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会.docx
- 文档编号:5154879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8.87KB
低碳社会.docx
《低碳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社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碳社会
1.低碳社会概念
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就是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
“欲变其世,先变其身”。
每个地球居民都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者,有责任为碳排放行为买单。
要想在低碳经济国际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拥有话语权、掌握话语权,就必须早做准备。
建设低碳社会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
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
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社会发展趋势
构建“橄榄形”低碳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向“橄榄形”的公平社会过渡。
在一个生存方式两极化的社会里,是不利于解决属于共同性面对的问题,反而会激化“生存排放”与“奢侈排放”的矛盾。
像丹麦、瑞典等西方福利型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越公平,越容易造就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结构越合理,越能把低碳价值观深入推广下去。
如在[1]哥本哈根,政府大力修建自行车道,限制豪华型轿车的车道,这样的政策能执行下去,就是因为社会结构属于中等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
同样,在日本,电动车及小排量车越来越受欢迎,也是由庞大的中低阶层的力量所决定的。
低碳社会的人际性
低碳社会的人际性,决定了个人和组织在适应并推动低碳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基于个人的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是提高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基础,而各类社会组织则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验看,社区及NGO等社会组织,往往在推动低碳社会进程中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社区设置能源管理员,追踪和分析居民消费能效,并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大大提高了市民低碳消费意识。
这些能源管理员,均经过正规培训和严格考试,预计到2020年,日本将有数十万人从事这一职业。
2.低碳是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
进入上海世博园的人们会发现,电动汽车到处都是,一辆辆崭新的白底绿花纹新能源汽车,在园区交替穿行,当它停靠站时,乘客即使从“车屁股”旁边走过,也闻不到废气。
太阳能光伏发电,电网改造,节能低碳技术,在园区俯拾皆是,智能电网,储存电能,自动控制……
从中看出,低碳是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新导向,更是上海世博会耀眼的明珠。
上海世博会一开始就打出了低碳理念,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在上海世博会建设时说:
“历史上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转变。
这一届上海世博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展馆展示以及各种活动,推广低碳理念。
”
为了给上海世博会营造良好的低碳理念,上海推广了绿色出行,低碳成为群众性运动,并且上海世博绿色出行项目办公室发出呼吁:
建议市民多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优先考虑自行车或步行;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多考虑结伴同行或“拼车”。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内外世博参观者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占世博预计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而实行低碳行动后,有效推动个人自愿碳补偿机制,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可以实现碳补偿122.25吨,最多可以实现366.74万吨的碳补偿量。
如此“世博绿色出行”,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创下群众性低碳运动历史之最。
而就在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及各种建设里,节能建筑林立,低碳技术带来思维的盛宴,创新的盛宴,视觉的盛宴。
上海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在上海世博园示范运行,其中约3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动车,200辆为燃料电池车,在园区内服务,实现零碳排放;其余500辆车为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碳排放车,在世博园区周边服务。
各种场馆建设也引入了低碳技术,在西班牙馆,藤条材料既环保又传统;在世界气象馆,墙体外层如人的皮肤,防风、防雨、透气;在瑞士馆,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能发电,能天然降解;在丹麦馆,自行车是特有展品,还有一个将注入哥本哈根海港碧水的池塘,观众体验北欧“低碳生活”,大可以骑上自行车,或者脱掉鞋袜泡泡海水……
进入上海世博会,低碳给你的是清风扑面;漫步世博园,低碳带给人们的是未来场景,更是节能意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也带来了上海世博会的新理念,新气象,新发展,新视觉,新思维,低碳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更成为上海世博会耀眼的明珠。
3.上海世博会努力打造成一届低碳的世博会
国际在线消息: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帷幕已经拉开。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在“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这三大主题下,上海世博会第一次试图解答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困扰。
人们在惊叹于各展馆展示的科技、创意成果的同时,也正在关注“低碳世博”。
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世博呢?
