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226302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43KB
深度解读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docx
《深度解读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解读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度解读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深度解读2010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面对出题形式的翻新,今年的高考语文必然是备受关注的一年。
然而,加入两个阅读延深题造成的变化,自然会用其他部分的稳定来求得中和。
于是,部分有革新、整体较稳定就成为今年试题的特色。
纵观刚看到不久的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题,我个人感到与课上讲过的内容、方法都非常契合,相信同学们在做题时会有一种相似的熟悉感。
第一题仍然是字音、字形的混考,“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这两个直接决定答案的选项都是我在课堂上反复讲过的,而C选项中“多难兴邦”的“兴”字就是我在考前预测过的“兴奋”的“兴”字。
当时我曾经在课上说过笔记中一定有高考题,但除此之外我个人大胆猜测必考一个字“兴”,作为今年我对第一题的预测。
我不得不感慨,如果第一题都可以猜到,那我们就有更大的能力把对高考的信心传递给学生们。
第二题的成语总体来说难度较低,“无地自容”的情感色彩较为明显。
第三题的病句答案D选项与去年的答案A选项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是“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去年的是“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这两句都是间接引语组成的句子。
这也验证了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听到的一句话,对过去题目的深度熟悉将使你在即将到来的考场上左右逢源。
第四题文学常识我在考前已经给学生们做一个范围的指导,把复习材料做得尽量精简,在我的人人网和博客上都可以看到。
这次的答案C选项,恰恰就是海淀二模刚刚考过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
只不过在海淀二模中,塞万提斯被设计成德国人,而在今年的高考中被设计成意大利人而已。
第五题是一个让我们略感意外的题目,当然这种例外也仅限于题型。
对于考前我们猜测语基的五道题如何分配的问题,真题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即把选词填空和连贯题合并在一起。
这两个部分我都在课上都较详细的讲过,里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可以直接忽略题干做题目。
熟悉和使用方法的同学们应该可以验证方法了。
今年的文言文不出意料地仍然是纪传体,整个文章主线清晰、人物形象突出,鲜明的体现了我在课上所讲过的古典文学处理人物形象的方法。
再加上我们以讲带练说过文言文阅读法,同学们应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思路和内容。
而根据我们上课讲过的解题技巧,第六题“代入法”、第七题“比词性”、第八题“找对应”,是可以忽略文章直接做答案的题目。
第九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中心,可以看出是作者的看法而非宋清之见,因此答案自现。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相信牢记方法的你们一定会感觉今年的文言文的题目还是因为有方法而简单的吧。
两道阅读延深题中的一道出在了文言文,而且这是02年北京卷独立命题开始的第一道阅读延深题。
果然,有“阅读”也有“延深”,与课堂所讲极其相似,对文章内容的再现和现实生活的例析,是这个题两个必然组成成分。
对于这个题目,我在课上讲对思路、讲对方法,也给对答题的模板,同学们只要能按着步骤进行,一定会感觉这个陌生的题目并不冷酷。
个人认为,今年是阅读延深的第一年,给分应该不会太过呆板,也应该也文章的结合较为紧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举文章中的例子加以分析的部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
李倩男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今年古典诗歌鉴赏部分的题目与去年相比,除了考纲增加了一道阅读延伸题之外其他试题没有显著的变化,在命题的形式和测试内容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单就测试内容而言,题目仍然着重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着眼于题目,综合考察度诗词内容和表达手法的理解以及赏析这些比较传统的考察方面。
在选文方面,依旧沿袭文章“陌生化”的原则,即选用著名作家的非著名作品,或选用非著名作家的作品,以此保证题目的公平性,通过题目考查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而非诗歌的识记能力和接触广度,今年试卷中这首李白的诗歌是《唐诗鉴赏辞典》中也不曾出现的,通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回忆碎片在《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一《古风》部分较为靠后部分找到了对应的原文。
古典诗歌鉴赏部分,向来是同学们认为最困难、最痛苦,也是考纲要求等级最高的部分。
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只有对其进行了解,才能够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考试内容是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在2010年新课标改革后的考试说明中提到对于古典诗歌鉴赏部分的考察内容包括摘录如下:
(二)古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部分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4)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如此看来,以上的考察内容对应到试卷中的题目可以分为诗歌内容、作者情感、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
众所周知,诗歌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个人思想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讲,其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加之其本身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得同学们在读懂诗歌这第一步上就遇到了困难。
于是读懂诗歌,即对于诗歌内容的考察也成为了古典诗歌阅读鉴赏考察的第一步。
北京卷的考察方式多年以来沿袭选择题的考察方式,题目中将对于诗歌的解释设置成为A、B、C、D四个选项,请同学们选择其中对于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这样的题目设置相对全国其他试卷来讲为诗歌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对于这四个选项,同学们在做题时候的普遍感觉是“哪个都对”、“找不到错误在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选项对于诗句解释的高度正确性。
通过对北京卷历年的选择题设置来看,即使作为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出现了解读的偏差,一般错误的表达在整个选项的长度上所占比例不超过二分之一,以三分之一为多,例如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中选择题D选项“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其中只有“期盼到岳阳楼下”部分出现了理解错误。
又如2008年北京卷选择题的A选项“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中,理解错误的仅仅是句首的“是”字,应翻译为“这”。
