“主体通性”,从而以此来促进社会一体化。
这样,哈贝马 斯就超出了生产劳动概念重新找到社会历史进化的动力。
这里我们看到了哈贝马斯是用 “主体通性”来说明社会历史统一性问题的。
这种方法是“高度抽象”的,超出了生产 力为核心的经济生活领域。
“主体通性”是在学习中创造性的生成过程,有自己的内在 逻辑。
这就符合了本体论的内在规定(实体是自因)。
因此说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 在本体论层面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
他甚至认为:
“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 适用于区分灵长目的生活方式和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但却不适合于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 的再生产,因为冲破在脊椎动物门类中形成的社会结构的,不是原始人,而是人。
”( 注:
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第164、144页。
)这种从更抽象的方面来理解社会历史的统一性,也许更能体现马克 思哲学所蕴涵的本体论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论坛 马克思 总体 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