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5145912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36.37KB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docx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英语》
课程简介
新的教育理念的“头脑风暴”荡涤着新一轮的课程实施者,实施者的教育行为和精神追求充满勇敢者的探究、执著和勇气,并闪烁着教育家理性的光芒。
新课程标准已在我国部分课改实验区开始试行,这标志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
本课程既力图突出英语学科的课程理念,又着眼于创新实践,寻求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结合点,探讨英语课程在教学实施阶段第二次开发的有效途径。
本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从实践案例入手研究新课程的实施,能将教学的探索与创造、课程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引起教师们的共鸣。
本课程共汇集了全国部分新课程教改试验区的20个创新英语教学案例,每篇教学案例都有其独特之处,充满着创意和特色,折射出执教者各有千秋的专业特长、人格魅力和智慧灵感,并且集中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髓,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策略,渗透了综合语言学习的五大要素: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值得强调的是,收入本课程的所有课例都经历过实践的检验,不少课例是比赛或公开课展示中的经典,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并非课程设计理念上的“海市蜃楼”。
二、本课程收录的课例中,所选教材、教学内容、课型与教学方法均呈“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体现了创新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念。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认识:
1.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取舍,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设计者。
2.任务型教学无疑为我们的语言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英语教师可结合自己与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形成能发挥个人所长又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
3.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把握教学标准,“改造”教学材料,研究学生、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无不以“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
英语教师应加强课堂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特别是课堂中的及时调控能力,这是因为上课并非百分之百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变化。
三、本课程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教案汇集,也不是单纯的课堂实录,而是执教老师对照新课程标准作出的一次创新教学设计尝试和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每一课例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目标、能力目标、文化策略等),学习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主要流程图,教学步骤及说明(突出师生的合作与学生间的合作),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有特色的板书设计,多媒体工具的应用等,部分课例还体现了科研课题的落实与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
此外,本课程还收录了执教者的教学反思和专家对该课的点评意见,点评注重对创新要点进行评说。
所以把本课程中的教学案例称为教学创新设计的尝试,是因为所收集的案例还有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痕迹,有的课追求的是理论上的“面面俱到”。
实际上,课堂教学一旦模式化或程序化,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学也就无乐趣可言了。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有条不紊,而在于能否勇于创新,能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的个人素质固然重要,但良好的个人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充其量只能起到“加法效应”,唯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才能产生课堂教学的“乘法效应”。
我们企盼本课程能为进入新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些可供研究的案例,并以此提升实践经验,成为连接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媒介”。
第一部分 新课程理念下的 英语创新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英语课程教材,其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这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然而,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处理好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当认真考虑。
英语教育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不能用全面发展来否认个性发展,也不能用个性发展来代替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英语课程改革应达到的目标。
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从教师的意愿出发,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地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
面对传统的“千人一面”的现实,我们要善于反思,取长补短,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如果说课程标准专家从宏观的层面论证和描述了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那么,作为一名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们还应该从微观的学科角度、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帮助每个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英语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指针
在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多年的英语教学大纲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育理念、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基本任务、课程目标、实施方法都进行了具体描述,它是具有法定性质的国家课程文件,也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
我们必须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推进教学改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我们要按照素质教育观,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英语教学、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新时代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审视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更新理念,提高认识,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推进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首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1.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通常所言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未来教育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
一方面,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无论是从把握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还是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心理特点,并根据环境、活动、对象的情况及其变化,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教师无不以“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
也只有加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才能走到学生发展水平的前面,对学生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外语教育教学活动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并在共同合作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向前发展。
2.要处理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发展的关系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置学习的主体不顾,只强调教师讲解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从中世纪“经院式”教学承袭下来的教学方式,其结果之一是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
具体地说,外语学科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其他学科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实际使用外语的能力,学生应在掌握外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也必须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
在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同时,又不能忽视知识的学习。
这是因为能力的生成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
智能发展有赖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而知识又必须转化、升华为智能,才可能最迅速、最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正是当今“知识经济”的真实含义。
权威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提出了四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
一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二是学会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的能力,四是学会生存和发展即学会做人的能力。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知识量激增,陈旧率加快,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最基础的部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和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这就叫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3.要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自主性、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即非智力因素。
情感是人的心理机制的中心,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力。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保持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情绪、心态和行为。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学习应当是一种自发的和有目的的塑造自我的愉快学习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要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
学生常因学业成功而喜悦,因挫折而苦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能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克服一些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等,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
这样,青少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就会以知促情,发展认知,表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
近些年来,外语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就情感态度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的主要结论是:
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
