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粤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519045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65KB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粤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粤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粤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粤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粤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来看一堂课一堂“师生互动”的探究课
诗歌鉴赏系列复习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
树德中学尹德华
初中课文<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
“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
”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个小学生可以惊叹祖国语言的美,哪怕是个小小的发音。
我还记得一个英国小孩自豪地给我朗诵一首小诗:
Itry
Itrytodomybesteachday,每天我都在尽最大的努力,
Inmyworkandinmyplay.无论是工作还是嬉戏,
AndifIalwaysdomybest,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
Ineedn'tworryaboutmytest.就不必为考试着急
.听懂的部分我感受到了美,没听懂的部分我也觉得很美。
美在音节,美在唇齿之间。
可是,今天我要说,中国汉语言更美!
不仅外型美,音域美,书法美,而且意境也美。
尤其是古诗词,读懂了,品味它的意境,研读它的词句,读不懂也能够赏析它的外型美,聆听它的音乐美,感受那份读不懂的晦涩与朦胧之美,还有那令人销魂的音韵美,更有那停留在唇齿之间和满口的余香。
同学们:
你们知道多少诗歌的知识?
有关诗歌的音乐美你又知晓多少?
老师有几个疑问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
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七种能力。
其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还有我们每天都在训练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你们的这些能力具备了吗?
教学设想: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诗歌的音乐美没有更真切的了解,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很难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所以在诗歌的鉴赏上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
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那份对诗歌的狂热的喜爱。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具体体现,激起对古典诗词的那份狂热。
2.运用这些诗歌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
1.关于诗歌语言美的几个关键问题。
2.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的音乐美。
3.高考试卷中怎样具体作答。
4.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
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
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
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吟诗玩词。
古琴声具有平稳、宁静的精神,缺乏跌荡起伏的戏剧性。
琴是自娱,铮是娱人。
今天老师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问题1:
为什么古诗中以五言、七言的居多?
而没有发展出较多的六八言诗歌?
问题2:
五言、七言的音乐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
古诗的声调、节奏的美的具体体现又是什么呢?
问题4:
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诗歌鉴赏有没有好处呢?
二、诗歌与音乐的妙合关系
看一段影音材料:
(请同学们迅速记下相关信息词汇)
三、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有关诗歌的文字资料:
并用红笔勾画出重要的信息。
注意黑体字的信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
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
"诗言志,歌咏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
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我国的张浮休也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东坡则说: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逸盈玮说:
“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
”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
《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
《诗经》风。
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
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
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
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
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
只有那既能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
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
中国大量诗歌的节奏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
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
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
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
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
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
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
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
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
并称之为“半逗律”。
他说:
“‘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
揭示了“半运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合不符合这条规律。
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合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的组合上。
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
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
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其次,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二、音调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
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
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
音程协合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
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厌组织起来的。
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仄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并不一致。
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
在诗句之中平仄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上。
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除了平仄之外,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同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
韵母相同时叫叠韵词,叠合同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
“叠的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
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
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
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词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
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课堂演练:
课堂演练(07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课外阅读:
三、声情
以上所说的节奏和音调,是就声音论声音、是一首诗中各个字的字音内配合组织。
然而。
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人音组合卜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
调式一片。
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
只有达到声情和谐。
声情并茂的地步。
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歌没有发展出六八言诗歌?
五言和七言在表意和停顿方面都比较方便,而且念起来也更朗朗上口。
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孔子就认为只有“诵《诗》三百”,才能“授之以政”和“使于四方”,并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五七言古诗的出现,是人们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结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体后不如前,余未敢言。
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
变化发展是诗歌的生命,但这种变的基点,却是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
板书设计: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
——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
方法:
善假于物、评点、概括。
韩麦尔先生
Itry
音乐与剑
音乐与诗: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声五言、七言〈小河淌水〉
节奏、音调、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
半逗律声情和谐
教学反思:
我认为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
学生的心动,思维、思想动、笔动、口动……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现在语文的平常教学当中勉不了出现“警察式的诱供”。
鉴于此,我想在这节语文课上就“师生互动”的课题上尝试进行一次探究。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语文的熏陶和感染,激起对文学诗歌的热爱,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宗旨。
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
例如捕捉信息、筛选信息、说服他人的能力。
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发扬光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粤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 古典 诗词 语言 音韵 美粤教版高三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