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研究报告89124.docx
- 文档编号:519612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96KB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研究报告89124.docx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研究报告891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研究报告8912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研究报告89124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进入废寝忘食的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也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改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加之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生动而丰富,具有自身特有的感染力,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场面、血雨腥风的历史事件,还是多彩多姿的手工艺品、工业品、文学、绘画、建筑、雕刻、音乐、舞蹈、体育等等,无一不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雄伟的故宫和万里长城,还是神秘的兵马俑和敦煌石窟,无一不令人神往。
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受师生的喜欢。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发掘兴趣的源泉,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的亲近感,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
但目前,由于一些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不强。
部分教师也因此心灰意懒,表现在教学中缺乏热情,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结果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学情绪日益严重。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出一条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呢?
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研究目标: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最有效的几种方法,同时,提高教研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课题主要在本校初一和初二年级进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借鉴吸收,
不断删、改、添,总结归纳创新等方法进行。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2、鼓励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3、创设民主、宽容、理解的气氛
4、在竞争中培养兴趣
5、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成立历史兴趣小组
7、撰写历史小论文
8、编辑小报长才干
9、制作历史网页,鼓励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
五、研究过程:
本选题研究的周期及结题时间共需三年,分三大步骤:
从1998年1月起至2001年5月止。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98年1月一1998年8月),主要内容是制定课题的
实验方案和实施方案,申报课题和论证课题。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1998年9月—2000年8月)
首先,在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
度,对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对哪些内容感到生疏又难于学习、记忆,并感到枯燥难学。
调查结果:
项目
所占比例
中国史测试正确率
50.3%
世界史测试正确率
38.6%
认为记忆历史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的
86.7%
希望老师用讲故事、放录像、幽默的语言来上课的
80%
根据调查得知,学生对于中国史和课本上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而世界史和基本能力水平测试题正确率只有38.6%。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历史,但同时又觉得它枯燥难记。
学生普遍认为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归纳和总结。
所以出现临考前“抱佛脚”,而平时对历史不太重视的现象。
但80%的学生希望老师用讲故事、放录像、用幽默的语言来上课,这与我们实验和主要任务——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是一致的。
第二,探讨能令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
“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人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已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意识的策源地。
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自然上升了。
学生把创新当成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愿意主动在历史学习中创新,这本身就是兴趣得以提高的表现之一。
(2)、鼓励学生大胆质颖、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装的创造“潜质”。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头,各抒已见。
有位学生对诸葛亮的聪明提出了质疑,认为那是罗贯中“吹”出来的。
并且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的之处:
①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②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③不自量力,盲目北伐④实无大志,缺少勇气和判断。
(此学生的观点见附件学生论文《诸葛亮聪明吗?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
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健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3)、创设民主、宽容、理解的气氛
民主、宽容、理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条件。
。
“民主像一座塔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
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魏书生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其创造性大小,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才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
例如,我在讲《明末农战争》时,一位上小学时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闯王进京”作了精彩的场面描述:
“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
城内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农民军进城……”。
通过创造性地描绘,一个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学生如身临其境,分享到农民军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
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
当然,宽容、理解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不能为兴趣而兴趣,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4)、在竞争中培养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
由于竞争行为是“争先意识”、“力求优势”动机的表现,所以,它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和动力。
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为强烈。
例如,对于“秦统一六国”,因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集体思考讨论。
几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好地找出记忆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最佳方案。
结果,有个组运用集体智慧,利用谐音,我的最佳方案是“含赵魏,处燕齐”。
秦的口中“含化”了赵魏两国,后来又继续“处理”掉了燕齐两国,也就是秦灭六国的顺序“韩(含)赵魏,楚(处)燕齐”。
