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16665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72KB
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A.B.
C.D..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斯普兰格
C.拉伊D.赞科夫
3.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是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布卢姆
C.凯洛夫D.赞科夫
4.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永恒性B.历史性
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
5.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B.少年宫
C.教育考试制度D.教材
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
A.桥梁作用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D.决定作用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知识B.理解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小组合作学习
C.个别教学D.现场教学
9.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1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A.共产主义接班人B.社会主义建设者
C.好公民D.好儿童
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法B.谈话法
C.问卷法D.实验法
12.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要求到选择活动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
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A.独立性B.灵活性
C.自愿性D.实践性
二、辨析题:
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
错。
因为该观点只强调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过
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错。
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
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
三、简答题:
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与教育。
它们各自的作用是: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教师教的标准:
①教学目的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结构合理。
④方法恰当。
⑤语言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教态从容自如。
]
学生学的标准:
①学生注意力集中。
②思维活跃。
③积极参与。
④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7.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新形式?
①通过社区进行德育。
②创办业余党校。
③通过网络进行德育。
④建立德育基地。
四、论述题:
18小题,15分。
18.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案: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
主。
②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
域: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
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
“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要体现国家对公
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
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还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
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A )
A.杜威
B.陶行知
C.布鲁纳
D.柏拉图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
A.
B.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B )
A.积极过程
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B )
A.明初
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是指(B )
A.知识
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
D.技能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C )
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
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是一种社会 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遗传_、___环境__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出发点 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____。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__教育____和___发展___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_共 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__个___性。
1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__布鲁纳 ____;“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___布卢姆___。
18.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
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
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
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4点:
(1)学制建立首先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出现技术和专业学校。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才出现了现代学校体系。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因此,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必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
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
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
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D )
A.杜威B.孔子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C )
A.心理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学
D.教育经济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D)
A.促进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考试 模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