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制度分析以公共安全服务为例.docx
- 文档编号:517681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76.08KB
公共服务的制度分析以公共安全服务为例.docx
《公共服务的制度分析以公共安全服务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服务的制度分析以公共安全服务为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服务的制度分析以公共安全服务为例
公共服务的制度分析——以公共安全服务为例
宋全喜
第一节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概念,是警察概念;按照这个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
[1]所以说,任何国家都需要警察服务来提供基本的社会秩序和人身财产安全,中国也不例外。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中国要持续发展,需要有各方面的努力,在种种努力之中,高质量地提供警察服务,保障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1999年“两会”期间,与会的人大代表对社会治安问题就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特别是2001年4月2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治安工作会议上,国家有关领导指出社会治安不仅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由此可见当前政府对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视与关注,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严重性。
从日常生活来看,中国公民对安全的投资也日益增大,如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花数目不小的资金安装防盗门和钢窗架子。
应该说,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警察服务的供给是非常重视的,有效需求也是强劲的,并且警察服务的绩效对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政府领导人,还是普通公民,还是提供警察服务的官员,都看到了这一点。
但是,公益物品的特性表明,公共安全服务作为一种公益物品,在消费上必然会存在搭便车的问题。
而政府、市场以及自治组织,都是公益物品领域必然存在的搭便车的解决之道。
政府不可能是唯一的,市场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显然自治组织也不可能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这是理论分析的结论。
当然,在实际的公益物品供给中,情形要比理论分析复杂得多。
就目前的实践来看,公益物品理论是政府干预的最充分的理由。
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政府垄断经营公益物品的方式,尤其是在公共安全服务上,这导致了公共安全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和供给上的低效率。
这说明,政府并不需要垄断公益物品,政府放弃垄断经营,利用更多的市场化的方法,通过地方分权和社区参与,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可以实现公益物品的更优化的供给。
这同时也说明,福利经济学有关在公益物品场合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逻辑是正确的。
但是,并不能因此推导出政府必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
理论分析并不能简单地代替政策抉择。
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无论是在警察服务的理论方面,还是在中国警察服务的实证方面,都是如此。
在实践中,公共服务问题是一种远比理论复杂得多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在将来也不会有,所以本文也不敢奢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安全服务这种更特殊、更复杂的问题,本文只是想利用一种制度分析的方法,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对目前的公共安全服务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与探讨,把事实看清楚,笔者相信弄清楚事实“本来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因为笔者相信,“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在哪里,要走向哪里,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判断要做什么,如何做。
”
二、分析的起点:
制度理论
由于本文的中心在于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公共服务进行分析,笔者深信,“一项较为理想的制度安排里,激励会促使其个人为所有的人获取净收益而非净消耗。
”[2]一项制度的好坏与相关的个人或组织所能获得的收益大小直接相关。
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集中分析一下制度理论,揭示出关于制度的一般见解,以利于以后的分析。
(一)制度的内涵: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无数的制度,制度影响到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
正是由于制度与人的行为的密切相关性,吸引了无数政治、经济、社会学家对制度进行研究的浓厚兴趣,这也使制度理论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美国制度学派先驱之一凡勃仑首先将制度问题纳入科学研究,开创了对制度进行系统的逻辑实证研究之先河。
凡勃仑认为,制度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权力与财富原则”。
“制度必须随着环境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就其性质而言,它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习惯方式,而这些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
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人们是生活在制度——也就是说思想习惯——指导下的,而这些制度是早期遗留下来的。
……今天的制度,也就是当前公认的生活方式。
