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5171168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4KB
《第1课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
《《第1课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⑵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⑶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⑷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课前热身:
、对话1:
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
2、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
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
二、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基调(重点指导上阕朗读)
1、师:
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词两遍,看谁读得最气度非凡!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2、师: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一生读,老师评价)(又一生读,老师评价、激励)
3、师:
“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老师读,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师示读,还用两种语气)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气势)
6、学生齐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7、师:
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
老师在几年前读这首诗,是这样读(师慷慨激昂地读),可是我今天想闭起我的小眼睛,这样读(师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来源:
学§科§网Z§X§X§K]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语气与感情)
8、学生齐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三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或学生范读,要求:
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并思考:
你能找出概括上下阕内容、堪称全词骨架的句子吗?
对话:
听老师把这首词朗诵一遍,请大家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①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④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
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
前半句是总结上阕,后半句是引起下阕。
明确:
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
纵论历代英雄,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品读,领略意境。
(重点学习上阕)
1、师:
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屏幕出示:
赏析一词:
我认为“”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
学生自学,讨论
学情预测:
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
“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
“红、银”“舞、驰”等词。
老师指导,学生品味、朗读。
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
明确:
①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北国”即祖国北方,当时作者在陕北写的这首词。
“千里冰封”写辽阔大地被坚冰封冻,这是静景;“万里雪飘”写万里长空雪花飞舞,这是动景。
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
这里“千里”“万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即“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雪飘’”。
②作者以“望”统领下面七句,都望到了什么?
静景: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力的结晶,是用于抵御侵略的军事设施,它是伟大祖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
“惟余”:
只剩下。
“莽莽”:
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万里雪飘”
大河──专指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顿失”:
顿时失去;“滔滔”:
指波涛滚滚的气势。
“顿失滔滔”:
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照应“千里冰封”。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而东,广袤千万里,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当时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抗日战争即动景:
群山、高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诗人眼里展开一幅奇伟的画面:
盖着雪的山蜿蜒起伏,像银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丘陵连绵不断,像一只只白色的象在奔驰。
这让我们想起上学期《社戏》“漆黑的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化静为动,是静物动态的写法。
这里山和高原都是静止的,怎么会产生“舞”和“驰”的感觉呢?
明确修辞?
比喻、对偶、拟人。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③加上一轮红日,“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有没有到晴天呢,可见是作者想象的虚景,由实到虚,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红装素裹:
阳光和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
分外妖娆:
更加娇艳动人。
即:
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看”与“望”照应,用字富于变化。
由此可见,上阕由实到虚地描写了北国的壮丽雪景。
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2、师:
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学生齐读)
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
对话6:
第二层具体评论历史人物,找出与上阕“望”相对的一个动词“惜”。
这个字统领第二层。
意味非常丰富:
A、惜中含褒(陶渊明),以肯定历代英雄为前提:
秦始皇嬴政:
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刘彻:
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张骞)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
统一五代十四,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
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其孙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他们也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顺序可否颠倒?
不能(历史时间顺序)
B、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有哪些不足呢?
略输文采:
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稍逊风骚:
意近“略输文采”。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采。
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也稍微差一些。
天骄:
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欲抑先扬,再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
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而忽视文治。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评要严厉一些,说明作者批评成吉思汗与前四位的态度不同。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C、“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这后来者是谁呢?
齐读下阕第三层。
插入背景:
1935.10,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在毛主席率领下,准备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
本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
一次,他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俱往矣”有力地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论今:
风流人物:
只能是指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这一层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也是全词的主旨句。
对话:
古今英雄相比,哪个更胜一筹?
(风流人物)
讨论:
毛泽东曾说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对话: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下阕的表达方式?
议论、抒情。
⑶总结: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①写景、论论、抒情有机结合。
②语言形象、精警、优美。
动“封、飘、舞、驰”;形“莽莽、滔滔”;色“银、蜡、素、红”;“惜”有情味;副“惟、顿、略、稍”
③比喻、借代(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对偶(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拟人、互文。
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请学生对对联:
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哉!
下联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
沁园春·雪
景:
江山多娇(望)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
【教学反思】
一读诗文欣赏音韵美
朗读时,教师适时评点、指导,使学生在反复含英沮华中,把奇妙组合的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情感的音符,领略诗的音韵美。
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应重读“如此”`“无数”“竞”字,同时在“江山”、“引”、“英雄”后稍停顿,这样可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争先恐后。
“惜”字可轻读,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风流的惋惜之情。
“只识”要重读且停顿一下,感觉毛主席对成吉思汗的批评严厉些。
“俱往矣”读得要慢语调上扬,仿佛大手一挥,风烟俱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可用平调,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显示毛泽东那天之娇子的自信来。
二味诗情欣赏情感美。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陶冶,有了自我充实的喜悦,就一定有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有颗诗心,追求古往今来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所应具备的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如《沁园春雪》,通过对“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语句的理解,品味本诗的情感是:
表现诗人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人民群众,表达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
三探诗境欣赏意境美。
把握诗歌的内容,领略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方法是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感受,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如本诗中千里冰封的雪原、绵亘蜿蜒的长城、极目万里的黄河都具有雄伟壮阔的特征,而这样气势磅礴的意境与毛泽东的襟怀、抱负相一致,所以由这辽阔的意境想象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有气魄的、伟大的人。
由“欲与公试比高”想象到仿佛在莽莽的原野、滔滔的黄河、巍巍的高原上站着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毛泽东。
想象到他是一个胸怀大志、坚定自信、意气风发、气度不凡的人。
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大志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解放。
这就激起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就赏识诗歌的意境美。
四品诗语欣赏语言美
新课标第四学段要求:
“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诗歌的语言凝炼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蕴含的意蕴和情味。
如“山舞银蛇”中的“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
“红装素裹”的“素”字写出雪后大地的清爽美丽。
“顿失滔滔”的“顿”字用得传神,写出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望长城内外”的“望”字将长江黄河祖国江山尽收眼间,使人感受到诗人真像顶天立地的巨人。
这样品味诗歌的语言既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更能积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
“诗道贵在妙语”,诗歌学习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结合实践和体验,用诗人敏锐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当诗歌与学生的情感、人生接轨后,就能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让内部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课 沁园春 雪 第1课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