另外,对于诗歌的解读不仅包括诗歌中某句的理解,还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解读,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就更加方便同学们在考场紧张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对2008和2009年新出现的作者风格的考察,今年高考的题目设置也相应进行了一些变化。
因为之前包括2010年各区一、二模等在内的重要考试中均出现了大量对于诗歌、作者风格方面鉴赏的题目,这次考试没有在这一方面单独设置题目,而是将其融入到对作者情感及表达的回答当中。
也就是说,不管将对于风格的理解和阐释单独出题并以不同答题要求进行考察还是将其融入到其他题型中进行综合考察,都是需要同学们在此方面具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并且能够找到与之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含义、特征的诗句。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课上讲到并反复要求大家进行背诵的风格题表格和依据全国各省市命题规律“押题”的就显现出其强大的力量,很多同学在考后激动地通过电话告诉我回想起当时课堂上重点分析李白并且反复嘱咐重点时候的情景,并且顺利地完成了题目。
风格分类
细分类
用语表达
举例
最粗线条
雄浑壮阔
雄浑豪放
景色壮阔
感情深厚
辛弃疾,黄庭坚(09)
豪放旷达
苏轼(09)
沉郁顿挫
杜甫(08)
慷慨悲壮
悲壮沉重
陆游,岳飞
粗线条
平实质朴
通俗易懂,多用口语
陶渊明,白居易,元稹
细线条
清新雅致
清新自然
王维,李清照(前)
含蓄隽永
委婉含蓄
柳永,秦观,温庭筠
浪漫飘逸
色彩绚丽直抒胸臆
李白
最细线条
缠绵哀婉
笔调婉约凄美
李商隐,李清照
对于诗歌中形象的考察,尽管在2009年全国卷一《次石湖书扇韵》考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2009年全国卷二《军城早秋》考到“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但是北京卷自2007年《芣苢》第三题中考到“诗中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之后,08、09年都没有专门设题进行考察,而是将其融入到诗歌的借景抒情手法分析当中,即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景色、形象的理解,还以此为基础考察同学们由此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
例如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第三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所给参考答案为: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这也就是诗中形象与“借景抒情”手法结的合考察的变体。
再如2010年全国卷一《咏素蝶诗》中第二题为“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的提问方式都增加了题目的考察内涵,以此理念进行命题的还有2009年福建卷《江行》第二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009年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第二题“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2009年重庆卷第二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等等等等。
谈到分值一般为4-5分的诗歌技巧鉴赏,同学们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题目中所问到的“表达技巧”、“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等这一系列的名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当遇到不同说法的时候应该对应使用哪些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进行回答……这样的疑惑伴随着很多考生走进考场、完成试题、走出考场,其答题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作为除去延伸题以外此部分分值最大的题目,这样情况下写出的答案与满分的要求距离有多么遥远。
来看2010年安徽卷《岁暮》第九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试想如果同学们根本不知道所谓的表达技巧中包含哪些内容,那么题的答案会让他们在考场上内心多么的纠结。
相反,来过我们课堂的同学们不仅深刻记得那个用数学集合来解释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包含关系的图,并且能够清晰地一一列数各自包含的内容、当出现5分这样的罕见分值设置时应该加入哪些答题语言,那么对于这道题的回答就得心应手了。
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来讲,通过对2000-2009年全国各省市题目的统计来看,只要出现古典诗歌鉴赏的题目,其中就一定会出现一道关于手法鉴赏的题目,那么在概念上为同学们解释清楚就成为首要任务。
从考试中涉及到的问法来看,我们可以将“表达技巧”、“手法”、“写作手法”等说法统一视为“手法题”,从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描写、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典故等)三个方面为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就能够便于同学们在概念清晰的基础上应对题目的要求。
例如2010年湖北卷中第二题问“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即是表现手法中的反面衬托,2010年广东卷中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同样是表现手法中的反面衬托,其中虚实衬托这一个方面,与其如出一辙的还有2009年安徽卷“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中提到“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众人的繁忙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回答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回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由此可见,同学们不仅需要了解不同提问方式对应的回答内容,还需要区分不同手法之间的区别。
第三部分现代文
一从高考阅读命题的本质谈起
在我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有太多的考生甚至在学习十二年语文之后仍然无法认清“阅读题”的本质。
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
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
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
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
“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
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
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
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20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08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08全国二《马樱花》;2008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
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
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
2010北京卷《海棠花》,无疑又是象征。
假若,你还记得我在课上反复强调的“母题”,那么你一定还记得2008年全国高考二卷《马樱花》,两文的作者都是季羡林先生。
再接下来,等待我们的是戏剧性的一幕。
这一年作为压大轴的最后一题分值8分,问道:
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还魂般,《海棠花》中同样提出这样的疑问,文章中写海棠花的用意或说作用是什么?
