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构造专业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13014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94.29KB
地震构造专业试题.docx
《地震构造专业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构造专业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构造专业试题
一、知识判断
1、在Ⅰ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需要划分地震构造区。
地震构造区是指:
a:
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b:
同样大地构造框架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c:
同样新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d:
同样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地理区域
答案:
a
2、地震构造法评价所划分的同一地震构造区中,大地构造、新构造、第四纪、晚第四纪发育历史应具一致性。
根据我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的特点,其中应特别重视:
a:
新构造的一致性
b:
第四纪构造活动的一致性
c:
晚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的一致性
d:
全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的一致性
答案:
c
3、采用地震构造法评价工程场址的地震动参数时,所划分的地震构造区,应包括两种形式的构造要素,它们是:
a:
弥散地震
b:
发震构造
c:
最大历史地震
d:
最大潜在地震
e:
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答案:
a、e
5、地震构造法评价中与地震构造区有关的最大地震应包括:
a:
已发生的最大历史地震
b:
地质方法判定的最大古地震震级
c:
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有关和无关的最大潜在地震
d:
场址所在地震统计区带的震级上限
答案:
c
6、地震构造区弥散地震的震级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估计得到:
a:
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地震
b:
地震统计区带的本底地震的震级
c:
已发生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水平
d:
地震构造区的应变释放速率
答案:
a、c、d
二、理解分析
1、划分地震构造时,应考虑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及其发育简史的一致性。
但是不可以简单地将二级或三级构造单元作为一个地震构造区处理,这是因为:
a:
可能高估了工程场址的地震危险性
b:
可能低估了工程场址的地震危险性
c:
可能与地震构造活动性不一致
d:
可能与现今地壳应力场不一致
答案:
a
2、划分地震构造区时,应考虑地震活动性的一致性,但是不可以仅根据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划分地震构造区,这因为:
a:
历史地震记录可能会遗漏
b:
历史地震记录的时间不够长
c:
可能低估了工程场址的地震危险性
d:
可能高估了工程场址的地震危险性
答案:
c
3、在我国东部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根据发震构造(断层)的规模,估计与其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时,实际工作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
a:
地震地表破裂的长度
b:
余震分布的长度
c:
Ⅷ度等震线长轴的长度
d:
断层长度
答案:
b、c(无标准答案,考实际工作经验)
4、在我国西部强地震活动区,根据发震构造(断层)规模,采用地质学方法,估计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有关的最大潜在地震时,常用的方法有:
a:
一次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
b:
余震分布的长度
c:
Ⅷ度等震线长轴的长度
d:
活动断层分段的长度
答案:
a、d(无标准答案,考实际工作经验)
5、与我国西部地区比较而言,在我国东部地区采用地震构造法确定工程场址的地震动参数时,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是:
a:
发震构造的判定
b:
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有关的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
c:
地震动衰减关系
d:
地震活动性参数
答案:
a、b
6、在地震构造发评价中,采用地质构造学方法确定与活动断层有关的最大潜在地震时,需要综合考虑活动断层的规模、活动年代、分段性、活动性质、活动性参数等因素,但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
a:
分段的长度
b:
活动年代
c:
活动性质
d:
活动性参数(位移量、滑动速率)
答案:
a、c
7、在我国东部地区,确定与发震构造可能相关的地表断层的调查、鉴定对象时:
a:
需选定全新世可能有活动的断层
b:
需选定晚更新世以来可能有活动的断层
c:
需选定早第四纪以来可能有活动的断层
d:
需选定新第三纪以来可能有活动的断层
答案:
a、b、c
8、在我国西部强地震活动区,确定与强地震发震构造可能相关的地表断层的调查、鉴定对象时需选定:
a:
全新世可能活动的断层
b:
晚更新世以来可能有活动的断层
c:
中更新世以来可能有活动的断层
d:
早更新世以来可能有活动的断层
答案:
a、b
8、在我国东部某一弱地震活动区,一个5
