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
- 文档编号:5225246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3.61KB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本文由漂浮的尘埃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现代教育学》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蜜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本课程以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精心筛选了课程内容。
其内容包括:
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制度;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教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化等十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考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进而提出具体要求。
一、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考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明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要求。
其中“应用”层次,还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三个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
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1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教材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晏清才主编。
本教材是专为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编写的教材。
不仅全面地论述了现有教育学教材中所载的教育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内容,同时还较全面地反映了现阶段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面内容和考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社会助学课时建议为24学时。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考核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
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3.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
试题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考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
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和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一般采用的题型有:
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七种类型。
六、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番号填在括号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番号填在括号里)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2.()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
②童年③少年④青年
①婴幼期目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番号填在括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号里)号里)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2.产生学校的必备条件有:
(①一定的经济基础③一定的法律基础)。
②一定的政治基础④一定的文化基础
(三)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2.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期和老年期。
、(四)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表示,并填在括号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表示,并填在括号里)“×”表示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期、()期、()原则。
)期、成人
2.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的出现,客观上成了产生学校的直接动因()。
(五)简答题
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2.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六
3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论
绪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课程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
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
3.科学教育学阶段: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
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
3.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Ⅳ、考核要求
1.识记: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领会: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应用:
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一章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教育基本规律
通过学习本章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Ⅱ、课程内容第一节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
5
社会与教育
1.教育的起源生物本能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
持劳动起源说者看到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
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1.学校的出现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
学校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2.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1.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2.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
(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经济、政治、文化、
6
(一)经济与教育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
(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
(二)政治与教育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三)文化与教育(四)人口与教育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属性与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既为所能罗列的任何教育所共有,又使教育与非教育相区别,因此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属性中,本质属性才是永恒的。
(二)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7
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2.教育具有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一、人生阶段与教育
(一)婴幼期与教育1.婴幼期的年龄特征2.婴幼期的教育
(二)童年期与教育1.童年期的年龄特征2.童年期的教育。
人的发展与教育
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是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少年期与教育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2.少年期的教育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四)青年期与教育(五)成年期与教育(六)老年期的教育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教育举措
(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
(四)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8
(一)遗传素质的物质前提作用
(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作用(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可以借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在育人中占据优势地位2.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向师性,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强烈愿望,具有可教育性3.学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学校只有发挥出主导作用来,才可能担负起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责任(四)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内部推动作用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内涵、教育的起源2、古代学校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3.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4.教育本质及相对独立性5.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教育;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7.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Ⅳ、考核要求
1.识记:
教育规律;义务教育;教育;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领会: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童年期的教育;少年期的教育;青年期的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3.应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相应教育举措;人生阶段与终身教育。
第二章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教育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应着重掌握教育目的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个人
9
全面发展”及其目标层次、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Ⅱ、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二)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三)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四)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目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系统内具体表现在:
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2.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3.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不可回避的特殊依据
(二)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现行规定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一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10
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目的。
第二节
“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个人全面发展”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和目标层次个人全面发展”二、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个人全面发展”三、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与发展
(二)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三节
一、素质教育探析
(一)素质及其基本属性
(二)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3.素质教育的继承性、发展性和政策规定性4.来自素质教育实践的几点认识(三)应试教育及其主要危害(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五)关于素质教育的模式愉快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等都是这些年比较成
11
熟的素质教育模式。
模式的主要部分是具有操作性的、相对固定的程序。
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去探索、去创建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
(六)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
具体地说,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根据心理学原理,课堂素质教育要找准以下四个基本点:
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
在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中,靠认知停靠点解决学会的问题,靠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靠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靠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三)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几项课堂教学策略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目的及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2.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5.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Ⅳ、考核要求
1.识记:
教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
2.领会: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2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3.应用:
素质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教师与学生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
教师的劳动特点;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Ⅱ、课程内容第一节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确立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国民教育在由粗放式向高水准的转变中提出来的。
”对教师专业性质的确立,从根本上肯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
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13
教
师
(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三、现代教师的素养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故教师的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优良的智能结构。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
1.政治思想素养。
政治思想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
1.教师的知识结构。
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2.教师的能力结构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即: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节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
生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1.学生具有依赖性。
14
2.学生具有可塑性。
3.学生具有向师性。
(二)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指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因。
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
1.自觉性。
2.独立性。
3.创造性。
三、学生集体学生集体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其主体性表现在:
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第三节
一、师生关系概念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一)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从认识与被认识、发展与被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根据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命令——服从、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