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及说明.docx
- 文档编号:5194538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12
- 大小:70.94KB
主要参考文献及说明.docx
《主要参考文献及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参考文献及说明.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参考文献及说明
ICSXXXXXXX
XX
×XXa
备案号: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XXXXXXXXX标准
ⅩⅩ/TXXXXX—XXXX
中药学基本术语
BasicnomenclatureoftraditionalChinesepharmacy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中医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蔡永敏、朱建平、夏祖昌、王永炎、崔瑛、朱剑飞、王洪久、邱彤、孙大鹏、杜天信、杜志谦、李蕾、闫舒瑶、张冰。
引言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鉴定、炮制、成分、药理、制剂、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学分化形成了临床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多个学科。
为了促进中药学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满足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出版、学术交流以及中药生产加工、流通和应用等对中药学术语的需求,有必要按照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建立统一、科学的中药学基本术语标准。
本标准收录了中药学1002个基本术语(其中包括综合部分一般概念、中药采集、中药贮藏、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性能、中药功效、中药配伍、中药禁忌、中药用法等10类310个和药名部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等3类692个),选词以常用的、基础的为重点;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者,则以收录中药学特有的术语为原则。
本标准部分术语正名下列有中文名又称,供使用术语正名时参考。
中药学基本术语
综合部分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中药学一般概念以及中药采集、贮藏、鉴定、炮制、性能、功效、配伍、禁忌、用法等10类310个基本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出版、学术交流以及中药生产加工、流通、应用等。
2一般概念
2.1
中药学traditionalChinesepharmacy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鉴定、炮制、成分、药理、制剂、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1.1
中药鉴定学Chinesemedicinalidentification
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
2.1.2
中药炮制学Chinesemedicinalprocessing
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等的中药学科。
2.1.3
临床中药学clinicaltraditionalChinesepharmacy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的中药学科。
2.2
中药Chinesemedicinal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2.2.1
中药材Chinesemedicinalmaterial
药材
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2.2.1.1
道地药材genuinemedicinalmaterial
特定产地的特定品种,且质量、疗效优良的中药材。
2.2.2
饮片processedmedicinal
经过加工炮制,可直接用于配方或中成药生产的中药。
2.2.3
中成药Chinesepatentmedicinal
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批量生产,具有特定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可供直接使用的药品。
3中药采集
3.1
采收期harvestperiod
采集药用动、植物的适宜时期。
3.1.1
萌发期germinationperiod
植物发芽的阶段。
3.1.2
枯萎期wiltingperiod
植物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的阶段。
3.2
药用部位medicinalpart
动、植、矿物可以作为中药使用的部分。
3.2.1
根root
维管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
由胚根发育而来的植株体轴地下部分。
3.2.1.1
主根mainroot
母根
植物最初生长出来的根。
由种子的胚根直接发育而来。
3.2.1.2
侧根lateralroot
主根侧面生出的分枝。
3.2.1.3
纤维根fibrousroot
须根
侧根上生出的分枝。
3.2.1.4
块根roottuber
由侧根或不定根肥大而成的块状变态根。
3.2.1.5
根皮rootbark
植物根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主要包括韧皮部和周皮。
3.2.2
茎stem
植物联系根和叶的营养器官。
通常生长在地面以上,其上着生叶、花和果实。
具有节和节间。
3.2.2.1
芽bud
尚未发育的枝、花或花序。
即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原始体。
3.2.2.2
枝branch
着生叶和芽的茎。
3.2.2.3
草质茎herbaceousstem
质地柔软,木质部不发达的茎。
3.2.2.4
肉质茎succulentstem
质地柔软多汁,肉质肥厚的茎。
3.2.2.5
棘刺thorn
由腋芽发育而成的刺状变态茎。
生于叶腋,常粗短坚硬,具保护作用。
3.2.2.6
根茎rhizome
植物的根状地下茎。
3.2.2.7
块茎tuber
肉质肥大呈不规则块状的地下变态茎。
节间很短,节上有芽,叶退化成小的鳞片或早期枯萎脱落。
3.2.2.8
鳞茎bulb
具肉质鳞叶的地下变态茎。