级地震发生在两条第四纪断层的交汇部位,那么可能与该地震有关的发震断层的活动时代可能是:
a:
b:
c:
d:
答案:
c
三、综合应用
10、在我国某一中强震地震活动区,一条区域性第四纪断层穿经拟建核电厂厂址近区域,该断层附近发生过一次5
级。
为评估与该断层可能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在制定相应的野外地震和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技术方案时,应重点考虑进行:
a:
全新世与晚更新世断层活动时代的分段
b:
早第四纪与前第四纪断层活动时代的分段
c:
断层力学性质的分段
d:
断层与已知中强地震的构造关系的调查
答案:
b、d
11、在我国西部强地震活动区,一条区域性第四纪断层穿经拟建核工程场址近区域,并且在该断层附近发生过一次6
级。
为评估与该断层可能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在制定相应的野外地震和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技术方案时,应考虑进行:
a:
晚第四纪与早第四纪活动性分段
b:
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活动性分段
c:
早第四纪与前第四纪活动性分段
d:
与已知强地震可能存在的构造关系
答案:
a、b、c
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
知识判断
1.地震构造的定义为:
a)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b)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
c)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d)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答案:
c
2.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的主要技术步骤为:
a)调研与准备阶段、工作设计阶段、野外调查阶段、室内分析总结
b)调研与准备阶段、野外调查阶段、室内样品测试阶段、室内分析总结
c)调研与准备阶段、野外踏勘阶段、野外详细调查阶段、室内分析总结
d)调研与准备阶段、野外调查阶段、野外小结阶段、室内分析总结
答案:
d
3.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范围为:
a)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5km的范围
b)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15km的范围
c)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25km的范围
d)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35km的范围
答案:
c
4.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的主要调查内容应包括:
a)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分析;断层的展布、产状和活动性鉴定,特别是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证据;破坏性地震的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的初步判识。
b)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分析;断层的展布、产状和活动性鉴定,特别是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证据;破坏性地震的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差异特征判定。
c)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分析;新构造运动研究;破坏性地震的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的初步判识。
d)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分析;断层的展布、产状和活动性,特别是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证据;破坏性地震的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的初步判识。
答案:
a
5.对有第四纪地层出露的地区,用于活动断层鉴定的主要测年方法包括:
a)放射性碳(14C)法、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孢粉分析法
b)放射性碳(14C)法、释光法、孢粉分析法
c)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ESR)法、钾-氩(K-Ar)法、电镜(SEM)扫描法
d)电子自旋共振(ESR)法、钾-氩(K-Ar)法、裂变径迹法
答案:
a、b
6.可用于放射性碳(14C)法测定年龄的样品包括:
a)黄土、粉砂、细砂、泥炭
b)砾石、方解石、石英、淤泥
c)古土壤、木炭、泥炭、骨头
d)钾长石、磷灰石、锆石
答案:
c
7.释光法样品采集、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
a)避光、保湿
b)避光、阴干
c)用布袋包装
d)用塑料袋包装
答案:
a
8.下列哪一条属晚更新世活动断层:
a)距今1万年以来在地表或近地表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b)距今1万年~12万年期间在地表或近地表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c)距今13万年~78万年期间在地表或近地表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d)距今1.8百万年以来在地表或近地表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答案:
b