结果,全班一致公认,这种方式既好记又新颖。
1998年,在带领学生参观了“红岩魂暨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之后,组织学生根据参观内容,开展分组竞赛。
在竞赛中,加深了同学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祖辈们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对同学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坚定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爱国的纯真感情。
竞争,不仅让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深透、牢固,而且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竞争,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不倦地求知、进取、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去获取优异的成绩。
竞争力成为求知的原动力,这种力发挥出来,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征服力。
另外,对于一些主动性差、竞争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教师必须循循善诱,认真启发、鼓舞其竞争的热情,不要因怕犯错误而放弃竞争。
“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泰戈尔)。
总之,历史教学要自始自终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5)、多媒体手段的引入
初中学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
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微机等多媒体手段,能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讲授《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一课时,在微机屏幕一边显示进军路线,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嘟嘟”声并显示一些有关的动画及声音,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
在讲述《甲午战争》一课时,剪辑一段电影“甲午风云”的战斗场面,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邓世昌、左宝贵等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
(6)、成立历史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历史知识领域,以及历史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在研究中,以自愿参加的原则,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
小组每学期至少有两次活动,活动形式多样。
主要有:
a、举办故事会
根据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和思想性比较强的特点,让学生查找搜集故事,并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学生演讲的故事内容丰富,既有神话、民间传说,又有小说的内容,如“元宵节的传说”、“乐不思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先发制人”、“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
故事会,既扩大了同学的知识面,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课外知识,从面详化了第一课堂,又锻炼了学生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因为每个同学所讲的故事必须在5分钟之内完成,很多同学都不带故事稿子,在讲述中配合手势、动作,逗得听众哄堂大笑,使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轻松愉快中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
b、举办历史讲座
讲座每学期举行一次,时间为一小时左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内容。
如针对近来对三星堆的发掘和社会各界对三星堆的日益重视,向同学们介绍有关三星堆的考古情况。
三星堆,因为在本省四川,此讲座也激发了同学们探寻家乡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另外,针对日本右翼修改历史教科书的错误作法,开展讲座“试析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省”。
讲座立足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情感,选择的是敏感问题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调动其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c、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或名胜古迹
组织参观,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习历史的重要渠道。
1998年,带领学生参观“红岩魂暨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2001年又组织学生参观“世纪大阅兵展”。
通过参观,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强他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热爱。
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7)、撰写历史小论文
组织同学们每学期上交一篇历史小论文。
古今中外,题材不限,只要是感兴趣的事件、人物等,有感而发。
学生先后交了256篇文章上来,大多写得很好,最多的是写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
如《诸葛亮笨吗?
》、、《有公足壮海军威──记邓世昌》、《宋江难道是聪明人吗?
》等。
事实证明,开展小论文的撰写,是是培养学生言语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翱翔。
这种写作,可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8)、编辑小报长才干
历史小报,能够广泛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推动历史教学活动。
小报的编排,不少学生请教美术老师。
学生还主动找学校图书馆老师,翻阅大量书刊杂志。
小报内容丰富,如“历史沧桑”、“血泪史”、“历史风云”、“日本你听我说”、“红星高照”、“长征之路”、“革命”等。
生动有趣的内容,可以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对待问题。
专题介绍,可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某一方面的历史,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向纵深发展。
编辑手抄报,是一种培养学生技能的好形式。
我们先后在1999年10月和2000年10月还开展了两次手抄报的展出活动,编辑小报,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创作能力,又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9)、制作历史网页,鼓励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给同学们提供了又一个学习的空间。
这了发挥网上资源的优势,2000年4月,我做成了历史组的网页。
网页上除介绍了我们学校历史组的情况和活动以外,还链接了许多其他优秀的历史教育网站,如“中华五千年”、“南京大屠杀”、“黄金书屋”、“史海泛舟”等。
学生们可以轻轻地将鼠标一点,就能翱游史海去拾贝,学到很多教材上没讲的东西以及史学界的最新动态。
很多同学还把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下载下来,在课余时间,把这些知识讲给身边的同学听。
如黄照欧同学在课堂上,根据网上资料,比较详细地向同学们讲述了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的事件,激起了同学们对日本顽固分子的义愤,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日本史的兴趣。
总之,网络资料是丰富而精彩的,只要合理地利用,给学生以最大的探索、学习空间,就能让它发挥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00.9年——2001.5年)
主要是完成文字材料的编写、整理、总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表现等,完成结题的工作。
此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切合实际。
在该选题实施的三个步骤中,写出了多篇论文和实验报告,获得了电教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成果,即提高了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参加者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
六、主要研究成果:
本研究于98年9月开始实施,到目前基本达到既定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表现在:
1、学生历史观的基本形成
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再认再现事实能力提高了。