呈球形或扁球形,茎极度缩短称鳞茎盘,被肉质肥厚的鳞叶包围;顶端有顶芽,叶腋有腋芽,基部生不定根。
3.2.2.9
树皮treebark
木本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包括落皮层和木栓形成层以内的韧皮部。
3.2.2.10
木材wood
木本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以内的部分。
3.2.2.10.1
心材heartwood
木材横切面靠近髓颜色较深、质地较坚固的部分。
3.2.2.11
茎髓stempith
位于植物茎的中心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的薄壁细胞组成的部分。
3.2.3
叶leaf
维管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
由植株顶芽或侧芽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周缘区发生的叶原基生长和分化形成。
。
3.2.3.1
叶柄petiole
叶片和茎相连接的部分。
具有支持叶片的作用。
一般呈类圆柱形、半圆柱形或稍扁平。
3.2.4
花flower
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
是由花芽发育而成的节间极度缩短、适应生殖的一种变态短枝。
一般由花柄、花托、花萼、雄蕊群、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3.2.4.1
花柄anthocaulus
茎与花的连接部分。
3.2.4.2
花托receptacle
花柄顶端稍膨大的部分。
花各部着生其上。
3.2.4.3
花萼calyx
一花内萼片的总称。
位于花的最外或最下轮,由若干枚萼片组成。
3.2.4.3.1
宿萼persistentcalyx
宿存萼
在果期仍存在并随果实一起增大的花萼。
3.2.4.4
雄蕊stamen
着生于花托或花冠上产生花粉的结构。
一般由花丝和花药(由花粉囊组成)两部分组成。
3.2.4.5
花粉pollen
雄蕊花粉囊内产生的粉状体。
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花粉母细胞形成。
3.2.4.6
雌蕊pistil
位于花的中心、由一个或两个以上心皮形成的结构。
一般由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组成。
3.2.4.6.1
子房ovary
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
3.2.4.6.2
花柱stylus
子房和柱头的连接部分。
3.2.4.6.3
柱头stigma
雌蕊顶端接受花粉的部分。
3.2.4.7
花蕾bud
尚未开放的花。
3.2.4.8
花序inflorescence
花按一定方式着生在花轴上形成的结构。
3.2.5
果实fruit
被子植物的花经传粉、受精后,由雌蕊的子房或有花的其他部分参加而形成的具有果皮及种子的器官。
3.2.5.1
种子seed
种子植物的胚珠经受精后长成的结构。
3.2.5.1.1
种皮seedcoat
种子的外皮。
由珠被发育而成,具有保护种子内胚和胚乳的作用。
3.2.5.1.2
种仁seedkernel
种子脱去种皮余下的部分。
主要包括胚和胚乳。
3.2.5.1.3
胚根radicle
种子植物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正对着种孔,将来发育成主根。
3.2.5.2
果皮pericarp
果实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包被着种子的部分。
由外向内分别由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组成。
3.2.5.3
聚花果multiplefruit
由整个花序发育成的果实。
3.2.5.4
颖果caryopsis
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果实内含1粒种子,果实成熟时,果皮与种皮愈合,不易分离。
3.2.6
全草wholeherb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的整体。
3.2.7
菌丝体mycelium
由许多菌丝相互交错组成的真菌营养体。
3.2.7.1
子实体fruitbody
菌丝体变态形成的菌丝组织体。
为高等真菌在生殖期所形成的、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3.2.7.2
菌核sclerotium
菌丝体变态形成的菌丝组织体。
为真菌在繁殖期或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其菌丝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颜色深、质地坚硬的核状体。
3.2.8
孢子spore
植物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3.2.9
叶状体thallus
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体。
3.2.10
树脂resin
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产物,或被割伤后的分泌产物。
3.3
采收方法collectingtechnique
采收中药时按要求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3.3.1
环状剥皮girdling
在不损伤木质部和形成层的前提下,在活树上绕树干一周剥离树皮,创口愈合长出新的树皮后,经过一定时期再重复剥皮的方法。
4中药贮藏
4.1
对抗同贮counteractivestorage
利用中药所含的成分或性能之间的差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贮藏在一起,使之产生相互对抗,从而防止虫蛀或霉变的贮藏方法。
4.2
气调养护airregulatedstorage
气调贮藏
人为地将中药库房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调节到适宜的比例,从而达到杀虫、防虫、防霉目的的贮藏方法。
4.3
气幕防潮moistureproofbyairscreen
利用装在中药库房门上的气帘等装置,以防库内冷空气排出库外、库外潮热空气侵入库内,从而达到药材防潮目的的贮藏方法。
4.4
虫蛀infestation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被仓虫蛀蚀而受损或变质的现象。
4.5
霉变mildewing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滋生霉菌而变质的现象。
4.6
泛油oilleaching
走油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所含油分溢出表面,呈油浸润状态,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
4.7