”而所谓经济制度,则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接触到它所处的物质环境时继续前进的习惯方式,凡勃仑的这个定义指出了制度是对社会环境变动的一种应变方式,它通过沉淀于人类理性之中而成为一种习惯方式。
[3]制度学派的另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康芒斯认为,“制度”一词的定义并不十分确定,但是他还是从制度内的人类行为入手找到了适用于一切属于制度范畴的一种普遍的原则,即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而集体行动与所谓的制度密切相关,后者告诉个人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或者是相反。
[4]按照他的观点,传统经济研究由于受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束缚,没有研究支配经济体系结构的各种规则和体制,作为经济体系发展和运转的关键机制,政府是采取集体行动和进行变革的首要工具。
个人的偏好严重地受到其他人或他自己所属的集体或组织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与此有关的制度的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今许多经济学流派或理论的一种综合。
将制度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制度经济,吸收和借鉴了制度学派的有益成果,在有关制度内涵的定义方面,提出了与以往其他制度学派相类似的见解。
安德鲁·•斯考特给出了制度的明确界定。
他指出:
“社会制度,指的是社会全体成员都赞成的社会行为中带有规律性东西,这种规律性体现在各种特定的往复的情境之中,并且能够自行实行或由某种外在权威施行之。
”[5]这个定义指出了制度在执行方式上的性质差异,一种是自觉施行的制度,另一种是需要强制实施的制度。
W·•艾尔斯纳认为,制度是一种决策或行为的规则,后者在此控制着“往复多人情境中的个人”。
特定的规则通常在特定的社区内得到普遍承认,因为它们为与决策有关的预期提供了基础。
[6]保罗·•布什认为,某种制度,则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由社会限定的相关行为类型。
在阐述制度概念时布什强调其“社会限定”性,指出,制度主义者不可否认人类行为的随机性质,但坚持认为处于某一社会内的所有行为最终均要受制于社会限定或制约。
[7]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8]
上述各种议论可以说是关于制度范畴的归纳性描述,前述各种定义都离不开规则这个核心概念,所以说制度的核心在于它是用以限定人类行为的规则,是约束行为主体利益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就是人及其规律性和重复性的互动模式,它使投入转化为产出。
制度包括这样一类事物,如家庭、私人公司、政府部门、地方社团、教会和园艺俱乐部等。
”[9]本文所提的制度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二)制度均衡
在经济学中,均衡状态是个衡量标准,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现实世界。
人们已经发现它有助于辨认那些不能使均衡状态实现的原因,正如辨认一种具体状况究竟离均衡状态多远,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采取哪些步骤。
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入手涉及利益均衡的问题。
制度均衡表明制度状态的概念,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制度,制度自身的特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有效地发挥起有利于发展与稳定的功能。
所谓制度均衡,就是行为主体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
在这种制度状态下,行为主体自愿接受这种规则,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就某一项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而言,在任何条件下,行为主体对制度本身持满足状态,任何单个行为主体(个人或组织)所实际追求的目标,皆是自身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
个体是为促进其利益和促成想要得到的结果而创造了制度。
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诺斯指出,制度是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体精心创造的,但制度一旦存在便为进一步的行动确定了参数。
[10]根据制度的一般内涵,它是一系列支配特定的活动方式和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也可以具体理解为是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由于社会是由多个行为主体组成的,所以某一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目标最初可能会与另一行为主体相冲突。
但以损害其他行为主体利益为结果的利益最大化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因为被损害者总是会报复或采取其他对策,从而导致损害者的利益损失。
所以在社会中,单个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是以不损害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为条件的。
制度是在解决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冲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们总是会造成别人的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而反对和抵抗别人的不利于自己的行动,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要多次重复的博弈之后,就会形成对大家都有利,或至少不损害任何人的制度安排。
”[11]一项制度要使行为主体满意,即处于制度均衡状态,必须实现利益均衡。
这就要求制度必须满足两项条件:
(1)能够保证个体的合理的利益地位,否则,难以保持个体对制度的满意状态;
(2)能够约束个体效用最大化行为,使个体利益行为与公共利益不相违背。
因为“要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个体寻求在任何与所有的边际上实现最大化”。
“若没有约束,我们将存在霍布斯主义的丛林中,也就不可能有文明存在。
”[12]布坎南认为:
“制度研究的全部意义都城在于确保各种约束,制度和机构降低自私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性。
”[13]这两项条件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