9.一般工程近场区区域地震构造图和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
a)1:
1000000
b)1:
500000
c)1:
250000
d)1:
100000
答案:
c
10.一般情况下,近场区范围可以界定为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
但是,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将近场区范围适当扩大:
a)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范围内,断裂基本被第四系所覆盖,但在这个范围外缘有较明显的地质和地貌现象出露;
b)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范围内,与地震构造条件评价密切相关的地质和地貌证据不充分,但在这个范围外缘有其典型的或有力的证据存在;
c)I级工作中,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范围外缘有指向近区域的断裂存在;
d)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范围内,与地震构造条件评价密切相关的地质和地貌证据较充分,但外围有较好的基岩出露,且存在前第四纪断层。
答案:
a、b、c
11.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为:
a)小于1:
500000
b)不小于1:
500000
c)小于1:
250000
d)不小于1:
250000
答案:
d
12.近场区地震构造图不包含以下内容
a)前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分区界线
b)破坏性地震震中、震级和发生年代
c)矿产资源和储量
d)主要水系和地理要素
答案:
a、c
13.第四纪地层划分常用技术方法包括
a)古生物化石法
b)年代测试法
c)古地磁测试法
d)地球化学异常分析法
答案:
a、b、c
14.适用于确定裸露地表的活动断层或埋藏较浅的隐伏活动断层位置,获取其活动性参数工作的最有效技术手段为:
a)浅层地震勘探
b)地球化学探测
c)探槽开挖
d)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
答案:
c、d
15.在某野外露头剖面上,可见断层F1切割黏土质粉砂层A和含砾淤泥层B,但被黄土状黏土层C覆盖;可见断层F2切割黏土质粉砂层A,但被含砾淤泥层B覆盖。
在黏土质粉砂层A底部和顶部分别采集到木炭样品C-1和C-2,在含砾淤泥层B底部和顶部分别采集到木炭样品C-3和C-4,在上覆黄土状黏土层C底部采集到木炭样品C-5。
经中国科学院环境研究所年代试验室测定,C-1,C-2,C-3,C-4和C-5等样品的碳十四年龄分别为距今8898±47a,6700±35a,6540±36a,4381±27a和3988±25a。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断层F1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断层F2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剖面反映出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3988±25a左右。
b)断层F1和F2均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剖面反映出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4381±27a左右。
c)断层F1和F2均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剖面反映出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8898±47a至6700±35a之间,和6540±36a至4381±27a之间,古地震复发间隔约为2400年。
d)断层F1和F2均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剖面反映出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6700±35a至6540±36a之间,和4381±27a至3988±25a之间,古地震复发间隔约为2400年。
答案:
d
16.探槽地质剖面的编录是识别古地震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编录的地质剖面是确定古地震事件不可缺少的图件,应采取图形与文字并用的方式进行编录,图形的原始记录宜采用写实方式。
探槽地质剖面编录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些条款:
a)地震陡坎、地震沟槽、地震鼓包;
b)粒度等级(砾石、砂、粉砂、粘土)及其百分比;
c)碎屑成分、形态、磨圆度、粒径;
d)细粒物质的结构、硬度与胶结程度;
e)断塞塘、堆积阶地、冲积扇、断头扇、断头沟;
f)堆积结构(沉积层理、沉积界面和分选性);
g)化石、矿物结核;
h)古土壤层及其发育程度;
i)显性断层、隐性断层、裂缝、褶皱、崩积楔、充填楔、液化体或砂脉。
答案:
a、e
17.下列哪几条适用于活动断层古地震事件识别的探槽位置:
a)走滑断层应选在断层束窄、结构简单、次级断层和褶皱可忽略不计及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有连续堆积的局部沉降地段;
b)走滑断层应选在断层束宽、结构复杂、发育次级断层和褶皱等构造及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缺乏堆积的局部隆升地段;
c)倾滑断层应选在单一的断层迹线且断层陡坎前有连续堆积物充填的构造部位;
d)倾滑断层应选在存在多条断层迹线且断层陡坎前缺乏连续堆积物充填的构造部位。
答案:
a、c
18.古地震识别标志包括构造地貌标志、构造地层标志和其它一些间接标志等,以下哪一条不属古地震识别标志:
a)断层陡坎及陡坎的明显坡折、鼓包、地裂缝等;
b)切割不同地层层位的断层,断错地层或断层束被更新的地层覆盖;
c)构造楔、崩积楔、充填楔、断塞塘等快速堆积体;
d)地层不整合接触界线、矿物结核、古土壤层、砾石层等。
答案:
d
19.确定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主要依据为:
a)被切割地层的底部堆积年龄与顶部堆积年龄;