泛糖sugarleaching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所含糖分、可溶性物质及易分解成分,溢出或溶解于表面,呈油渍状或发粘,质变软,色泽变深黯,味变酸败。
4.8
潮解deliquescence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吸收水分,表面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4.9
风化efflorescence
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类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暴露于比较干燥的空气中,日久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状态。
5中药鉴定
5.1
来源鉴定法originidentification
基原鉴定法
应用植(动、矿)物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别,以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的鉴定方法。
5.1.1
原植物鉴定plantidetificationbytaxonomy
应用植物的分类学知识鉴别植物类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的鉴定方法。
5.1.2
原动物鉴定animalidetificationbytaxonomy
应用动物的分类学知识鉴别动物类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的鉴定方法。
5.1.3
原矿物鉴定originalmineralidentification
应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鉴别矿物类中药的矿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的鉴定方法。
5.2
性状鉴定法macroscopicidentification
应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对中药的外观性状特征进行鉴别,以确定其真伪和优劣的鉴定方法。
5.2.1
芦头remainedrhizomeinroottop
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短缩根茎。
5.2.2
芦碗bowl-shapeddent
芦头上凹窝状的枯茎茎痕。
5.2.3
车轮纹wheel-shapedradialtexture
药材断面呈车辐状的放射纹理。
5.2.4
砂眼hole-shapedsmalldent
药材表面空穴状或盘状的小凹坑。
5.2.5
菊花心chrysanthemum-shapedradialtexture
药材断面中心部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纹理。
5.2.6
朱砂点cinnabar-coloreddot
药材断面橙黄或棕红等颜色的油点。
5.2.7
蚯蚓头earthworm-head-shapedannulation
药材根头部的密集环纹。
5.2.8
金井玉栏whitephloemwithyellowxylem
根类药材断面皮部呈类白色,中间形成层环呈浅棕黄或棕色,木质部呈黄色或淡黄色的色泽特征。
5.2.9
星点star-shapeddotofrhubarb
大黄断面髓部由异型维管束所形成的星状小点。
5.2.10
锦纹brocade-coloredtextureofrhubarb
大黄黄棕色至红棕色的表面呈现的类白色网状纹理。
5.2.11
云锦花纹cloud-shapedtextureofcloudyfloss
何首乌断面的花朵状纹理。
5.2.12
罗盘纹compass-shapedannulationofpokeberryroot
商陆断面上隆起形成的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
5.2.13
过桥bridge-shapedrootstockofgoldthread
黄连表面平滑如茎杆的根茎节间。
5.2.14
铁线纹wireline-shapedstriationofwildginseng
野山参主根上部表面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
5.2.15
珍珠疙瘩pearl-shapedverrucaofwildginseng
野山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
5.2.16
枣核艼jujube-seed-shapedadventiverootofwildginseng
野山参形似枣核的不定根。
5.2.17
黄马褂yellow-mandarin-jacket-coloredpatchofredginseng
红参表面的不透明暗褐色斑块。
5.2.18
狮子盘头tuberculatestemscaroftangshen
党参头部密布的疣状突起、顶端呈凹下圆点的茎痕。
5.2.19
怀中抱月crescent-shapedscaleleafoftendrilleaffritillarybulb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的形状。
5.2.20
马牙嘴horse-tooth-shapedscaleleafoftendrilleaffritillarybulb
炉贝形似马牙、顶端略尖的裂口。
5.2.21
虎皮斑tiger-skin-shapedspotoftendrilleaffritillarybulb
炉贝表面的棕色斑点。
5.2.22
金包头buffstemscarofanemarrhena
未剥去外皮的知母顶端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
5.2.23
鹦哥嘴parrot-mouth-shapedbudofgastrodiaetuber
天麻顶端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苞。
5.2.24
白颈ring-shapedclitellumofearthworm
广地龙第14~16环节生殖带似戒指状、不明显较光亮的环纹。
5.2.25
翘鼻头rostralsideoflong-nodedpitviper
蕲蛇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的头部特征。
5.2.26
佛指甲triangularscutellumoflong-nosedpitviper
蕲蛇尾部的三角形深灰色角质鳞片。
5.2.27
方胜纹v-shapedstripeoflong-nosedpitviper
蕲蛇背部两侧黑褐色与浅棕色相间组成的菱形斑纹。
5.2.28
连珠斑blackspotoflong-nosedpitviper
蕲蛇灰白色腹部的黑色类圆形斑点。
5.2.29
骨钉nipple-shapedprotuberanceofantler
鹿角中、下部常具的疣状突起。
5.2.30
乌金衣blackbrightcoatofcow-bezoar
牛黄表面挂的一层黑色光亮薄膜。
5.2.31
通天眼poreofantelopehorn