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
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投入、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情感”的因素。
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就是正确的。
其实不然,新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
学校里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4.要处理好语言学习与培养文化意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长期的文化底蕴。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是文化的产物。
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
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化功底。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先进文化,以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学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逐步突破了“为语言研究语言,就语言研究语言”的桎梏,把语言的交际功能看成语言所具有的一种特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的兴起就是标志和明证,这样就促使人们考虑改变原有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把交际因素引进到英语教学中来。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包含和结合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但没有从英语教学的原理和方法论上认识和明确这个问题,这就不免使英语教学产生某些缺憾,在一定程度上把英语教学等同于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提高语言文化素质。
5.要处理好使用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关系
应该说,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
显然,把教科书作为“圣经”一样来进行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和教学资源,是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对于广大英语教师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关键。
这是因为,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和取舍,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师应做教科书的主人,而不应是教科书的奴隶;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的设计者。
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
要改变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除教材以外的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等等。
网络上的各种媒体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必须指出的是,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此外,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和开发主体。
因此,我们有理由把教学活动看成师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完成的“第二次课程开发”。
中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即个性,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目前,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二、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
以下是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也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堂活动方式。
合作学习策略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合作学习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它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实效令人瞩目。
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
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缺少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
理解:
理解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课程的一切形态。
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
沟通:
主体间的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是课程发生的前提,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沟通,主体间的理解就无法相互传达,课程也就不可能发生。
沟通是实现理解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它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主体之间的交流。
主体参与:
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课程必须有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
个体如果不参与课程,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互动:
课程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师师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
现代课程强调每个课程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个主体的游离都不利于互动的形成。
可以看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有机地将上述四个动态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合力。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陈旧做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激励互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
(1)指导合作学习的几项基本原则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四种类型:
单向型———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双向型———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强调双边互动;多向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强调多边互动;参与型———师生平等参与并产生互动,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
虽然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在教学中缺一不可,合作学习还是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因为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和发展学习策略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根据上述观念,指导合作学习的几项基本原则是:
实践性原则:
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耳,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原则:
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不强迫和压抑他们的活动,或简单地将活动方式告诉他们。
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发挥个人的思维潜能,弥补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团结协作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的,因此,每个成员均是小组的主人公,人人都为小组“献计献策”,“增光添彩”,并且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欣赏别人的智慧和才能,实现个体在群体交往中发展自我的目的。
探究性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会有新的状态不断生成而超越预想,小组探究是一个严谨、系统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踏实、认真的态度,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来审视和处理问题。
(2)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
①定小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不是班级群体,而是学习小组。
组的建立必须考虑成员的性别、性格、兴趣、情感、智力和能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搭配,力求均衡,可主要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
在人员“质”的方面,通常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
所谓组间同质,是指班级内部的若干学习小组在整体学习能力上相当。
组间同质使以小组整体活动效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成为可能。
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层次差异。
组间异质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学习上的互补性,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概率。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分组方式。
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
如依同质划分———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将特质相同者划为一组;依任务难易度划分———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任务的不同主题等由学生自由组合,即程度较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程度较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依学生的人际关系划分———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能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随机抽签划分———对于学生之间学习程度无明显差异的班级,可采取随机抽签的分组方式。
在人员数目上,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为三到五人。
②定目标
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增强集体责任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严格地说,没有共同目标作为合作基础的学习小组,只能被称为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不可能将个体的力量汇集起来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
在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教师应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到:
a.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b.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角色;
c.明确小组的合作计划;
d.制定个人计划。
③定分工
学习小组是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努力目标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团队精神,但小组内成员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上的差异又使得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成为必要。
分工是通过对共同目标的分解,使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与承担相应目标的小组成员的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但必须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
对组长人选的确定,既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意见,还要看个人能力,也可实行轮换制,但要注意对组长的培训。
对学习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主要是对小组全体成员通过努力实现小组共同目标的评价,而不是对小组内每个组员实现各自所承担的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评价。
这种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能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性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理念 创新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