b)被切割地层顶部堆积年龄与上覆地层底部堆积年龄;
c)覆盖断层上断点地层的底部堆积年龄与顶部堆积年龄;
d)断层切割最底部地层的堆积年龄。
答案:
b
20.第四纪时期,特别是第四纪晚期形成的冲洪积地貌面,例如洪积扇、阶地等,一般都由下部冲洪积砂砾石和顶部细粒垂直加积层组成,即具有二元堆积结构特征。
能够代表冲洪积地貌面形成年龄的样品应采自哪一地层部位:
a)细粒垂直加积层顶部和底部;
b)冲洪积砂砾石层下部;
c)冲洪积砂砾石层中部;
d)冲洪积砂砾石层顶部。
答案:
d
21.第四纪地层可划分出以下几个统:
a)全新统、更新统;
b)全新统、上新统;
c)更新统、上新统;
d)上新统、新近系。
答案:
a
22.活动断层包括
a)全新世断层和晚更新世断层;
b)全新世断层和中更新世断层;
c)中更新世断层和早更新世断层;
d)早第四纪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
答案:
a
23.鉴定一条断层是否为活动断层的主要依据为:
a)断层泥年龄数据;
b)断层切割地层的年龄数据;
c)断错地貌现象;
d)断层宽度和破碎带。
答案:
b、c
24.活动断层是指晚第四纪以来或距今10~12万年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根据目前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经验,活动断层均应判定为发震断层。
下列哪些说法不准确:
a)一些没有确切或充分证据表明其不是活动的断层,也可判定为发震断层;
b)全新世断层发生地震的震级比晚更新世断层发生的地震震级要大;
c)中更新世断层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
d)小震密集带所在的断层一定是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力的活动断层。
答案:
b、c、d
25.收集、整理已有地质构造图、大地构造位置图以及新构造、活动构造、地震和航卫片等资料成果的目的是:
(理解题)
a)明确近区域地震构造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工作对象,提出野外调查的方案
b)明确近区域地震构造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报告编写格式,提出野外调查的方案
b)明确近区域地震构造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报告编写内容,提出野外调查的方案
d)明确近区域地震构造方面存在的问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提出野外调查的方案
答案:
a
26.近场区断层活动性鉴定的对象是“主要断层”,一般是指:
a)区域地震构造图上有标示的区域性断层;
b)长度小于10公里的断层;
c)对其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分歧,并且可能影响到场地地震危险分析结果的断层;
d)第四纪早期有活动迹象的断层;
答案:
a、c
27.依据活动性质,断层可划分为
a)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其它组合类型;
b)粘滑断层、蠕滑断层;
c)高速滑动断层、低速滑动断层;
d)主要断层、次要断层。
答案:
a
28.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内容包括
a)活动时代、活动性质、运动特性和分段性;
b)活动时代、破碎带规模、运动特性和分段性;
c)活动时代、活动性质、断层泥物质组成和分段性;
d)活动时代、活动性质、运动特性和断层几何结构特征。
答案:
a
29.活动断层分段性主要是指地震破裂分段活动性特征,各段落具有相对独立的地震破裂行为和地表破裂历史。
因此,活动断层分段性是确定相应潜在震源区边界及其震级上限的主要依据。
活动断层段落的划分的主要标志为:
a)古地震序列差异
b)滑动速率明显差异
c)活动断层沿线能够终止地表破裂扩展、具有公里量级、力学性质稳定的横向构造
d)规模为数百米量级的几何结构,例如拉分盆地或挤压隆起构造
答案:
a、b、c
30.断层活动时代的鉴定,是近场区地震和地质工作的核心内容,在鉴定的技术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哪几个方面:
a)应以被断错地层、地貌面以及上覆地层、未受断层活动影响的地貌面年代学调查、分析和对比结果为主,可参考断层物质样品的年龄测定结果。
b)在不能通过断层上覆地层和被错地层的时代较准确地判定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时,应用一个或两个断层泥年代鉴定数据,简单地判定所要鉴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
c)应采集断层上覆第四纪地层底部和被切割地层顶部样品,进行室内年龄测定。
d)应在野外实地观测识别的基础上,采集反映断层最新一次活动的断错地貌面年龄样品,进行室内年龄测定和断层活动时代分析。
答案;a、c、d
31.适用于释光(TL、OSL)法测年的样品包括:
a)经过曝光的各类碎屑沉积物
b)火山及烘烤过的物质
c)木炭
d)原生碳酸盐、方解石、动物牙齿
答案:
a、b、d
32.适用于放射性碳(14C)法测试的年龄范围为:
a)距今数十年至5万年
b)距今数百年至10万年
c)距今数千年至上百万年
d)距今数万年至上亿年
答案:
a
33.隐伏断层探测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为:
a)地球化学探测
b)微重力观测
c)高密度多道直流电法勘探
d)小点距浅层地震勘探
答案:
d
34.裸露地表或上断点埋深仅数米的活动断层鉴定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为:
a)航卫片处理与解译
b)探槽开挖与关键年龄样品测试
c)钻孔探测与关键年龄样品测试
d)浅层地震勘探与综合地质解释
答案:
b
35.上断点埋深十米以上的活动断层鉴定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为:
a)航卫片处理与解译
b)断错地貌测量与地貌面代表性年龄样品测试
c)探槽开挖与关键年龄样品测试
d)钻孔探测与关键年龄样品测试
答案:
d
36.能动断层鉴定是I级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关系到所选场址是否适宜的问题。
能动断层鉴定范围为:
a)工程场址区
b)工程场址区及其外延5公里