羚羊角无骨塞部分的中心一条隐约可辨直通角尖的细孔。
5.2.32
钉头nipple-shapedprotuberanceofhematite
赭石表面的圆形乳头状突起。
5.2.33
松泡softcrack
药材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的性状特征。
5.2.34
挂甲dyeingnailswithbezoarpowder
胆黄(牛黄药材的一种)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的现象特征。
5.3
显微鉴定法microscopicidentification
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等方法,对中药的切片、粉末、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别,以确定其真伪和优劣的鉴定方法。
5.4
理化鉴定法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成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确定其真伪和优劣的鉴定方法。
5.5
生物鉴定法biologicalidentification
利用药效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有关技术,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进行鉴别的鉴定方法。
6中药炮制
6.1
炮制processing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制药技术。
6.6
净制法purifying
中药材在切制或调配、制剂前,为了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质变部分及杂质,使其达到净药材质量标准,而采用的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一类炮制方法的总称。
6.6.1
挑选sorting
将中药材中的非药用部分、质变部分及杂质挑拣除去,或分离作用不同的药用部分,或将中药材按大小、粗细分类选出的净制方法。
6.6.2
筛选screening
利用中药材与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用筛或罗筛去混在药材中的杂质,或将药物按大小用筛分开的净制方法。
6.6.3
风选winnowing
利用中药材与杂质的比重不同,借风力除去杂质的净制方法。
6.6.4
水选waterseparation
通过水洗或漂,除去药材中杂质的净制方法。
6.6.4.1
洗法washing
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其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他杂质的净制方法。
6.6.4.2
漂法rinsing
将中药材放入大量清水中浸渍一定时间,并多次换水,除去其杂质以及毒性、盐分、腥味等的净制方法。
6.7
润法moistening
在不损失药效的前提下,采用适宜方法,使经过清水或其他液体处理过的中药材保持湿润状态,药材外部的液体徐徐渗透到药材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以便切制的炮制方法。
6.7.1
洗润moisteningbyrinsing
将中药材投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杂质后迅即捞出,令其湿润软化的润法。
6.7.2
浸润moisteningbyimmersion
用定量清水或其他溶液浸渍中药材,经常翻动,使水分缓缓渗入内部,以“水尽药透”为度的润法。
6.7.3
淋润moisteningbyshowering
用清水浇淋中药材,令其清洁并湿润软化的润法。
6.7.4
泡润moisteningbysoaking
将中药材投放清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令其湿润软化的润法。
6.7.5
闷润moisteningbybrewing
伏润
将经过水洗、泡或以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过的中药材装入缸(坛)等容器内,使其在基本密闭条件下达到内外软硬一致的润法。
6.7.6
露润moisteningbydew
将中药材摊放于湿润而垫有篾席的土地上,使其自然吸潮回润软化的润法。
6.8
切制法cutting
将净选、软化后的中药材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炮制方法。
6.9
炒法parching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中药,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6.9.1
清炒plainparching
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
6.9.1.1
炒黄parchingtoyellow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中药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炒法。
6.9.1.2
炒焦parchingtobrown
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中药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的炒法。
6.9.1.3
炒炭parchingscorch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中药表面呈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的炒法。
6.9.2
麸炒parchingwithbran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中药用麦麸拌炒的炮制方法。
6.9.3
米炒parchingwithrice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中药与米同炒的炮制方法。
6.9.4
土炒parchingwithcookingstoveearth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中药与灶心土拌炒的炮制方法。
6.10
烫法scalding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中药置已加热呈滑利灵活状态的河砂、蛤粉、滑石粉等固体辅料中掩埋翻炒,使之受热均匀、酥脆,或去毛、降毒的炮制方法。
6.10.1
砂烫scaldingwithsand
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参考文献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