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失,为可能形成均衡的制度状态,也不可能实现利益均衡。
因此,制度均衡意味着能够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统一的制度状态。
如果某项制度过分强调公共利益而抑制个体利益或过分突出个体利益而侵害公共利益,都不可能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都将是不均衡的。
(三)制度变迁
正如诺斯所言,制度变迁就是“制度创立、变更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14]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表现为制度由非均衡到新的均衡的变化。
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
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因之一来自于某种利益的需要,制度变迁活动也是如此。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行为主体需要在一定的制度下获得某种利益和好处,同时,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运行和维护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费用。
因此任何一项制度的变迁都不是任意发生的,需要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权衡。
当制度处于均衡状态时,该项制度的净收益将大于零,而且在可供选择的制度中净收益最大。
在制度处于均衡状态时,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
但是,制度均衡不是一种常态,而制度非均衡才是一种常态,因为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增长的,人们对于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也是无限度的。
一旦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时,行为主体对制度的不满足势必加大该项制度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制度的净收益也相应地减少,行为主体就会把不同制度的净收益进行比较,最后就会选择一项净收益较大的制度。
三、分析框架
现在许多制度分析都依赖于简单的分类,把制度安排要么归入公共,要么归入私人,即要么作为国家的一部分,要么作为市场的一部分。
这种分类导致了对市场失败或国家失败的简单诊断:
要么需要政论的干预,要么需要搞私有化。
实际上,社会事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分为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
所以说,以前虽然有许多的制度失败,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市场或国家失败的结果。
笔者在本文中采用公共政策与制度分析(IAPP:
InstitutionalAnalysisandPublicPolicy)的研究框架,对公共服务进行制度分析和研究。
现在我对IAPP这一分析框架进行简单的介绍:
首先,探索有关物品和服务的性质,在这一框架中,把任何物品或者服务都看作是复杂的,并且可以进行细分,而不是笼统地分为私益物品或公益物品。
比如,气象服务具有公益物品和私益物品服务双重性,基础设施服务具有私益物品、公益物品、集体物品三重性质,公共安全服务具有不同层次的公益物品、私益物品和集体物品的性质,自然垄断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性等。
其次,认为不同的物品或服务的不同的融资、生产、供给、提供、消费政策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问题。
比如公共住房供给政策导致住房供给紧张,并导致各方面的负激励,不能实现安居;基础设施公共供给,往往导致缺乏维护的问题;安全服务集权化安排反而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服务;自然垄断行业国有化无效,过分管制导致无效,管制改革要适当等。
第三是,这一分析框架着眼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次上分析各方面的政策选择:
(1)操作层次:
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单位、各级政府、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导致不同的结果。
(2)集体选择层次:
为了使有关方面采取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政策选择,制定特定的集体选择的规则,在特定的基础上,有关方面才有积极性采取适当的政策。
(3)立宪层次:
正如个体的理性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一样,我们认为聪明的人未必就能选择适当的制度,这时选择制度的立宪规则就非常重要。
最后,具体来说,在IAPP的分析框架里,主要有以下理论要件组成:
(1)人的理论:
我们认为任何政策选择以及这种政策能产生何种激励效果等都与人有关,确切是说都与人当时所处的决策环境及人性的冲动有关。
所以在IAPP分析框架里,很关注人的理论,对人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维度。
(2)物品的理论: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属性直接关系到现实中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
实际上,现实中的任何政策或制度安排中都隐含有对物品属性的前提假设或判断。
所以说公益物品理论、私益物品理论等有关物品的理论是IAPP分析框架的重要理论组成要件,在本文中也将花相当的笔墨来对物品的属性进行探讨。
(3)制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
运用制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对现实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公益物品或服务的生产或供给提供一种有效的替代选择。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公共政策是开放性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政策,这是IAPP对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贡献。
所以说,在以后的章节中,笔者将从人和物的属性探讨开始,分析人性的冲动和物品的属性与相关的政策选择的关系,接着将分析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安全服务的物品特性及由此而产生的供给特性,并归纳总结公共安全服务的理论变迁。