正在为世博提供建筑服务的远大低碳建筑公司总经理傅立新阐述了他的理解。
傅立新说:
“我觉得低碳世博包括两方面:
第一,让全人类建立一种低碳意识;第二,利用(世博会)这样的平台把已经诞生的低碳产品和方法展示给所有人。
”
在此次上海世博会上,低碳理念成为许多参展方力图表现的主旋律。
世博园区及其周边所采用的新能源处处可见。
最常见的就是园区内的交通工具――五百多辆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
园区的建筑也都从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可回收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构筑和建设。
以“创新,点亮梦想”为主题的国家电网馆就处处蕴藏着“低碳世博”的理念。
工作人员小刘表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能量,同时减少能量的消耗,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小刘说:
“我们采用太阳能电池。
在底下的变电站采用地热能。
上面有风能。
馆里面所有的能量都通过智能的能量使用系统来调剂。
”
关于低碳,小刘认为,“智能电网”非常重要。
小刘说:
“中国智能电网的特色被称为“坚强智能电网”,它利用特高压输电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把电压提高到很高的一个伏特数,这样传输过程中损耗很低。
这样就可以把西部能源输送到东部来。
”
而谈到降温装置,世博园的所有空调都采用非电技术,做到真正的低碳减排。
所谓非电技术,就是采用了直接由热能来制冷的原理。
传统意义上的电空调要完成制冷效果,必须由热能到机械能,由机械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回到机械能,最后才能制冷。
然而,这五次能量转换过程都将排放出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
而非电空调则有效地减少了空调制冷过程中大约四倍的碳排放量。
远大低碳建筑公司总经理傅立新说:
“非电空调比常规电空调节能两倍。
它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常规空调的四分之一。
一棵成年树每年可吸收18.3 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按这个数量计算,整个世博园使用的非电空调而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在世博园种了四百万棵树。
”
远大在世博园区内共建设了22座能源中心,为200余个场馆提供空调服务。
据介绍,这种区域空调的服务模式已被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此次应用于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加速区域空调在全球的推广和应用。
4.迈向低碳社会的脚步
2月21日,在摩纳哥开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十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级论坛上,冰岛环境部长ThorunnSveinbjarnardottir说:
“未来几十年中,气候变化将会对人类造成十分可怕的后果。
不过,我们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并把它看成是一种用更好的方法、更清洁的方式进行的工作。
”这番话也可以看做是对本次论坛精神的呼应,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世界已经在行动了,多方面的努力都在朝向同一个目标:
实现全球性的低碳社会。
“你碳中和了吗?
”
本次论坛第十次会议的主题是“在全球变暖时,你是否让自己碳中和了?
”简单地讲,碳中和(carbonneutral)就是对个人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碳抵消”,不但包括呼吸所排出的二氧化碳,而且也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比如使用汽车。
碳中和是一种理念,而碳抵消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
植树造林就是一种很好的碳抵消行为。
“碳中和”彰显了政府,尤其是企业和个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是人类对自己的消耗负责的行为,“碳中和”的背后写着:
我关心地球。
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会议,在这次会议取得的众多成就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巴厘岛路线图”,还有会议“碳中和”标杆。
经过测算,参会人员乘坐的飞机、消耗的能量会造成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印尼政府因此承诺通过植树造林等来抵消这些排放,植树造林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预计能吸收二氧化碳90万吨。
这是近年来国际会议流行的“碳中和”运动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会议组织者为此给会议定下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北京奥组委也邀请了非政府组织——保护国际,对2008年奥运会的“碳足迹”进行计算,以制定一个方案,至少抵消由于举办奥运会而在中国产生的所有碳排放。
毕竟,以争取人类进步为目的的会议,不能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
2006年,“碳中和”当选为《新牛津美语词典》年度热门词汇,人们在考虑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碳中和”。
当麦当娜和她的朋友为吸引人们关注气候变化紧锣密鼓地筹备LiveEarth演唱会时,他们不环保的摇滚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排放二氧化碳的还不只是世界巡演、庞大的“粉丝”军团和能耗巨大的灯光效果,复杂的音乐录制过程本身就吞噬了大量的能源。
因此,伦敦的音乐工作室PremisesStudio的环保录音棚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包括尼娜·西蒙(NinaSimone)、剪刀女郎乐团(TheScissorSisters)和水星音乐奖得主TheKlaxons乐队在内的众多歌坛大腕的青睐。
这个录音棚在实现能源自给基础上,保持了一如继往的高品质音质。
PremisesStudio的总经理朱丽叶·克雷克说:
“如果让艺术家在我们与其他录音棚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他们一定会选择我们。
我们的音乐品质不输给任何人,而且我们会使他们拥有全新的环保形象。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拍摄《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算了“碳中和”成本,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进行了“碳中和”的电影。
“碳中和”已经不仅仅是联合国关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明星树立自身形象的工具,自上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越来越大众化,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进行自己的“碳中和”。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经营“碳中和”项目的公司,越来越多的人现在有机会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显然,“碳中和”是人们对地球变暖的现实进行反思后的自省、自律,是“地球村”居民觉醒后的积极行动,一种“无碳”的生活方式不但更环保,也更具时代感。
气候问题需要全世界协作解决,也使全世界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2月21日,在全球环境部长级论坛第十次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和联合国环境管理小组共同启动了环境中和网络,这个网站旨在联合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小型发展中国家、地方当局和企业,以实现国家经济、社区和企业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信息交流网络,向社会各阶层开放。
