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docx
- 文档编号:518465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24KB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docx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一单元绪言导读
儒学的地位: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文化产生与发展(即儒学的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时代,孔子针对礼崩乐坏,以重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
第二阶段——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附上浓郁的神学色彩。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家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本质:
儒学是与中国的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影响:
1.国内影响——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2.国际影响——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考纲要求:
孔孟之道(C);儒学的经学化(B)
重点: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儒家学说发展变化的过程
导入:
周公“制礼作乐”
1.周公(姬旦)思想:
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制礼作乐
(1)制礼
A.礼的概念:
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B.周公制礼:
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
(2)作乐
A.目的:
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B.创作礼乐、史诗
(3)制礼作乐的意义
A.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B.维护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C.激起人们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3.影响:
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之道的基础就是周公的礼乐思想。
一.孔孟之道
1.概念: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和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2.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转型,礼崩乐坏,动荡纷争,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孔孟之道应运而生。
3.内容
(1)孔子思想(春秋):
礼、仁、义
A.礼
a内容:
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礼崩乐坏——西周的礼乐制度遭到极大破坏
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b目的:
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B.仁
a内容:
“复礼”的关键是“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准则,“仁者爱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b目的:
形成有亲、有义、有别、有叙和有信的“五有”状态,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C.义
内容:
“义”是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注:
礼、仁、义,即是通常讲的道德素养和情商的结合,其实质是诚信。
在现实社会里,坚持实践孔子的思想,成功会向你走来。
(2)孟子思想(战国):
性善论;仁、义、礼、智;民本;“仁政”
A.性善论与仁、义、礼、智
a性善论
b仁、义、礼、智
c性善论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
人性本善,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B.民本与“仁政”学说
a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b“仁政”学说
依据:
孔子“仁”的观念;
含义:
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注:
孟子思想的地位——被视为儒家正统
(3)荀子思想(战国):
性恶论;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A.性恶论;
B.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从“性恶论”出发,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C.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注:
荀子思想的地位——更接近“尊君”而非贵民,被视为旁支,对后世也有不小的影响。
孔孟之道小结:
1.渊源、产生与发展:
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继承礼乐,提出仁义——>孟子和荀子
2.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观点
春秋
孔子
礼:
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重建社会秩序。
仁:
“复礼”的关键是“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准则,“仁者爱人”,形成有亲、有义、有别、有叙和有信的“五有”状态,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义:
“义”是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战国
孟子
认为人性本善,而人性本善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
荀子
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从“性恶论”出发,注重外在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二.儒学的经学化
1.背景
(1)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王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突出,无为而治不再适合社会需要;
(2)汉武帝即位,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儒家地位迅速上升;
(3)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获得汉武帝采纳,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
(实质:
“儒表法里”。
外儒内法或王霸兼用。
尚法尊儒,仁义德治与严施刑罚相结合。
)
2.董仲舒思想
(1)贡献:
兼采阴阳五行,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A.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a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天监督天子,天子秉天意治理人世,臣民必须服从天子;
b伦理上提出“三纲五常”
①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②五常:
仁、义、礼、智、信
B.提出“大一统”的主张:
顺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主要理论观点
天人感应
政治上
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天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
伦理上
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将仁义理智信作为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
大一统
提出“大一统”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大一统:
政治制度的统一、思想意识的统一、领土疆域的统一)
3.兴起过程
(1)“经”:
儒家典籍被称为“经”;
(2)“经学”:
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3)五经:
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
郡县建立地方学校,经师授学,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
(1)经学的研究、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2)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问题:
归纳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儒家学说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练习与思考
1.P6
2.P6
参考答案:
1.本题内容涉及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判定问题。
题目给出三种不同的观点,答案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提出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而且,问题考察的是学生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时,可以进一步引出:
孔子讲义,是否绝对否定利?
是否将义与利决然对立?
韩非子讲利,是否绝对否定义?
其实,不管是孔子还是韩非子,在义利之辩中,都没有将义利绝对对立起来,只是侧重点不同。
如:
孔子也讲“庶之,富之,较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不过孔子更讲仁、礼;韩非子则更注重利的功能。
究其原因,实是两者的立场观点不同、思想方法不同所致。
孔子提出礼、义、仁,故更重义,韩非子出于战国时期社会现实需要,主张法治、刑赏,故而更重利。
义利之辩发展至宋明时期,成了一大命题,即“义利之辩乃人禽之别”,君子与小人便成了绝对对立的道德观念,这是基于宋明理学思想观念之上的。
后世学者如清代颜元主张义利统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就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2.孔子强调“仁”,是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推而广之,以此实现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礼,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则通过“天人感应”将儒家的伦理学说神圣化、绝对化,强调“天意安排”。
孔子的学说从启发人的内在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入手,董仲舒则强调“天意安排”,这是他们学说最大的不同。
(四).作业
1.练习册第1课
2.预习第2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儒家 两汉 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