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界气候大会.docx
- 文档编号:5139061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11.96KB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docx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届世界气候大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情况综述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极端天气的短增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世界性的难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节能减排,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国家和公民应积极履行的义务。
1、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
一、会议时间:
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
二、会议地点:
南非—德班
三、会议主题:
为了明天
四、会议议题:
(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
(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
(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五、会议的共识与分歧:
1、会议达成的共识:
德班会议就确立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议程达成一致。
使《京都议定书》获得了有保障的第二承诺期,从而让相关政策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同时,这次会议还奠定了基础,以便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以法律形式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气候机制;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获得了一些工具支持他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
(1)、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各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
(3)、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确定了基金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模式。
(4)、明确了2020年后公约实施的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2、会议存在的分歧:
对于本次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目前各方依旧存在较大分歧。
在绿色气候基金问题上,除美国、沙特等“少数派”依旧对基金设计持较大意见外,77国集团加中国、小岛屿国家、欧盟等各谈判集团的主流意见是,要让基金管理机构立刻成立并运作起来。
欧盟认为,可以先对基金过渡委员会草案做一个“总结论”,在表示接受的同时列出各方的意见,要求基金管理机构成立后再予以解决。
欧盟的这一方案获得了较大支持。
东道主南非代表团团长莫莱瓦认为,在德班气候大会上就应该宣布基金成立,出资等问题上的分歧可以留待明年在卡塔尔举行的《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解决。
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发达国家的减排问题上,各主要谈判集团都已表明了态度。
美国声称,除非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指标,否则美国不可能考虑强制减排;欧盟则强调,德班气候大会应该绘出“路线图”,即到2015年前缔结一个所有主要排放国(包括美国和新兴经济体)都承担减排指标的协议,并于2020年生效。
在这个前提下,欧盟才接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发展中国家则坚持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大幅度减排。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首席代表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现在就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绝对量化减排指标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公约精神的。
六、中国政府的态度和主张
1、要明确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行大幅度绝对量化减排的安排。
这是德班会议最为紧迫的任务,直接关系到德班会议的成败。
2、明确非《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可比的减排承诺。
这种可比性包括减排的性质、范围和遵约机制等。
3、细化并落实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方面的机制安排,细化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的。
“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中国支持在德班会议上就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三可”和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国际磋商和分析”问题做出具体安排。
4、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
2、2010年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大会
一、会议时间:
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
二、会议地点:
墨西哥—坎昆
三、会议主题:
关注人类长远利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四、会议议题:
(1)各国将依据怎样的时间表减排多少?
(2)建立何种形式的减排监督体系?
五、会议焦点:
资金和技术。
六、会议目的:
一是在《京都议定书》下,确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在2012年后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
二是在《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下,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的
4、在减缓行动的测量、报告和核实方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5、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科学观点,提出了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以前2℃的长期行动目标。
2、会议中存在的分歧
会议分歧
美国
欧盟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减排目标
美国要求中印等发展中排放大国“共进共退”
欧盟要求中美行动起来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大幅提高减排目标
资金援助
美国没有提出一个资金数额
欧盟尚未给出具体的资助数额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资助
领导地位
美国期待恢复领导地位
欧盟重申在气候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
专家:
中国作为大国应积极采取行动
碳关税
美国拟立法对进口货物征收碳关税
欧盟内部对设立碳关税分歧严重
中国:
坚决反对碳关税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九、我国政府的态度及主张:
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
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
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
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
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4、2008年波兰波兹南世界气候大会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5、2007年印尼巴厘岛世界气候大会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
6、2006肯尼亚内罗华世界气候大会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
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7、2005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气候大会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
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
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8、2004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气候大会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9、2003年意大利米兰世界气候大会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
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10、2002印度新德里世界气候大会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
“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11、2011年摩洛哥马拉喀什世界气候大会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
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12、2000年荷兰海牙世界气候大会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
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13、1999年德国波恩世界气候大会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14、199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气候大会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15、1997年日本京都世界气候大会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16、1996年瑞士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
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17、1995年德国柏林世界气候大会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18、1979年瑞士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
1990年10月29日—11月7日,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举行。
本届世界气候大会是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科学联盟委员会联合举办的。
来自120个国家的700多位科学家出席了第一阶段的科技会议。
会议通过一项《部长宣言》,呼吁各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全球气候。
出席部长会议的有137个国家的环保部长和高级政府官员。
该宣言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大量生产活动致使温室气体不断积聚,下世纪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将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因此而受到严重威胁。
宣言指出,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全球气候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但是,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的西方工业国家尤其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它们必须起带头作用,承诺采取行动,降低其在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中的比重。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国家还必须开展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额外资金,并以公平和最优惠的条件转让环保技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益,降低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9、1979年瑞士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
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科学家提出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的警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198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任务是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
我的看法及主张:
如果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7%经济增长速度、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要削减70亿吨二氧化碳。
实现上述目标,有三种途径:
一是对现有二氧化碳的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控制,二是发展非化石能源,三是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
有效串联起上述三种路径的,是要在国内建立一套价格杠杆发挥引导作用的碳交易体系。
“总之,希望各国在2010年前都能够认真履行各自已经做出的承诺,然后在2015年科学评估之后,进一步研究2020年之后如何采取应对措施。
”而历届气候大会的召开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其中当属人为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主要因素。
温室气体则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要有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影响人类健康,科学技术手段;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一)全球变化的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
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
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
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
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
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
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
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
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
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
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⑴、科学技术手段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
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
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③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⑵、政策手段
①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
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②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
到90年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届 世界 气候 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