首先加入这个网络的有4个国家、4个城市和5家企业,我国的山东省日照市也是成员之一。
在启动仪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阿齐姆施泰纳先生表示:
“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求驱使下,以及可以帮助向低碳社会转型的大量经济发展机会下,采取气候中和行动的时机已经十分成熟”,“气候中和网络可以通过在国家和地方一级采取那些已通过证实的行动,帮助各国树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如果全世界联合起来的话,(碳中和)的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
“碳中和”是一个个体实践层面上的指针,在社会层面上,我们的目标则是建立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到底有多远
2006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曾被普遍认为对启动“后《京都议定书》”谈判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在会议正式开始前被另一份更具爆炸性的报告抢走了风头。
会议正式开始前一周,10月30日,英国政府正式发布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Stern)主持完成的评估报告。
这份名为《从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的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图景:
“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世界性大战以及20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大萧条。
届时,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都有可能灰飞烟灭”。
这是对“褐色经济”提出的第一个严重警告,低碳社会进入人们的视野。
次年,《斯特恩报告》的诞生地英国为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标准,决定兴建第一个全部采用绿色生态技术的“碳中和”生态村,作为在全国推广的样板。
这个位于布里斯托尔郊区的住宅区计划于2010年前建成,建成后将有150套新一代的节能型住宅,这些住宅将采用一系列的先进绿色技术,每年能为一户四口之家节约600英镑的能耗开支。
通过这个样板村,英国政府将对因生态环保技术造成的房价增加进行评估。
根据英国政府2007年3月出台的规定,目前所有新建房子中的1/3都要逐渐减少其碳足迹,自2016年起,所有的新建住宅必须达到“碳中和”的标准。
向低碳社会迈进的不只是英国,整个欧洲都已经行动起来。
2007年1月31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立法动议,要求修订欧盟现行的《燃料质量指令》,为用于生产和运输的燃料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以有效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使空气质量达到欧盟2005年制定的《空气污染主题战略》设定的标准,加快向“低碳经济”型社会迈进的步伐。
在《斯特恩报告》中,中国亦被反复提及。
斯特恩既肯定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绩,又不断申明:
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
根据最近耶鲁大学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的《2008年世界环境绩效指数报告》,中国的环境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第94名下降到第105名,这表明:
尽管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是总量依然在逐年累积,危害也在逐年显现。
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将是一个不争的趋势。
中国政府自2003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0%作为约束指标,若此目标能够实现,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左右。
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的。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使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在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竞争中能占据一席之地。
在2008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
全球经济发展中这样的新排名模式必须让我们警醒,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或许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全球挑战。
在3月4日的讨论中,吴晓青建议,为避免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尽快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的研究工作。
在吴晓青看来,首先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
斯特恩在报告中反复重申:
没有全球性的减排行动,应对稳定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储存量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中国已经是,也应该继续成为这一行动的积极参与者。
正如阿齐姆·施泰纳所说,既然人类可以说登上月球,潜水艇可以进入北极,肝脏和心脏手术可以十分成功,基因组的奥秘可以得到破译,毫微级计算机可以研发出来,那么人们的智慧足以实现向低碳社会转型的目标。
5.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社会的几点构想
200年来地球上CO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2度多,主要诱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高碳排放。
据测地表温度目前还在以每年0.2摄氏度的速度快速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梦想。
何谓“低碳社会”,我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再次重大革命,它将通过技术与机制的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人类生存与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手段,逐步实现全社会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达到生态文明、绿色GDP、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目的;它包含着“低碳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相关内容。
“低碳”词汇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由于西方国家认识早、起步早,普遍走在了发展低碳的前面,并逐渐成为政治外交牌。
对于我们确实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
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
