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首》二则教案文档资料.docx
- 文档编号:5219752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22KB
《诗词六首》二则教案文档资料.docx
《《诗词六首》二则教案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六首》二则教案文档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六首》二则教案文档资料
《诗词六首》二则教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目标: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知识与能力: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美读诗词,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词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2、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
3背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2、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2、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
《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论语》说:
“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
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
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
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课文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四、认知讨论:
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
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
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2翻译全诗
蒹葭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
《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
《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四、探究。
1.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例如我们学过的《关雎》,这首诗又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提示:
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寻伊人的?
写景多为抒情,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这种感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景与情的结合,情景交融,把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
2.仔细思考体会: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几章是否可以调换次序?
这样写是否重复?
为什么?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3.讨论,主人公追寻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跳出狭隘的追求爱情,走向广阔,可理解为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
所以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种执着也是许多人共同的经历。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4]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五、《蒹葭》与《关雎》对比鉴赏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
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
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
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六、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
黄鹤楼
一.导入:
A.提问:
三大名楼?
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
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
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
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
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
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
三.师生探究:
A。
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令人陶醉的画面。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
感觉非常宁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4]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句。
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师:
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
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
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二、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现代作家梁晓声说:
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
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3)模仿齐读。
三、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云脚低渐欲才能没马蹄
(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提供参考的方法:
(联想法)A.勾勒形态B.染上色彩C.使画面动起来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四、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
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
“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
”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老婆婆听后说道:
“这诗好啊!
”,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五、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二寻景物。
(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
(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
六、作业设计(积累诗句):
(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例如关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
关于小草:
[4]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相见欢
一、直接入题(板书课题)了解词的简单知识:
学生快速阅读材料1,了解词的知识。
二、赏析《相见欢》:
(一)、反复朗读,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给学生1分钟时间,放开声音,熟读这首词。
学生放声朗读。
2、指名学生读词。
余生听读,纠正读音。
3、全班齐读。
要求看仔细、读准字音。
4、提问: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亡国哀思。
5、提问:
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种感情,是哪一个字呢?
答:
愁。
6、提问:
作者为什么如此忧愁呢?
(板书:
愁)这就需要了解作者李煜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7、提问:
怎样朗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愁呢?
明确:
速度稍慢,语调低沉。
8、全班齐读,要做到速度稍慢,语调低沉,读出作者的亡国哀思。
(二)、理解意境,品味语言:
1、提问:
总观全词,只有一个“愁”字,但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无限愁绪呢?
放开声音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划出能够体现作者愁绪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无言,独上,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忧愁,作者被囚禁于深院之中,满腹心事无人倾诉,凄凉独处。
残月如钩,使人愁上添愁。
团圆时是圆月,此时月亮形状像钩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愁。
栽满梧桐的深院,笼罩着寂寞的气氛。
那被锁住的是心,是自由,是人。
“锁”暗点了作者被囚禁的生活。
被锁于院中的人心境也像这清秋一样悲凉。
剪不断,理还乱。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形无质的愁思比作一团乱丝,只有对离愁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苏词背景介绍。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4.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
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四、课堂训练
1.熟背(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豪放词,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六首 诗词 教案 文档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