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雨的四季》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516996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49.52KB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雨的四季》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雨的四季》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雨的四季》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教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教学案新人教版
【导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环节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针对步骤二中的整体感知
标题的作用及含义
首先,看标题是否采用某种手法,如运用某种修辞、象征等;或分析标题中的某个用得好的字词。
其次,分析标题的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新颖巧妙、言简义丰、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起读者兴趣等。
再次,分析标题的作用
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③文章的引文线索;④点明文章主旨;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答题格式
采用手法/表达效果/标题作用+文章内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1.生难字词
(1)字音
花苞(bāo) 彩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绿茵茵(yīn)
静谧(mì)吝啬(lìnsè)高邈(miǎo)莅临(lì)
咄咄逼人(duō)
(2)词义
静谥:
安静。
高邈:
高而远。
莅临:
来到,来临。
造访:
拜访。
吝啬: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舍不得自己用。
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2.作者名片
刘湛秋(1935- ),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抒情与思考》《温暖的情思》《写在早春的信笺上》《生命的快乐》,翻译诗集《叶赛宁抒情诗选》,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征进行具体描绘,表现了春雨的美丽娇媚、夏雨的热烈粗犷、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抒发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
2.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并伴着它默读课文,酝酿一下情感。
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放音乐)
【交流点拨】《四季的雨》一文歌咏对象“雨”时,即描写“四季的雨”,但作者却不以“四季的雨”为题,这是因为“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显得呆板、生硬。
而“雨的四季”则充满灵动,赐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又叫美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本文,我想恐怕非美字不可。
读完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很喜欢雨的,他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通过四幅雨景图表现了自己对雨深深的喜爱。
在这四幅图画中我最喜欢第一幅——春雨图。
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欣赏它。
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春雨图”部分。
(配乐,小评,一语带过)
1.问: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
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交流点拨】是间接描写。
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
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2.问:
所以这一段最后作者说:
“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凭生活经验谈)
【交流点拨】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所以不仅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喜爱它、感谢它。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的雨”和“雨的春”。
3.问:
那么,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交流点拨】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4.问:
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也就是怎么写的)说出你的理由(好在哪里)。
(学生思考、发言)
①树: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为什么?
【交流点拨】“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
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较,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
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
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
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
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
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
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5.下面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再带我们走进作者营造的美妙意境,让我们共同沉浸其中吧(音乐起)
多美的文字啊!
透过这美的文字我们更感受到了雨的春季那美的意境。
【交流点拨】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
这种美源于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春季。
雨的春季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借春雨点染了整个春天,一支生花之笔借春天写活了万物。
美丽的春天被作者用美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通过分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领会了“春雨图”的语言美、意境美,下面请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夏雨图”。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简单点评:
热烈粗犷)
1.总结课文
作者抓住不同季节雨的特征,从形、声、色、味等角度,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从而抒发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2.拓展延伸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四季的雨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学生写,读3-5个,略评)
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基本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提升目标:
了解一词多义现象及常见的文言句式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一词多义现象及常见的文言句式变化。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自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
宁信度()遽契其舟()()
补充:
二、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1.对照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复述这两个故事?
设计目的:
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培养学生利用注释自学的习惯,完成基本目标1。
2.重点实词、虚词,句子翻译、句式变化交流。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要词句,完成基本目标2及提升目标。
预设:
通假字“坐”“反”;重要的实词:
履、度、操、遂、宁、涉、遽、契、是、惑
虚词:
而、之、其
一词多义:
其、之、度、遂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定语后置:
郑人有欲买履者楚人有涉江者
宾语前置: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省略句:
而置之其坐(省介词“于”)
已得履,乃曰(省主语“郑人”)
判断句:
是吾剑之所从坠。
(1)写出黑体字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宁信度,无自信也。
()
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涉江者()
求剑若此()()自舟中坠于水()()
(2)翻译下列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请写下来。
三、想一想
再读课文,思考:
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为什么都不能成功?
这两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计目的:
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的寓意,完成基本目标3。
预设:
问题一:
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分析后得出,郑人固执迂腐、不知变通,楚人不知变通、墨守成规。
问题二:
《郑人买履》:
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
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练一练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4分)
子()无敢食()我也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2.翻译(2分)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
现在常用来讽刺
的人。
(3分)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①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②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②病――劳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
悯揠然谓
予者以为徒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2徒无益,而又害之。
3.宋人为什么要拔苗?
其结果如何?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4.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雨的四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雨的四季教学案 新人教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四季 教学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