此后,文章将从理论走向现实,从抽象走向具体,用上述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公共安全服务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最后落脚到较为具体的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制度上。
全文没有将目标定在得出一种具体的结论上来,只是想通过运用IAPP分析框架对公共服务进行制度上的分析,分析各种制度安排的优与劣,探讨现实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改进与完善。
本文坚信,现实中不存在一种唯一的、最优的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制度安排,各种制度安排都有其有效限度和空间,通过合理综合运用各种制度安排,可以改进公共安全服务的有效供给。
第二节 公与私的深度思考
一、公与私的性质与界限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现实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公私之分,不可否认这一分类方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理论上这一简单的划分有利于进行理论分析,减轻了理论分析的难度;现实中,公与私的划分关系到物品的供给制度安排,如私益物品的供给用市场制度安排,公益物品的供给用政府制度安排。
但是,现实远非理论上的划分这么简单,要比理论上的划分复杂的多,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对物品的属性进行更深度的思考。
(一)私益物品
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单个的经济人对自利的追求。
这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以有限的支出来获得最大的效用,对生产者来说就是以有限的投入来获得最大利润,各方面努力的结果就是各个消费者剩余和各个生产者利润的充分实现。
这是经济生活中的私。
私是市场机制的动力,但并不是市场机制的唯一结果,市场机制的另一个结果是公,即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私到公的转换并不是无条件的,它的条件是所涉及到的物品和服务必须是私益物品(privategoods)。
一般认为私益物品具有如下特征:
(1)它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excludability)。
也就是说物品和服务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物品和服务量的总和,这意味着私益物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的。
私益物品的排他性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我买的个人电脑别人未经我的允许,他人也就无权享用,这时我就对我买的电脑拥有了排他性消费权。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电脑的消费总量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所享用的电脑的总和。
(2)私益物品的消费具有竞争性,也就是说私益物品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不为零。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私益物品的供给,就需要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私益物品所需要的成本。
私益物品的这两个特征,使得私益物品的消费和生产是可分的,也就是说它有可能界定私益物品的产权,从而为市场竞争提供财产权的条件。
这时,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不存在任何垄断,包括政府的垄断和黑社会的垄断,这时市场经济就能够充分地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促使人们节约使用有限的资源,并促使人们支开发新的资源。
(二)公益物品
并不是所有的物品都是私益物品,因为有些产品并不具备上述三项特点,这些产品经济学上把它们划分为公益物品(publicgoods)。
公益物品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或者说是不可分的。
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可支配的公益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益物品的总量。
反过来,公益物品的总量就是任何一个消费者所消费的量。
公益物品的非排他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公共安全服务中的国防,国防不由私人企业提供,因为原因之一就是不付钱的公民也能够享受其收益。
进而言之,如果公民假定其他人会付费,从而低估了其对国防的偏好,没有建设防空洞,结果就是国防得不到适当的供给。
同时每一个人的消费量实际上也就是该国家所有人的消费量,因此国防在消费者中间也是不可分的。
多数公益物品,如公共治安、消防或消除空气污染,也是不可分的;它们也不可能只向愿意付费的个人出售。
公益物品的这种不可排他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实中公益物品供给方面的制度安排。
第二、公益物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即公益物品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零。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公益物品的供给,不需要增加生产一个单位公益物品所需要的成本。
比如就国防来说,增加一个人并不要求增加国防供给量的成本,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量其边际成本为零;反过来,减少一个人的消费量,也并不导致边际成本的减少。
公益物品的这两个特性,使得公益物品的消费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界定产权,从而也就不可能为市场竞争提供产权的条件。
这时,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不存在任何垄断,包括政府和黑社会的垄断,市场经济就不能充分地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也就不能促使人们节约使用有限的资源,更不能促使人们去开发新的资源。
公益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表明,要确定公益物品的产权具有很高的甚至难以计算的私人交易成本。
比如在治安方面,一个政府花费了大笔预算,创造了良好的治安条件,这时要把良好的治安局限在部分人里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设置关卡,不让他人进入本地区。
这实际上代价很大,并且也不值得。
国家一旦有了良好的治安,增加一个人的消费量,其边际成本为零,而要实现排除一个人的消费,则要花费无数的警力,显然很不值得。
(三)公与私的深度思考
