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docx
- 文档编号:5175540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80KB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docx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
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1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纬度高、跨度大。
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
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无霜期180天~80天。
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
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
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
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
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
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
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
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
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
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
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
这里有中国的平原、的天然林区和的草原。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2
1、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为什么:
世界各民族间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文化是世界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文化是民族的。
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途径:
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作用和特点——能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的角度: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
②从“引进来”的角度:
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游戏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7、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
(1)继承性
(2)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8、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9、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0、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重要影响。
11、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基本途径二):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⑤文化创新要依靠人民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
1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汉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
⑴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⑵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⑶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3
1、地理信息技术:
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
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
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
传感器
原理:
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
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组成部分:
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
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
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
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
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4
(一)自然灾害的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
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
(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急
1.概念:
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
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围:
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
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
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
1.灾后恢复的目的:
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2.救济灾民的形式:
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5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
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02的含量,影响气候。
如工业生产导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会考 知识点 总结 归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