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227490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39KB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雄辩术原理》
2.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
3.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5.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6.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7.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8.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测验()。
A.信度较好B.效度较好C.区分度较好D.难度适中
9.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10.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
11.教学过程包括不同阶段,教师通过一定活动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过程和要求的阶段是()
A.领会知识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D.检查知识
12.个别教师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公正评价权B.人格尊严权C.隐私权D.名誉权
13.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A.自愿性B.强制性C.规范性D.随意性
14.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这两个生长高峰期内,他们的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快得多,这种现象说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5.《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6.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
17.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8.我国对学生的义务做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A.《宪法》B.《教育法》C.《义务教育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
。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19.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演示法
20.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
A.操作性和指导性B.指导性和灵活性C.工具性和基础性D.操作性和灵活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1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国家对于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提出总的要求,这种要求被称为________。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中。
心理的发展主要指________与________的发展。
3.制约小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________和________。
4.陶冶法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________,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其产生作用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5.德育过程是________社会化与________个体化的统一。
6.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活动及________的总和。
7.___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基础,________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8.教育目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
9.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________。
10.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基本性质,应体现基础性、________发展性和________。
11.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式有________式和________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2.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3.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及其教育作用。
4.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师生关系的性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礼记·学记》中所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与教学中的哪一条教学原则相一致?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这一原则?
2.试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C4.A5.B6.B7.C8.A9.D10.C
11.D12.C13.A14.C15.B16.A17.A18.B19.A20.A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2.认知意向3.知识学生4.情境潜移默化5.个体社会规范6.进程安排7.遗传环境8.导向激励评价9.特殊的认识活动10.普及性可接受性11.直线螺旋
三、简答题
1.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智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
创造力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
同时,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其他思想观点;通过教学,还可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2.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下: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有.
别于应试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3.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
健全的班集体通常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这是班集体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一致;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极大的强化。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4.第一,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
人体的个别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5.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知识上和社会经验上,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这种授受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教师的教育影响只有经过学生的选择、内化后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
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帮助与信任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
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四、论述题
1.
(1)该思想与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相一致。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区别主次、有详有略地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2.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把这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真正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的规律。
这一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才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培养良好的品德。
为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促进其思想品德的提高,从而推动其进一步努力学习。
③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无歧视原则D.无差别原则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D.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6.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9.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师和学生B.教师和教科书C.学生和教科书D.教学内容和手段
10.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
11.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A.思想政治素质B.教育理论素质C.职业道德素质D.职业技能素质
1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3.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班级教学D.设计教学
1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5.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A.殷周时期B.秦代C.唐代D.明代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C.《孟子》D.《中庸》
17.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
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18.学生的个别差异给教师劳动造成了()。
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
19.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0.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陶冶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性著作________中。
2.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
________代表人物是
4.德育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是________,它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
6.小学课外活动的主体是________。
7.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其中,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性手段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法。
8.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________发展的规律。
9.________是进行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据。
10.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____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11.________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________。
13.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被称作是________。
14.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____关系。
15.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出发,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拓展型课程和________。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简述20世纪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题10分。
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2.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和形成班集体?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A4.C5.B6.B7.B8.A9.A10.C
11.C12.B13.C14.A15.A16.B17.A18.B19.D20.A
二、填空题
1,《大教学论》2.入学条件学习年限3.孟子4.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5.班集体6.学生7.演示法8.个体9.教育目的10.人的全面发展11.素质教育12.培养人13.非智力因素14.授受15.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16.上课
三、简答题
1.20世纪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它的本质在于,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观念的否定。
终身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2)教育的全民化。
即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
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
它特别强调要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椐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
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有系统的培养。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与环境对人的自发的影响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师应该受过严格而专门的训练,他们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儿童心理,懂得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能够因材施教,因而教师能够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资格 考试 小学 教育学 模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