为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必须长时间保持较高经济增长态势,但就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水平、能源条件来说我们已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大国、资源消费为“高碳排放”、经济增长属高碳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即能源消费主要部门是工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特别是环境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高碳特征。
据统计1999~2008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70%,其中钢铁、水泥、采掘、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高能耗产业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2/3。
为此,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提能增效已成为我们各行各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1.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我国大力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已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力度还需加大、工作还需深入、效果还需巩固。
2.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
目前,我国建筑及居民生活用能大,已占总能耗的20.7%。
现全国城乡民用建筑约400亿平方米,每建成1平方米房屋约释放0.8吨CO2。
预计到2020年全国建筑用能将比2004年增加2.5亿吨标煤和5800-6300亿度电,同时我国建筑和国外建筑相比保温能力较差,能量损失大。
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
3.积极改善交通用能比例。
我国汽车业快速发展,交通用能正迅速增加,目前已在总能量需求的30%。
据测算,每燃烧1升汽油将释放2.2公斤CO,然而汽车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0.5%,加之我国大排量汽车愈来愈多,更加剧了石油资源快速消耗。
因此,汽车的节能、用能问题刻不容缓,建议国家一是要积极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能汽车;二是要引导单位和个人使用小排量汽车并减免小排量汽车税费;三是要开展以步代车活动、补贴自行车出行、加快公车改革等。
4.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6月公报,在CO2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并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建议:
即用传统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和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96克/日的CO2排量;把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近1公斤CO2排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用自然晾干,可减少2.3公斤CO2排量;午餐休息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可将电脑CO2排量减少1/3;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节水,还可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致的CO2排量减少一半…等等。
二、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低碳经济牵涉社会、政治、政策、技术、外交等各方面,综合性强,但实质为高能效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多从抓规划、调结构上下功夫。
1.加倍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
当前我国在规划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紊乱,尤其能源规划欠妥,“跑马圈地、跑马圈水;无规划、补规划;重复建设、无序建设”等现象较普遍,既不科学又严重浪费。
应把“规划当宪法”,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类专项规划,要在规划中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可燃冰、水能、地热、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各种能源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把能源开发的区域和时限进行有序安排,适时微调和修正,严格按规划稳步推进,以综合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
2.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规划国家工业生态园时应注重提高园区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把重点放在低碳生产、低碳产品、低碳产业和低碳生活等4方面,重视低碳产业对园区增加值的贡献率,促进园区产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积极加以完善和推广,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3.积极促进农村低碳及生态产业发展。
一是在主产粮区和生物质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建设秸秆发电厂或中小型锅炉;二是治理农畜业甲烷(CH4)污染。
据统计,快速发展的农畜业所排放CH4已成为目前人类污染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CH4对大气的污染度是CO2的23倍,因此应积极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户、农林废弃物等场所大力建设沼气工程,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燃气比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应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环境的重要措施;三是大规模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小型光伏电站,大面积建设无污染的“太阳能村社”;四是选育低排高产水稻,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五是大力发展以低碳为主导的新兴农产业。
通过“粮多猪多、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的粮肥畜生产方式,种桑养蚕、蚕砂喂鱼、鱼粪肥塘、塘泥鱼肥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统一”,全面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六是重视森林资源,打造绿色屏障。
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其生态效益远高于直接经济效益。
据美国有关部门研究,森林直接提供的价值与生态价值之比是1:
9。
一亩森林每天能产生氧气48.7KG,可满足65人一天的需求;一公顷柳杉林可吸收二氧化硫60KG/月;女贞、丁香、梧桐、垂柳、松柏、洋槐等对氟化氢有良好的吸收作用;20厘米厚表土层,若被雨水冲刷干净,林地需要57.7万年,草地需要8.2万年,耕地要46年,裸地要18年;5万亩森林储水量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
我国民间也有“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房前有棵树,空气新满屋”之说法。
因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森林植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