依上述理论,判断一项物品或服务的属性应当并不难,只要看它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就可以了。
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则该物品为私益物品;若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该物品为公益物品。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生活中,物品的属性是公益物品还是私益物品的性质和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理论上,人们可以较容易地给出公益物品与私益物品的定义,但现实中,二者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边界。
换句话说,“纯公益物品”只是少数,在“纯公益物品”与“纯私益物品”之间还存在大量“准公益物品”。
例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部分教育产品、部分卫生产品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事实上,所有公益物品的“公益性程度”都是相对可变的,即使通常被认为具有纯公益性的物品和服务也是如此。
从时间上看,公益物品的公益性程度具有历史阶段性,例如,广播电视产品曾被认为是公益性程度很高的物品,但随着技术进步,广播电视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个性化,其公益性程度就会不断降低。
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在一定条件下,私益物品也具有公益性,例如在战争期间,许多私益物品都会变成公益物品。
从空间上看,公益物品的效用范围是相对有限的,例如,一个城市的“治安”实际上只是该市人民可以共享的公益物品,却不是其他城市人民可以享有的;公路是行人车辆可以共享的准公益物品,但车辆行人拥挤时就会发生竞争;阳光、空气曾被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公共资源,无须竞争,但在特定条件下其公共性程度也会降低。
因此,对于公益物品与私益物品性质和边界的认识,不能只满足于理论上的定义,而必须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国情环境中去把握。
我国有自己特有的国情,我国经济处于与他国经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公益物品与私益物品的性质和边界以及公益物品的品种、结构、各种公益物品的公益性程度,也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只有在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界定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功能和边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保证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二、人性、财产权利制度与公益物品的有效供给
(一) 人的属性:
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
公益物品的生产和供给活动是有利于全社会的最大的公益行为,发展公共经济可以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但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并非每个个人都有积极性去做,这是人类行为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这与人的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社会科学中,分析的维度往往与人性深处的冲动有关。
[15]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冲动之中,不同的冲动的互动就构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人性的冲动决定了人们行为选择方式。
人性的冲动是各种各样的,并不单单只有利他之心,也并非只有损人之心,人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又是非理性的。
人有损人的冲动或者权力的冲动,有无私利他的冲动,自然也有互助利他的冲动。
这些冲动都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式。
当损人冲动居上风时,人们就造就了政治人;当利他冲动占上风时,人们就造就了道德人,而当互助冲动占上风时,人们就成了典型的经济人。
政治人的特点是一心一意为自己谋利益,并且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也就是我国古代韩非子所主张的人性本恶。
像我们常听说的“只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都是寻政治人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论著里,对政治人所组成的社会,即政治社会进行了经典的描述。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同时人人也被他人所侵害,所以说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安全可言的,这样的社会是可怕的。
但是,好在现实并非如此,人也有向善的一面。
道德人的特点是一心一意为他人谋福利,并且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即人性本善。
“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大公无私”都是首先人的人生格言。
首先人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他人的利益,在存在集体的社会里,只有集体的利益,没有个人的利益。
乌托邦和道德至善主义都是道德人世界的典型。
道德人的世界对于长期以来不得不生活于政治世界中的人来说是十分渴望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他人着想,不会发生利益侵害,在这样的社会里也是没必要谈论安全问题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侵害问题。
但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乌托邦,在现实中是难求的。
经济人的特点是追求互利,其格言是“不可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拔天下一行利已也不为”。
经济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
”[16]由经济人组成的社会,其资源配置是按照互惠互利的方式配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服务 制度 分析 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