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rwvt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docx
- 文档编号:5172529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3.77KB
Mvrwvt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docx
《Mvrwvt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vrwvt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vrwvt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成果1: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申请日期:
2010年4月26日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遗传育种研究
证书编号
奖励类别
品种审定
奖励时间
1983-2009
授奖部门
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
奖励等级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自从1982年建立以来,在我校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开拓者范濂教授的带领下,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研究专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48”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研究课题50多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和SC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12部,育成豫麦1号、3号、9号、14号、36号、39号、45号、52号、53号、68号、豫农9901、豫农9676、豫农949、豫农201、豫农202、豫农035和豫农982等17个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其中,豫麦1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4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小麦新品种,豫农201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新选育出的豫农202和豫农949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周边省份的主要推广品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些年,在小麦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基因挖掘、小麦品种分子设计育种、小麦抗盐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已成为进一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的重要技术支撑。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范濂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崔党群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3
詹克慧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4
张清海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5
李兰真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6
程西永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7
董中东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成果2: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申请日期:
2010年4月26日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及良种选育
证书编号
91-10-076
奖励类别
科技发明奖
奖励时间
1991
授奖部门
国务院
奖励等级
三等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泡桐是我国重要速生用材树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省组织了50多个单位,对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泡桐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重点收集了以白花泡桐和毛泡桐为主的不同地理种源152个,3166个单株,15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类型112株,选择收集了无病优树128株,在我省禹县、扶沟、唐河等地建立了大规模的泡桐基因库和试验林,为进行泡桐遗传改良、良种选育和应用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针对我省区域及农作物生长特点,最早提出农桐间作生产模式,总结出黄淮海平原地区壮苗培育技术规程、泡桐丰产六项技术措施、河南省速生丰产综合技术规程,最大限度发挥泡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选育出豫杂1号、豫选1号、毛白33、9501等泡桐新品种。
1982年,豫杂1号、豫选2号泡桐新品种选育,获中央林业部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0年,泡桐属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泡桐新品种豫杂1号的选育,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5年,泡桐良种C020、C125和毛白33号选育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林业科学事业,尤其是泡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蒋建平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2
李荣幸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3
程绍荣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4
刘廷志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5
茹广欣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6
杨修*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3: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农学院申请日期:
2010.4.20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玉米杂交种豫玉22号的选育与不育化制种技术应用及其产业化
证书编号
2004-J-201-2-13
奖励类别
国家科技进步奖
奖励时间
2004
授奖部门
科技部
奖励等级
2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通过玉米自交系基础材料和育种方法的创新,选育出含热带种质的“三高”自交系87-1,丰富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类群;育成高产、优质、抗旱、大穗型优良玉米杂交种豫玉22号,在我国我国22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曾是中国第二大、黄淮海第一大面积推广杂交种,迄今仍是山西和陕西省的主栽品种。
在国内外首次界定了小斑病“C小种”的侵染范围,筛选出抗病、不育性稳定的ES不育胞质源;挖掘出强恢复源A619;阐明了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机理,并首次对恢复基因Rf5进行了定位,成功攻克玉米雄性不育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选育我国自雄性不育研究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化杂交种豫玉22,有力地促进了不育化制种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应用。
通过产业化操作,实现了豫玉22号的快速推广,促进了授权企业快速发展,加快了种子企业的改革进程,增强了我国种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陈伟程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刘宗华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3
陈绍江*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4
