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docx
- 文档编号:5183923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8.83KB
卧床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docx
《卧床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卧床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卧床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卧床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卧床;老年人;插管法,胃肠;肠道营养;并发症;预防;护理
对不能正常经口进食的卧床老年患者经鼻腔留置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符合生理要求,可保护肠粘膜细胞及其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肠源性感染,改善和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然而,鼻饲的同时容易发生误吸、腹胀、腹泻、便秘、堵管、脱管、鼻粘膜损伤等并发症,应特别注意。
我科自2004年5月~2005年12月,对16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实施鼻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6例,均为生活不能自理的长期卧床鼻饲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5例,女1例。
平均83岁。
鼻饲6个月者6例,6~12个月者7例,12个者3例。
所有患者均患有3~6种主要疾病,以脑血栓后遗症、脑萎缩、老年痴呆、COPD为主,其他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材料和方法
材料本组病例均采用硅胶带帽鼻胃管(F14,105cm),硅胶胃管具有弹性好、无异味、与组织相容性大;胃管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柔软,刺激性小;管道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管前端侧孔大,便于输注食物的特点。
且价格低廉,更符合我国国情,特别适用于留置胃管时间较长者[1]。
方法采用两种方法置入:
①常规方法[2];②意识障碍有吞咽困难者,先用一根较细的导管(一次性吸痰管)从患者的鼻孔插入,插入长度为管道的头端位于口咽部,然后再从另一鼻孔插入胃管,插入深度大概位于口咽部,接着用5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并注入较细的管道,当患者出现吞咽反射时,向前插入胃管,在完成操作时需2名护士共同协作[3]。
每4周更换一次硅胶胃管于另一鼻孔插入,长期鼻饲病人胃管比较长,每次鼻饲后胃管内的食物或多或少残留在管壁上,长期鼻饲食物残渣蓄积就会形成一个小的培养基,导致细菌繁殖。
如胃管壁食物残留过多,应随时更换新胃管。
尽量减少插管次数,以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4]。
营养液的配制由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饮食计划。
每日在鼻饲纽迪亚公司生产的能全力500ml的基础上,加用根据患者的各自能量需求和家庭经济状况配制的流质饮食,如:
米汤加蛋白粉、藕粉、鱼羹(剔除鱼刺后鱼肉用匀浆机粉碎后与鱼汤混合而成)、蔬菜水果羹(蔬菜或水果粉碎过滤后与其汁混合而成)、牛奶等,分次、分量注入。
输注方式分次给予:
包括分次推注和分次输注,每次量约为100~300ml,分次推注时,每次入量在10~20min完成;输注时,每次入量在2~3h完成,每次间隔2~3h;可视病人耐受程度加以调整[5]。
本组1例采用输液泵输注方式,其余患者均采用60ml注射器分次推注方式。
2常见并发症
本组16例中,出现误吸3例次,腹泻8例次,腹胀5例次,便秘6例次,堵管4例次,脱管2例次(均为老年痴呆者自行拔管),鼻粘膜充血破溃1例。
3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对策
心理护理置胃管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放置胃管的作用、重要性和鼻饲的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
由于鼻饲时间较长、留置胃管的不适,病人可能出现厌烦心理,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采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使患者接受和配合鼻饲,防止自行拔除胃管,引起并发症,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胃肠道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其中腹胀、腹痛、便秘、腹泻常交替发生。
护理时应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的性状;有无腹痛、腹胀以及其程度和持续时间。
每次鼻饲前应了解有无胃潴留并抽吸胃液观察其性状,如有异常应及时送检。
对大便应观察其颜色、性状及量,腹泻时要进行常规检查和培养。
调整好“三度”即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及注入速度。
一般鼻饲液如米汤以35℃~37℃,能全力以40℃~41℃为宜,过热可致粘膜烫伤,过冷则易致腹泻;初次鼻饲速度宜慢,如发生腹胀、腹泻应随时调整“三度”直至患者适应耐受。
严格无菌操作,现用现配鼻饲液。
本组8例发生腹泻,后经调整“三度”,服用黄连素后好转。
同时要做好肛周护理。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身体虚弱,肠蠕动减弱,或由于床上排便不习惯,或无力排便,致使粪便在肠管内停留时间延长,使粪便干燥。