关乎阅读本质的“象征”一定在考试中频繁出现,而且一定又是隐蔽出现的,除非你洞晓这其中的奥秘。
你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课上反复强调了不知多少次,一旦出现某种具体的意象,它成为文章陈述的主要对象甚至就是标题,那么这一定与象征托不了干系;你也一定记得我一次次催促你们背下这样的话,只要是象征,其作用一定是“一,含蓄抒情;二,使文章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韵味悠长”。
洞明阅读本质的高考出题人不会不知道象征的重要,因此,我近乎坚定地在寒暑假班、冲刺班一次次强调这些,你还记得吗?
二“标准化”模式下命题的趋同
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最终达成一定与考题标准化密切相关,考题一旦标准化,题目类型就比如走向趋同化,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标准。
如果说07、08、09三年是一个渐次调整的过程,那么到2010年,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自主命题;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标,在现代文命题思路上不是呈开放化,反而渐次走向趋同。
倘若非要点破其中玄机,只能说,就语文考试学来说,现代文阅读可能设置的题目类型实在也仅此四类——词句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观点评价。
我们不妨说得更细致绵密,彻底揭开命题背后的潜规则。
词句理解,全国卷的考生今年显然毫无悬念的再次发现国老师的话得以验证,连15题的题号都没有置换掉,同时需要让考生解释两个句子的传统也依旧保持。
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其题目难度依然是0.7左右。
这意味着,考生只要在文中将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定位,并依据文本提示判断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还是下文的两至三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
从语文考试学的角度来看,难度控制在0.7上下的题目绝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为单位确定答案,而只能以独立存在的句群为单位。
如果想得满分,考生所要做的亦仅仅是将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两三句中的关键词(一般就是名词或形容词)找到,并重新使用它们造句。
这样的思路对付一般的词句理解题绰绰有余,再次强调一次,因为难度决定答案范围,这是语文考试学中必然的出题规律。
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题目是考试必出的,无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
值得一提的是2010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现代文上来14题劈头即是请学生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且分值4分,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将一个句子的解释提升为4分,背后可见命题者对考生基本阅读能力的重视,颇值得玩味。
内容分析类型,照我的说法,考了二十年,几乎只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第二类,特点;第三类,两段关系。
从语文考试学上来看,难度普遍维持在0.5左右,且提问方式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上述三种。
有意思的是,在标准化考试重压下,出题渐趋保守的今天,命题人似乎越来越不愿变化这些花样。
湖北卷19题: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广东卷17题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全国卷一14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重庆卷第16题请分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安徽卷11题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特点等等,等等。
如果说,解题的过程是反命题,那么命题人在出这类题目时,不过是将文章划分为若干层次,依照这个层次分别给出答案点数。
一般意义上,规律是5分以下的时候,一点一分;5分以上的时候,一点两分,照此,学生直接划段,并按要求从各段特殊位置句中找到答案并依据题目分值答点即可。
难度是0.5,不上不下,扣分一般就是因为露点,明了给分原则,也就不难了。
鉴赏,考察20几年了,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两大类题目,句子作用与表现手法。
在侧重基础的今天,句子作用题作为标准化策略最强、答案设置最无争议的题型,备受命题人青睐,可以设想,任何人都不想给自己找太多麻烦,题目创新风险偏高难度稳定性不佳的情况下,作用题以其较高的区分度注定受到欢迎。
考前冲刺,现代文阅读,国老师所押的四道类型题全部命中,毫无悬念,尤其强调的作用题,无论是北京、全国还是其他自主命题省份,无一“幸免”,全部中招。
这部表格不知画了多少次:
句子位置
可选作用1
可选作用2
可选作用3
文章开头
开篇点题(不考)
总领全文(不考)
为下文作铺垫(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具体的引起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是与下文中某处内容形成对照等等,最常考)
文章中间
承接上文(仅仅是承上,很少考)
引起下文(仅仅是启下,经常考)
承上启下(两者兼有的情况也是经常考的)
文章结尾
点明中心(较常考,与作用2一起答)
深化主题(较常考,与作用1一起答)
照应开头(最常考,且容易被考生忽略)
在可以见到的试题范围内,我毫无悬念地看到每套试卷中作用题的身影,2010北京“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广东实用类文本“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湖北“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全国“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反复强调的景物描写作用三点核心词“第一,渲染环境;第二,衬托人物;第三,寄托感情”,出现在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分值为6分。
难度最有可能为0.3—0.4之间。
三高一高二考生:
我该怎么办?
