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精品教育doc.docx
- 文档编号:513785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59KB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精品教育doc.docx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精品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精品教育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精品教育doc
必修二: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一.专题内涵解说
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是人类的、某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系统化、符号化。
它记述了人类的、某个民族的过去,轰轰烈烈的、缠绵悱恻的、刻骨铭心的事迹,并且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重新认证和解读,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使人类获得精神营养,得以不断进步。
人们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研读历史,总是想探究历史深层的隐秘之处,找寻到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总是会引发种种感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
这些就像大江的浪涛,奔流而下,激荡澎湃,訇然作响,山鸣谷应,久久的回响。
它从过往的年代传来,又绵延而去,直到永远。
鲁迅说过:
“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
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
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把握未来。
“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的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快。
“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
指导学生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着重体会作者是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三首。
这三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慨叹六朝君王“竞逐繁华”导致相继覆亡,嘲讽北宋中期举朝上下耽于安乐,不事进取的现实;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
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古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血与火的记忆”收入两篇纪实性文章,都是反映抗日战争的,记下了“瞬间的历史”。
引导学生透过这两篇文字中对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感情、心灵的描写,认识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生存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理解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偏见的灌输是怎样扭曲人性的。
引导学生将两篇作品比照着读,看看战争在敌对国家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同的指向和反响,加深历史记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集体的历史记忆对于族群和全人类的延续、发展和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学生能从学习议史、咏史和记录“瞬间的历史”的纪实作品之中,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3.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文言诗文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通过沉吟涵咏对古代诗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5.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文言实词活用常见的几种方式去解读文言作品。
6.学生能合作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从材料之中提炼观点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咏赞,选择合适的文体,有个性的予以表述。
前三项是教学的重点。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弊、率、完、患、众、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的含义;归纳“得、非、或、相”的义项;掌握使动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其讽喻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教学设想
1、整体阅读是翻译的重要依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即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初步疏通文句,大体上了解原文的意思,大致熟悉全文的思路,把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找出来。
2、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阅读准备:
(印成材料发给学生或由学生查阅资料)
一、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年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10万、绢10万匹。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朝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3)六国抗秦大事的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二、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
(2)全文的论证结构有何特点?
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
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学生交流《和平的祈褥》专题学习感受。
二、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历史是一面镜子。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
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心。
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
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苏洵的心声吧。
(板书课题)
三、学生根据资料简述作家作品。
四、整体感知全文。
找同学简述全文的基本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
五、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并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暴(pǜ)霜露洎(jì)草芥(jiè)与(yǚ)
赢(yíng)下咽(yàn)胜负之数(shǜ)
四、检查预习要求、疏通词句。
1、可逐段让学生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教师可能就此指导学生依据对全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2-3个例子来具体分析,加经印证。
3、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
4、讨论后,由同学来解答以上问题。
有不准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
仍不对的由教师解释分析。
五、学生诵读全文。
六、总结
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
八、作业(课上完不成,课后继续)
积累重点词语,归纳多义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投影化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合作完善。
1、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
兵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故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
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
得诚不得已(能够,动词)
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
诸侯之所以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
暴霜露(暴露,动词,读暴pu)
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为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
始
始速祸焉(才,副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
向
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2、古今异义
率赂秦耶(古义:
一概,全都。
今义:
率领;不慎重)
至于颠覆(古义:
终究,到……结局。
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
那实际情况。
今义:
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
祖辈父辈。
今义:
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
两次。
今义:
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智谋和力量。
今义:
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下而从六国破亡多故事(古义:
先例,旧事。
今义:
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四、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始速祸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日削月割(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被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战。
洎牧以谗诛
3、变式句
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二、通过讨论预习思考题①,引入对全文论点论据的分析。
(一)提问
(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三)请几组同学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归纳。
1、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
“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
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为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
2、作者使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主在出现在第二、三段。
第二段集中写韩、魏、楚三国,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而论证“弊在赂秦”。
第三段集中写齐、燕、赵三国,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说明其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奏”。
三、通过讨论预习思考题②,从而引入对全文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分析。
(一)提问
(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三)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归纳。
1、论证结构
(分论点)
非兵不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
中心
战不善,(分论点)北宋王朝(借古讽今)
论点赂者以赂者丧,
弊在赂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2、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运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五、小结
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顺应自然。
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
六、讨论:
根据你了解的史实,你认为苏询的观点正确吗?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可出示苏辙的《六国论》)
七、作业
选取精彩片段背诵。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专题 历史 回声 精品 教育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