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docx
- 文档编号:5138247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81.43KB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docx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
2018省考科学推理内部资料
考点汇总版
第一章:
声的世界3
第二章:
光现象8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14
第四章:
物态变化21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28
第六章:
电压、电阻34
第七章:
欧姆定律38
第八章:
电功率42
第九章:
电与磁47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54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57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63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68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73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81
第十六章:
热和能86
第十七章: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94
第一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⑴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
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⑵声音的传播: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⑶声波:
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
⑴定义: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2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
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
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
“回声测距”:
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5、人耳的构造:
⑴外耳:
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
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
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
锤骨、砧(zhen)骨、镣骨。
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⑶内耳:
耳蜗、半规管(共三条)
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
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
当声波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后,鼓膜就随着声波振动,并将这种震动传给听小骨。
7、双耳效应:
⑴定义:
人都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这样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
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⑵耳朵可以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
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强度不同;
2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时间有先后;
3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8、乐音的三个特征:
⑴音调:
声音的高低。
(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⑵响度:
指声音的大小。
(和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⑶音色:
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因人而异(只所以能区别各种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其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9、频率的概念: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
10、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1、超声波和次声波: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
Hz
正常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
12、次声的特点:
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13、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⑴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只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⑵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反之亦然。
如老牛和蚊子发出的声音。
14、思考: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自己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别人听起来和自己说话的声音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
提示:
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时听到的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
是说话人的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
介质,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5、噪声的界定:
1从物理学角度:
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都属于噪音。
16、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1从物理学角度:
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噪音即嘈杂、刺耳的声
音,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
噪声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波形,而乐音是规则的波形。
3从环境保护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都属于噪音。
17、噪声强弱的等级及危害:
⑴噪声的等级划分:
人们以分贝(符号:
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人的睡眠和
休息;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
耳完全失去听力。
⑵噪声的危害:
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18、减弱噪首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9、声与信息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⑵回声定位:
⑶用于医学:
如听诊器的使用
20、生和能量:
声波和水波类似,可以传递能量。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
⑴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⑵光线:
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箭头表示方向。
⑶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4;在玻璃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⑸由于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快得多,打雷下雨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进行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⑺日食:
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上形成一片阴影的现象。
⑻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的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就形成了月食。
2、举例:
月食现象的成因是()
A太阳光从侧面照射到月球上
B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地球挡住
C射向地球的太阳光,途中被月球挡住
D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别的天体(不是地球)挡住
第二节:
光的反射
3、光的反射:
⑴光的反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⑵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平行光入射到某物体表面时,反射光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现象叫做镜面反射。
2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现象叫漫反射。
3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4、什么是像:
像是相对于物而言,是物的形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5、实像和虚像:
既能用眼睛观察,又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虚像
6、对虚像的理解:
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因此,没有光从虚像射出来。
人眼看见虚像时,射入人眼的光线并不是从虚像射出来,而是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只是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虚像射来的,其实不是,此像用光屏不能接到。
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8、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光的作用:
1凹面镜:
反射面是凹面,对光有会聚作用:
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如:
太阳灶、大型反射式望远镜、医生观察耳道用的医用反光镜等
2凸面镜:
反射面是凸面,对光有发散作用。
如摩托车、汽车等的观后镜。
9、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区别:
⑴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
⑵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孔成的像和物到小孔的距离不一定相等
⑶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则根据屏幕距小孔距离的远近而变化
⑷平面镜是反射成像,小孔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0、光的折射
⑴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⑵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同时还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即光线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然后再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
⑴定义:
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或减小);光路是可逆的。
⑵理解:
1叙述规律时,注意因果关系,“入射”决定了“折射”,应把“折射”叙述在前,即先说“折射”后说“入射”故发生光的折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而不是一定改变。
12、光在反射和折射时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
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它的减小而减小。
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⑵不同点
1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种介质中
2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问:
什么时候相等?