一切在真题,这句废话似乎被重复了无数次,但要说的却是,真题不是这么练的。
你将发现,几乎所有的考题类型都是以往题目的还魂。
不偏不倚,就以全国卷来说,每年固定14题一道0.7难度的“内容分析”;15题两个句子的解释;16题,鉴赏或特点题;17题手法题。
这几乎成为每年固定形成的规律,今年当然不会例外。
你需要做的事情则是,按题目类型对十年内真题进行归类,甚至可以找到标准答案,将相同题目类型的答案放到一起进行比较,你很快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交集,这些交集就是不同命题老师共同遵循的基本命题元素,知道这些你就基本了然命题过程,还是那句老话,命题过程即是反命题,以此再去针对训练,则事倍功半矣。
第四部分:
作文
王丹宁
今年乃是新课改之后的第一个高考年。
若是没有点新意没有点意外怎么也说不过去,但若是摧枯拉朽的颠覆以往倒又显得矫枉过正了,于是,便攒出了这么一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很多考生和教师大概会觉得此题事出偶然,就像两片树叶飘到了一起。
题目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题目我们要明白他背后的门道。
孩子已经降生,评论他鼻子眼睛嘴之前得先问问他的爹妈是谁?
偶然的事情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是偶然的;而正因为他是偶然的,他又是有原因的。
我说过,北京的作文题目一直出的比较滞后于全国。
09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看似标新,实则是赶上了全国各地“主观感受类”题目遍地开花之后的一趟末班车。
(不了解“主观感受类”的读者可以参阅我08年为《北京晚报》撰写的文章《近年高考作文综述》)而今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更是可以看做是“主观感受类”与“哲理思辨类”题目的一次激情碰撞。
为了让诸位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今年这道题目,在此我可以稍作解释,其实都是我课堂上的必讲内容,只是别处听不到罢了……
自古以来的高考作文题目可分为四类:
主观感受类、哲理思辨类、社会现象类、语言概念类。
又根据所对应使用的文体不同,可以分成:
“能写议论文的”、“不能写议论文的“两类。
或者“适合写散文的”一类。
没错,我的意思是,散文什么文体都可以写,而议论文却不是。
去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就属于不能写议论文的一类,当然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议论文”还是可以得逞的,但已然混乱了文体,做不得数了。
以一般的眼光来看,哲理思辨类天生适合写议论文。
譬如《走与停》、《忘记与铭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等。
但细想却又不是,以上题目虽有正反两方面且辩证性很强,但是很难得出一个结论或者争出一个结果。
全因题目的正反两面本身就是不具有大是大非的论点。
就像辩论赛上的正方与反方观点,考察双方的逻辑和口才尚可,结论却当不得真。
相反散文却可以更有优势,驾轻就熟。
而若说到主管感受类,譬如《怀想天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提篮春光看妈妈》等等则压根就是冲着散文去的。
今年的北京卷题目正好可以看成是07年湖北卷《怀想天空》这篇主观感受类题目的“喜羊羊”穿上了哲理思辨类的“狼外皮”冲出来吓唬高考小同学们的。
至于应对之道,散文的“黄金模板”自然最为适用,“哲理思辨类的议论文模板”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位说了,这难道不能认为是一篇社会现象类的题目么?
我知道大家会说温家宝总理题的那幅字。
可我要说,亏得题目当中没有给这个背景资料,要不然不知会有多少不明就里的考生把文章的立意引到死胡同里去,缩小了写作范围不说,还有可能跑题。
高考作文题目出题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公平”,不能因为我没有学过“细雨闲花”就写不出07年高考作文;也不能因为我没听过《隐形的翅膀》09年高考作文就只能交白卷。
北京卷一直以来的出题传统都是有意识的在题目中回避时事,而启发学生自行联想,构建联系,从而更好的考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心智素养。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篇“攒”出来的《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倒不失为一篇好题目。
当然与这道题目相关的往年高考题不止这一个。
想想看,去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不就是要我们大家“怀想天空”么?
不也就是“仰望天空”么?
上过我课的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与“梦想”这个历年高考最常考的核扯上关系。
而这样的核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度 解读 高考 北京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