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问题,能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异同。
初步掌握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并用历史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国内外大事和时局。
2、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造性、主动性的增强
①学生的创造性增强了
学生共撰写论文256篇,其中其中谭小西同学写的《血恨》一文还在校园上发表了;共编写手抄报203份。
在论文和小报中,学生创造性地从不同角度,用分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提出许多观点和问题,既不脱离史实,观点又新颖独特。
而且小报形式多样,在展出期间,深受全校同学的喜爱。
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明显增强了。
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学生对历史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是老师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历史兴趣为什么提高了,及时检测各种方法的正确与否,2000年5月,课题组的老师召集了初2002级学习成绩好、中、差的20个学生代表,开了一个座谈会。
会上就两个问题进行了座谈:
a、提高兴趣后你有哪些表现
b、你最喜欢老师用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方法教学
下面就是我们用观察法,谈话法,根据学生所谈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的情况。
学生代表座谈调查表(2000年5月)
主动收集历史资料
积极向身边的人讲历史故事、历史事件
把当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
把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经常
13
16
12
一般
6
4
7
偶尔
1
0
1
上表表明,因为对历史的爱好,所以多数学生能主动收集历史资料,并积极向身边的人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且把对历史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各科共同的发展。
同时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把历史学活,与现实紧密联系。
同时,在与同学们的讨论座谈中,他们普通对电教方式的课堂非常感兴趣,觉得既轻松愉快,又印象深刻。
对历史故事会和历史讲座也非常喜欢,认为举办的次数应该增加。
另外,同学们还谈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加强世界史的教育。
这些都是同学们提的宝贵建议。
3、学生学习效果增强了
(1)、学生基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态度检测
①对初2000级和初2002级学生的测查
98年9月(前测),对本校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参加前测的学生总数为350人,分层随机抽样48份。
2000年9月,对本校初二学生进行测查(后测),抽样48份。
前后用相同的试卷,都是在学生上到初二上学期测查的,一个是实验前的摸底测查,一个是实验后期的效果测查。
在学生年龄和年级一样的情况下进行的测查。
两次测查都是发多少收回多少,是在学生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老师也没给任何形式的提示,所以,前后测查有一定的可信度。
该试卷共26道题,其中包括学生基本历史知识题,共14题;对历史学科的看法和态度,共12题。
每一部分的得分率如下表:
表一:
中国史测试(正确率)
世界史测试(正确率)
前测
50.3%
38.6%
后测
71.4%
52.6%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
实验后,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实验前。
尽管初二年级还没开设世界史,但因为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兴趣,所以相应也提高了学生对世界史的兴趣,促进他们课外去关心了解国内外的大事。
尽管还没学世界史,但实验后,学生对世界史的知识了解得更多。
表二:
A
B
C
D
前测
9人
28人
11人
35人
后测
32人
43人
36人
43人
注:
A认为历史重要的
B独立完成历史作业的
C历史是靠理解、归纳、总结的
D历史是靠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
从上表看出,受中考政策的影响,学生由于功利性的驱使,测前,对历史这科普遍不太重视,再加之历史文字性较强,理性化的知识不是太多,所以多数学生平常既不预习,又不复习,只是课堂上听老师讲多少算多少,对历史溥衍了事;平时不努力学,觉得历史枯燥,只是临考前死记,考试当然考不好。
考不好,学生对历史更没兴趣。
实验后,通过多种方法手段的刺激,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
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把古今距离拉近,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各种丰富多彩、甚至触手可及的现象事物中去了解、学习历史。
从面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同时,历史成绩也相应提高。
②、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统计
98年6月(前测),2000年6月(后测),本校初一期末统考成绩与全县的比较;
平均分
最高分
及格率
前测
棠中初一
53.01
83
24%
全县初一
67.8
97
31.5%
后测
棠中初一
110.26
149
89.6%
全县初一
82.4
125.5
60.1%
实验前,我校初一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全县平均成绩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差距,各项数据都落后于全县平均水平。
这也是学生不愿学历史的表现和结果之一。
实验后,我校初一学生的成绩明显上升,学生不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学习,而是主动自愿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有所付出就有所收获,学生成绩的喜人也说明了我们实验是成功的。
4、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历史只是“豆芽科”,所以对历史老师也毫不在乎。
但经过此课题的实施,学生与教师更亲近了。
课下问问题的同学增多了,校园里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同学多了。
学生更愿意与老师进行问题的探讨和心灵的沟通了。
2000年,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意向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从事课题研究的三位老师都被学生认为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历史课也被认为是“最喜欢上的课”。
5、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了
通过课题研究,教学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能力、运用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把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作出了优秀的课件。
田老师的论文《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刊登于《双流教研》98年3期上;《激发学生主观能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获成都市论文评选三等奖;叶老师的论文《对传统历史教学的忧思及对策》获校优秀论文三等奖:
张老师的论文《初中历史课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刊载在《双流教研》,并获县三等奖;课件《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获国家级二等奖。
七、问题与启示:
1、关于学习动机的测查,难以形成特定的标准,问卷调查中学生的随意性、倾向性会使测查不能完全接近真实情况,所以个案追踪、观察、谈话,可能更接近于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情况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及需要。
2、工作时间紧,查阅资料难。
虽然学校有图书馆,但查阅资料也不容易,往往下班时再上图书馆,已是馆休时间。
有关历史方面的资料,学校也订得不是很多,供借阅的就那么几种。
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使两者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手段,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我们以后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汪风雄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简明教程》
2、《中学历史教学》(98年2期)。
3、《双流教研》(98年3期、2000年1期)
4、《中学历史》(99年4期、10期、2001年2期)
5、《文科园地》(2000年2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 关于 初中历史 教学 培养 学生 兴趣 研究 报告 8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