)
3反射可在任何表面都发生;折射只有在透明的介质中发生
4反射是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折射是光进入介质中发生。
第五节:
光的色散
一、色散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散现象说明: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二、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红+绿=黄
红+蓝=品红
绿+蓝=青(靛)
红+绿+蓝=白
电视、电影都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
2、颜料三原色红、黄、蓝(品红、黄、青)
品红+黄=红
品红+青=蓝
黄+青=绿
颜料的三原色混合成黑色
绘画畤用三原色就可调出大部分色彩。
3、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也不同
三、物体的颜色
1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即透过什么光的颜色,物体呈什么色;
3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余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
4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5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
1、可见光:
能用眼看见的光。
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我们都能看见,都是可见光。
2、不可见光:
1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
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
用途:
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烤箱烘烤食品,医
疗用红外线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等。
2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
太阳、弧光灯和其它炽热的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
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促使Ga的吸收,有益人的健康。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1、透镜:
⑴种类:
凸透镜和凹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
⑵:
作用: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2、几个概念:
⑴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或光线的反向延
长线)汇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⑵主光轴:
最简单的透镜两个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⑶光心:
薄透镜的中心叫透镜的光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⑷焦距: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焦距越短,折射光的本领越强)
3、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括号内的为凹透镜):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⑵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⑶经过焦点(或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4、照相机:
1原理:
照相机的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2应用:
调节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有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3照相时,胶片曝光要适当,曝光过度,洗出的相片发白;曝光不足,洗出的相片发暗。
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
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4照相机的特点:
L使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像距)
2.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胶卷上所成的像越小,像的位置(底片或胶卷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
3.照相机所成的像一定比物体小;
4.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
5.物体在胶卷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1成像的原理: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向上射的光能在前面屏幕上成像。
2成像特点:
L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像距)
2.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
3,所成的像和物体比是放大的
4.像和投影片在镜头的两侧
5.投影片在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6、放大镜:
1原理;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成像特点:
L被观察到的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物体和物体的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3.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小,反之亦然(在一倍焦距之内)
4.如果物距达到一定程度(大于一倍焦距),所成的虚像就消失了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7、透镜的成像规律:
(1)凡实像皆倒立,凡虚像皆正立;凹透镜只生成缩小虚像,凸透镜生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对凸透镜来说,物在焦点之内还是焦点之外是生成实像还是虚像的分界点,物在二倍焦距之内还是二倍焦距之外,是生成放大的实像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2)对凸透镜:
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物体移向凸透镜,实像变远且变大,虚
实像倒,位异侧;虚像正,位同侧。
像变近且且变小。
(3)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一定经过(或反向延长线经过)像点。
据此可画出折射光线。
8、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和相距(v)的关系
1u>2f
2u=2f
fvvv2f
v=2f
如照相机
3fvuv2f
v>2f
如投影仪
4uVf
vv0
如放大镜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9、眼睛
⑴眼睛的构造:
眼睛由一层坚韧的膜包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睛好像一部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
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
晶状体和角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样液,晶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是玻璃体。
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⑵视觉原理:
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就看见了物体。
10、眼睛的视物原理
⑴眼睛的调节:
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还是看近物体,都能看得见,原因是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成在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叫眼睛的调节
⑵眼睛的远点:
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
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⑶眼睛的近点:
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睛的近点。
正常人的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cm的地方。
⑷明视距离:
再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清楚的看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
明视距离。
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视距离是25cm.
11、近视眼及其矫正
⑴近视眼的成因:
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
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
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汇聚在视网膜上,汇聚点在视网膜前,而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⑵近视眼的矫正:
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睛,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汇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看远处的物体吃力,近视眼把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
12、远视眼及其矫正
⑴远视眼的近点变远。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扁些,晶状体太薄,折射光的能力太弱,平行光的汇聚点在视网膜后,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汇聚成一点就已经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同时,近点远移,因而看远,看近皆不清楚。
⑵远视眼的校正:
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睛,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汇聚后再射入眼睛,汇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看近处的物体吃力,远视眼把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
13、、眼镜的度数:
(1+f)X100
(f:
焦距,单位:
米)
其中:
焦距的倒数叫屈光度,眼镜的度数就是屈光度x100,单位是“度”。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4、显微镜
⑴显微镜的构造;
1目镜:
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2物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3载物台:
承载被观察物体
4反光镜:
增加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⑵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它们一起装在金属制的镜筒里,对着物体的一组叫物镜,对着眼睛的一组叫目镜。
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
工作原理:
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二次放大,便能看清微小物体。
15、望远镜:
⑴望远镜的构造
1物镜:
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2目镜:
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⑵望远镜的原理:
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
于一个放大镜。
物镜的焦距长,目镜的焦距短。
16、、“猫眼”:
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
从门里看,成缩小正立的像,且看到较大面积;从外向里看,凸透
镜会聚一点,什么也看不见
17、视角:
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远时非常小,离我们近时非常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视角在作怪:
一个物体能不能被看清楚,跟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有关。
视网膜上的像越大,受到刺激的感光细胞越多,眼睛对物体的细微部分分辨的就越清楚。
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小到只落在一个感光细胞上,那么眼睛就觉得这个物体只是一个点。
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被视物体对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即从物体的两端向眼睛的光心引两条直线,两直线间的夹角就是视角。
⑵视角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18、影和像的区别:
从形成原理上区别:
前者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有一部分光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达不到的地方形成的阴影;像的形成原理有三种:
小孔成像、反射成像和折射成像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符号t
2、温度计
⑴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⑵构造:
常用温度计的构造是:
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和温标
3、摄氏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
注意:
冰水混合物的理解应为:
把冰水混合物长时间放置,应保证水中有冰,冰中有水。
而不是把冰投入热水中。
4、温度计的相关问题
(1)使用注意事项:
A、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B、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D、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
数
E、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步骤
A.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B.选取量程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最小刻度。
C.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充分接触。
D.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E.取出温度计。
F整理实验器材,对比测量值和估计值,形成对温度高低的初步印象。
(3)温度计的类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甲苯
-95
111
酒精
-117
78
煤油
-30
325
单位:
摄氏度
水银为温度计首选液体,因为水银热胀冷缩的液体体积变化误差小,测量的结果非常精确;
但,如果在较低温度下,水银会凝固,只能用酒精代替
因此,体温计中液体为水银;普通温度计中为酒精
煤油一般很少用,要不是用水银就是酒精代替
综合描述,水银是肯定不适合的,且不环保,
相对于来说,酒精更环保,但是水温不能超过78度.....如果你的产品有接近80度温度的可能的,还是建议用煤油
虽然不是最环保,但是毕竟产品的实用性能也是很关键的.
(4)体温计:
玻璃泡与细管连接处有一很细的缩口,读数时可离开人体,但使用前后必须用力甩几下,使留在
细管中的水银退回玻璃泡。
注:
体温计使用前须甩几下,离开人体读数;实验用温度计和寒暑表不能甩,也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5、热力学温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推理 知识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