或鼻饲的流质中纤维素不足,易发生便秘。
应加强饮食指导,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抬高床头,活动四肢,腹部按摩,促进排便。
发生便秘时,给予灌肠。
本组5例经开塞露灌肠,1例经肥皂水灌肠后排便。
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误吸致吸入性肺炎是鼻饲的主要并发症。
老年患者常因:
①意识障碍;②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③鼻饲管移位,体位不当,鼻饲液反流;④咳嗽和呕吐反射受损;⑤胃排空迟缓;⑥应用镇静剂及神经肌肉阻滞剂等引起。
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鼻饲前将呼吸道痰液、分泌物等吸净,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min内尽量不进行吸痰操作,避免吸痰的刺激引起呕吐。
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次。
②确保胃管位置正确,鼻饲前均需检查胃管位置,测量胃管长度,通过观察胃管穿出鼻孔或皮肤处的标记变化,可以及早发现胃管的移位。
机械通气病人由于气管导管压迫、咳嗽反射减弱,对于异位置管不一定有强烈反应,通过回抽胃液,X线确认胃管位置,及早发现胃管移位。
③采取合适的体位,患者的体位是预防误吸的关键。
床头角度30°的半卧位是减少反流的最佳体位,用此体位可借重力作用,加速胃的排空,减少胃内容物从扩张的胃向食道反流,还可使口咽部的分泌物向咽部聚积,以刺激吞咽、减少口咽部感染的机会。
鼻饲后保持该体位30~60min再恢复原体位,以利于食物消化,防止因体位过低食物逆流发生误吸[6]。
④及时判断误吸:
采用多种方法判断误吸的发生,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发生误吸时表现为呕吐、剧烈咳嗽后憋喘、呼吸加快;发热、紫绀;SpO2降低。
昏迷程度较深的患者往往症状不明显,误吸不容易被发现,需要仔细观察,以防止延误诊治。
⑤当发生反流误吸时,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吸出口鼻分泌物,尽早处理,以防发生意外。
本组3例误吸者,均被及时发现,2例经及时鼓励、刺激患者咳嗽和负压吸引排出误吸的食物,1例经气管镜清除误吸物和支气管灌洗,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和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鼻咽部粘膜损伤的预防和护理鼻咽部粘膜充血糜烂常因胃管放置时间较长,压迫损伤鼻咽部粘膜所致。
应保持口鼻腔的清洁,避免感染,营养配置合理,增强抵抗力。
由于患者鼻部出汗或分泌油脂、翻身活动,都有可能使胶布脱落,导致胃管滑出。
故每日将胃管更换抗过敏胶布,更换胶布时注意调整胃管的角度,并固定于鼻翼一侧的上部、中部或下部,以减少压迫时间。
留置胃管的前段时间,可适当使用呋麻液滴鼻,收缩粘膜血管,防止粘膜充血水肿。
一旦发现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应立即拔出胃管,更换鼻孔重置胃管,正确使用抗生素及粘膜保护剂。
本组1例充血糜烂者经更换另一鼻孔插入胃管,局部涂红霉素眼膏1周后好转。
堵管的预防堵管常因:
①鼻饲液未调匀;②药丸未经研碎即注入鼻饲管;③鼻饲液浓度高、粘稠度大、流速缓慢,粘附于管壁造成堵管。
因此,在鼻饲前后用20~30ml温开水冲管1次,减少鼻饲液附着管壁,保持管腔壁的光滑,尽量不用胃管注药,如必要时将药物碾碎呈粉状,充分溶解后注入。
自配鼻饲液用两层纱布过滤后再注入。
本组4例堵管,其中2例注药时堵塞,采用温热水加压冲洗导管的方法排除了堵塞;另两例因鼻饲液粘厚堵管,拔除胃管,更换新管插入。
脱管的预防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情绪变化,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操作轻柔。
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两上肢,同时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情况。
使用约束带前要向家属解释清楚目的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总之,鼻饲是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但同样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相关问题,但只要医务人员加强责任心,具备有关鼻饲方面的知识,加强管理,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朱玉芹,吴晓花.国内留置胃管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4):
271-273.
[2]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操作篇[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4:
19-20.
[3][英]/DziewasR,SchillingM,KonradC,etal.对中风有吞咽困难的病人放置胃管新方法[J].李娟译.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2004,23(12):
560-561.
[4]朱玉芹,王英.鼻饲硅胶胃管更换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1,16(12):
712.
[5]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97.
[6]董春辉,马兰军,张建华,等.卧床高龄鼻饲患者进餐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1):
21-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卧床 老年 患者 鼻饲 并发症 预防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