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3.docx
- 文档编号:5164683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34KB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3.docx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3.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3)
适用学科
高中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岳麓版
课时时长(分钟)
60
知识点
工商食官;
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目标
这部分知识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历年高考的常考内容,出题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突破重点是材料的解读能力,因此,授课着重培养锻炼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教学难点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木兰辞》中的诗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请问:
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买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木兰能在短时间内把东西买齐,说明了什么?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
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
“城者,所以自守也。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
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以北宋为分水岭,北宋以前:
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北宋之后:
一是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二是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考点/易错点2:
市的变迁
(1)宋以前:
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2)宋:
特点:
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考点/易错点3:
古代大都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
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扬州、成都
特点:
商业中心
原因:
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易错点4: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
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清: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原因:
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
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又称洋禁。
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
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
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为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考点/易错点5:
政府对商业的政策
(1)朝贡贸易的特点:
①官府控制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
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司马迁《史记》载: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材料显示白圭的经商理念是()
A.利用市场混乱,投机经营B.假借政客威势,强买强卖
C.开辟销售门路,薄利多销D.掌握买卖时机,讲究策略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的“乐观时变”“趋时”“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可知白圭的经商理念是抓住经商机会,讲究策略,故选D项。
【例题2】
【题干】《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南宋时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占据北方,政权处于并立,故①不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传统经济政策,故③不正确。
故选B项。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唐中期以后,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竟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柜坊初起于长安,五代及宋时波及各地
B.柜坊是封建政府设置的金融交易场所
C.柜坊兼具银行、客舍、邸店等多种功能
D.柜坊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等信息判断,D项符合题意。
BC项不符合史实,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2、“(某朝代)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大抵午时开市,日入前市散)。
这种固定市场的设置,还限于三千户以上的州县治所。
”材料体现了当时()
A.政府重视城市建设与规划B.“市”是一级行政区域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受到限制D.“市”是城市活动的中心
【答案】C
【解析】从“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按时启闭”可知,当时市场交易受到严格的时间、空间的限制,ABD项明显与题意不符;C项正确。
【巩固】
1、“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种言论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B.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C.小农经济地位的动摇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工商业。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
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
这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影响日益重要。
故选D项。
2、唐文基在《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中指出,“我们以为,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这场商业革命的体现是,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张”。
这里“未完成的革命”的含义是指()
A.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B.未引发工业革命
C.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D.未形成国内外市场
【答案】B
【解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叶以后,故A项错误;从材料“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张”说明已经有国内外市场,故D项错误;结合西方商业革命的含义即推动工业革命的产生,可判断符合“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的是B项。
【拔高】
1、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之《邗沟覆船案》中有这样的情节,盱眙百姓吃不到平价官盐,庞四等就铤而走险,做了盐枭,贩卖私盐,并多次说到这份职业“非常危险”。
这是因为()
A.封建政府对煮盐等行业的垄断政策B.煮盐行业工艺难度很高容易中毒
C.放弃农业经营商业为政府所禁止D.盐枭本钱较小无法与大盐商竞争
【答案】A
【解析】封建政府对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实行官办,私人经营为违法行为,所以贩卖私盐在古代是严重的犯罪,故此说非常危险,故选A项。
2、苏轼诗云: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诗句体现了宋朝商业买卖兴盛、商品丰富的风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反映出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故选D项。
课程小结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2、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3、空前繁荣
4、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5、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第一 单元 农耕 时代 商业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