汤继华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5
胡彦民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6
黄西林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4: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国资处申请日期:
2010年04月20日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便携式土壤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研制与开发
证书编号
20020246
奖励类别
科学技术进步奖
奖励时间
2005.12.19
授奖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
奖励等级
二等奖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本成果是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成果,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开发有从采样到施肥推荐系列化速测专用仪器设备8种,系列化速测技术10项,自主产权药剂配方50多种,填补了碱解氮、有机质、中微量元素的速测方法空白。
,使各类土壤养分都有了速测方法,使测试速度提高2~20倍,测土周期从5天以上缩短到当天。
测土成本降低10-15倍,精度指标达到常规分析标准。
突破了速测必须以牺牲精度为代价的历史局限。
2004年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
本技术已有三项(联合浸提方法、速测分析方法和测速仪通用技术条件)制成农业部行业标准并获专家审议通过。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三次发文推广本测速技术与仪器,并曾在我校举办速测技术培训班。
2004年农业部种植业司发展计划司代表杜青林部长给我校5位教授复函表示“推动速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也将纳入速测技术的推广。
(徐光春对该建议批示“此建议可行”)本成果始终贯彻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治学精神,追求创新性、实用性、社会公益性的统一,2006年评为全国农业院校校办企业先进集体。
本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农业部的测土施肥方针:
“建立测土施肥长效机制,满足农民个性化测土需求”的落实提供了全套技术与装备,开拓了该方针的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
从而为发掘个性化测土的巨大增产潜力提供了可能。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段铁成
离退休处
2
胡建东
机电学院
3
肖建军
机电学院
4
谭金芳
资环学院
5
马新民
信息管理学院
6
朱秀红
园艺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5: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申请日期:
2010年4月20日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
证书编号
国烟科(2004)778号-1
奖励类别
科技进步奖
奖励时间
2004年
授奖部门
国家烟草专卖局
奖励等级
一等奖
获奖单位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青州烟草研究所*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项目针对我国烟叶香气质量与进口烟叶存在的差距和烟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烟叶香气质量为主攻方向,以烤烟营养平衡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高香气优质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对现有各项成熟的技术措施进行集成配套,以科技示范园区——“千亩村”的形式进行了综合技术开发。
项目提出了以施用饼肥、绿肥、草碳和腐殖酸为主要措施的烟田土壤改良技术,阐明了饼肥对土壤C、N变化的作用机理;以烤烟营养平衡为核心的烟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揭示了烤烟生产关键技术与烟叶香气质量的关系;高香气优质烟叶开发与技术研究相结合,提出了高香气优质烟叶开发的技术规范;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政府、卷烟企业、烟草公司共同投入的方法,以建立科技示范园区的形式进行高香气优质烟开发,以千亩示范方的规模组织实施,做到物资、技术、人员、服务四个到位,创造了“三位一体”的浏阳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了烟叶香气物质含量与评吸质量的关系,实现了烟叶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高香气优质烟开发显著提高了烟叶质量,部分烟叶已接近国际高价位烟叶质量水平;高香气优质烟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王树声*
青州烟草研究所
2
刘国顺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3
徐宜民*
青州烟草研究所
4
刘建福*
长沙卷烟厂
5
李雪震*
青州烟草研究所
6
汪耀富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7
张忠锋*
青州烟草研究所
8
郭汉华*
长沙市烟草公司浏阳市分公司
9
孙福山*
青州烟草研究所
10
于建军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6: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证书编号
2009-J-251-2-02
奖励类别
技术开发
奖励时间
2009.12.23
授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奖励等级
二等奖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该成果针对河南和黄淮冬麦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以实现冬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为目标,以协调高产冬小麦"根-土-苗(株)"、"穗-粒-重"关系为主线,以构建健壮根群,实现壮根促壮苗;以创建高质量群体,促小穗小花平衡发育和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系统研究冬小麦根穗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机理及栽培调控效应基础上,首次确立了河南“三大”土区根系构型特征和健壮根群形态生理指标,澄清了干旱、后期高温等逆境胁迫对根系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范围指标;明确了穗器官发育的温光指标及其与粒重形成的关系,首次提出雌蕊柱头羽毛伸长期为小花退化高峰期,揭示了籽粒灌浆后期"灌浆小高峰"现象;首次以加工品质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河南小麦品质进行了生态区划;研制出冬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高的"窄行匀播、春管后移"关键栽培技术,在豫、苏、皖、鄂、冀等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该项研究成果从技术上支撑全省粮食总产连续4年超千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稳居全国首位,并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在我国生态、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相近麦区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郭天财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朱云集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王晨阳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周继泽*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5
贺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处
6
王永华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申请单位: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日期:
2010年4月15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7: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河南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
生产技术规程
证书编号
奖励类别
国家科技进步奖
奖励时间
1984?
?