c)工程场址区及其外延10公里
d)工程场址区及其外延15公里
答案:
b
37.能动断层鉴定是I级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关系到所选场址是否适宜的问题。
能动断层鉴定规定的范围为:
a)工程场址区
b)工程场址区及其外延5公里
c)工程场址区及其外延10公里
d)工程场址区及其外延15公里
答案:
b
38.航卫片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适用于已知和未知活动断层普查与控制性定位工作。
在航卫片解译前,应开展以下图像处理工作:
a)对图像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地理编码等预处理;
b)选择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四则运算、逻辑运算、假彩色合成、HIS变换、主成分变换、纹理分析等技术处理,突出活动断层的线性影像特征;
c)通过非线性增强、影像融合、密度分割、滤波、彩色平衡、亮度与对比度调整等处理,突出色调异常特征
d)
答案:
b
1.地震构造的定义为:
a)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b)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
c)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d)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答案:
c
2.对场址有颠覆性影响的断层包括:
e)晚更新世活动断层
f)中更新世活动断层
g)早更新世活动断层
h)前第四纪区域性主干断裂
答案:
a
3.一般认为中更新世活动断层的发震能力:
a)没有
b)弱
c)具有发生5-6级中等强度地震能力
d)具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能力
答案:
c
4、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范围为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
a)5km
b)15km
C)25km
d)35km
答案:
c
5.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的主要调查内容除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分析,断层的展布、产状、活动性鉴定外,还包括:
a)破坏性地震的宏观震中
b)发震构造的初步判识
c)前新生代断层活动性鉴定
d)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分析。
答案:
a、b
1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1.1知识判断
(1)地震构造指的是:
A曾发生过地震的构造;
B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
C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地质构造;
D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2)判定发震构造时以下说些提法是正确的:
A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过的断裂可判定为发震构造;
B中更新世有过断错地表运动,历史上记载过重强地震的断裂可判定为发震构造;
C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为发震构造;
D发震构造与地震构造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提法。
(3)活动构造包括:
A活动褶皱、活动断裂、活动地块、活动火山、地震构造等;
B活动褶皱、活动断裂、活动盆地、活动火山、发震构造等;
C活动褶皱、活动断裂、活动盆地、活动火山、活动地块等;
D活动褶皱、活动断裂、活动盆地、活动火山、板块构造等。
(4)活动构造被定义为:
A新构造时期有过活动的构造;
B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构造;
C全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的构造;
D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构造。
(5)地震部门相关规范、规程中晚第四纪指的是:
A全新世以来;
B约1.5万年以来;
C约3.5万年以来;
D约10~12万年以来。
(6)判断下列有关新构造时期的认识哪些是有争议但可接受的:
A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B上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C最近时期的构造运动;
D喜山期的构造运动;
E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运动。
(7)判断下列有关发震构造和活动构造关系的提法是否正确:
A活动构造一定是发震构造;
B发震构造一定是活动构造;
C发震构造可以是活动构造也可以不是活动构造;
D活动构造可以是发震构造是也可以不是。
(8)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在概念上的差别是:
A表述的构造活动时段不同;
B表述的构造运动强度不同;
C表述的运动方式不同;
D表述的构造活动地域不同。
(9)活动断裂是指:
A晚第四纪以来发生过断错地表运动的断裂;
B尽管没断错晚第四纪地层,但其附近有地震活动的断裂;
C发生过古地震的断裂;
D大地貌上有表现的断裂;
F对第四纪沉积有控制的断裂。
(10)古地震是指:
A地质记录中发现的地震事件;
B古代记录的地震事件;
C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事件;
D考古发现的地震事件。
(11)指出下列断裂活动性分段标志的正确表述:
A活动历史一致的区间;
B几何形态一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构造 专业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