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教案6名师优秀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169787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59KB
最新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教案6名师优秀教案.docx
《最新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教案6名师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教案6名师优秀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教案6名师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教案6
思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
(1):
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
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
(2):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
古人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
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
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
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
指烟雾。
共色:
同样的颜色。
俱:
都。
许:
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
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
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
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
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
互相和鸣。
戾(lì)天:
到天上;戾,至。
息心: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
筹划、治理。
忘反:
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
好像,如同。
@交映:
互相掩映。
见:
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
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
山水总印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
异水:
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
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
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
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
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
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
江水清澈之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江流气势磅礴之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
视觉:
山峰、树木
?
听觉:
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拟人: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对偶: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
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
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
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
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
”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
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
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是谁在后世吟诵: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是谁在感叹: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隋书?
经籍志》四著录:
“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
《宋史?
艺文志》著录:
“《吴均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南朝)刘义庆
(3)若条件交代了某点是切点时,连结圆心和切点是最常用的辅助线.(切点圆心要相连)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
——(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
——(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焕
8、从作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不但书写工整,且准确率高。
对每天的作业老师要及时批改,并让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
——(元)郑元祜
(1)如圆中有弦的条件,常作弦心距,或过弦的一端作半径为辅助线.(圆心向弦作垂线)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明)李攀龙
4、《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梁书》本传说他:
“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
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
“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
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
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
“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
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
此乃“奇”山之隐喻。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
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七、学困生辅导和转化措施“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
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作者在此分两层写。
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
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
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
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
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
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
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
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
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
“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
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
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
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
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
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
画面转换,妙造自然。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
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
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
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
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②点在圆内<===>d 别具一格的构思。 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 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 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 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30o45o60o浑然一体的结构。 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①弦和直径: 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直径: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形声兼备。 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 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2)中心角、边心距: 中心角是正多边形相邻两对角线所夹的角,边心距是正多边形的边到圆心的距离.虚实相间。 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 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 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 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①互余关系sinA=cos(90°-A)、cosA=sin(90°-A)动静互见。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 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 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 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 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 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注: 本文编入《新课程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设计方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与朱元思书 最新 九年级 语文 人教版八 年级 朱元思书 教案 名师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