授奖部门
国务院
奖励等级
二等奖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在研究取得“三大规律”和五项栽培指标,总结出“实现小麦高稳低的生产模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河南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土壤、耕作因子和生发规律,明确提出我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变,总产不稳、单产极不平衡,单一“生产模式”难于适应全省小麦生产的需要。
通过全省协助攻关研究,澄清了我省小麦生育具有“二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灌浆期短;依据各地生态条件、土壤类型和小麦发育特点,将河南省划分为十大生态类型麦区和十五个亚类,进一步确立了各生态类型区关键栽培技术,确保了我省小麦生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技术上的一刀切,为全省小麦上新台阶、实现持续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胡廷积
国麦中心
2
马元喜
农学院
3
崔金梅
农学院
4
吴建国
农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8: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林学院申请日期:
2010.4.20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
证书编号
2009-J-003-R01/15
奖励类别
科学技术进步奖
奖励时间
2009.12
授奖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
奖励等级
一等奖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泡桐分布于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给农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本课题组连续15年集中开展了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
1.揭示了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分子机理
(1)阐明了泡桐丛枝病发生与DNA甲基化变化的密切关系;
(2)发现了丛枝病植原体引起泡桐细胞DNA甲基剂类物质含量减少是丛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3)发现了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其功能与叶绿体合成密切相关;(4)适量外源DNA甲基剂可提高患病泡桐DNA甲基化水平,使其恢复健康状态;DNA去甲基剂可降低健康泡桐DNA甲基化水平,使其呈现丛枝症状。
2.首次系统建立了不同种泡桐病、健株体外植株再生体系,解决了过去研究材料受季节性限制的难题。
3.首次将表观遗传学理论引入到泡桐丛枝病研究中,并将寄主作为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开创了泡桐丛枝病研究工作的新思路。
4.创建了一套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了丛枝病植原体在泡桐树体内周年变化规律,发明了丛枝病防治药物,找到了防治最佳时期,优化了用药浓度和次数,应用效果显著。
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尹伟伦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唐守正院士等评价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范国强
河南农业大学
2
翟晓巧*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
孙中党*
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4
王安亭*
许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5
邢铁牛*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9: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牧医工程学院申请日期:
2010.04.15
基
本
信
息
成果名称
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
证书编号
2008-F-203-2-01-R01
奖励类别
国家技术发明奖
奖励时间
2008.12.03
授奖部门
国务院
奖励等级
二等奖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畜禽生产的关键是品种,长期以来,我国集约化养鸡业主要依赖引进国外品种,年种禽引种花费超亿元。
然而,世界一流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是买不到的,“拿来主义”只能导致我们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被动局面。
同时,引种带来的新疫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发展世界一流现代家禽业,品种自主创新是的唯一出路。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解决我国地方鸡种表观性状杂乱、生产性能低、制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项目以地方鸡的15个主要外观标识作为优异性状的发掘创新点和保护利用点,培育了8个遗传结构稳定、外观性状突出、生产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新品系,并创建了12套与之相配套的制种与生产模式,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8项,公开4项,占国内本领域专利授权总数的67%,涵盖了我国优质鸡生产四大领域中的青胫黄麻鸡、丝毛乌骨鸡及土种蛋鸡等三大领域。
三年来,共推广鸡苗1.08亿只,带动7927家养殖户获利5.5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本项目成果有效保护了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防止其流失或退化,实现了优质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新品系培育与制种模式,能广泛应用于优质鸡领域的配套生产,提升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鸡种入侵;创建的资源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利用保护三位一体机制对我国其他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获奖人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康相涛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2
王彦彬
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3
田亚东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4
李明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5
孙桂荣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6
黄艳群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0: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农学院申请日期:
2010.4.20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爆裂玉米种质研创及豫爆2号杂交种选育和产业化应用
证书编号
2009-J-004-R01/15
奖励类别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奖励时间
2009.12.02
授奖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
奖励等级
壹等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研食品合作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植物科学系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本项目从1993-2008年历经连续16年完成。
先后得到省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1)育成填补国内空白、具有突破性的优良爆裂玉米新品种豫爆2号。
豫爆2号是河南省唯一参加并通过全国首轮爆裂玉米区试、首批通过国家审定、首例通过河南省审定的专用型爆裂玉米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早熟于一体,具有籽粒产量高和膨爆特性优良的“双高”突出优势,是适宜爆裂玉米产业化开发的理想品种。
(2)阐明了爆裂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
连续12年从经典数量遗传、分子遗传和基因表达3个层面上深入系统地开展基础研究,在杂种优势模式构建、种质关系、重要性状分子遗传关系和基因克隆4个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性。
发表研究论文52篇,其中SCI收录9篇,第一完成人应邀审阅6种国际学术期刊相关研究论文。
(3)创制出具有丰富遗传基础的特异爆裂玉米新种质。
提出并实施切合实际的综合育种技术,创制出特异新种质360份。
(4)构建了专用型玉米产业化开发应用新模式,社会经济效益突出。
形成并成功应用一体化的长效市场开发机制和产业化开发应用模式,豫爆2号微波专用型产品销售市场覆盖全国30个省(市)和美国等国外市场,同时也成为学校的名牌产品,受到省委、省政府、科技厅、农业厅、学校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依托产业化体系生产微波专用型产品6.6亿包,销售未膨化产品创直接经济效益13.2亿元,膨化后销售创利润110亿元,散装商品利润增加10~20倍,节约外汇791.2万元。
获奖人员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1
李玉玲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许科红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
3
刘国彦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4
魏蒙关*
河南省农业厅*
5
温春东*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6
李俊周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年月日
注: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1: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申请日期:
2010年4月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vrwvt 河南 农业大学 改革开放 以来 科技成果 评选 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