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特岗教师招聘 3.docx
- 文档编号:512638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3.28KB
5特岗教师招聘 3.docx
《5特岗教师招聘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特岗教师招聘 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特岗教师招聘3
2013特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5)
一、古诗文积累与运用(18分)
1.明明如月,______?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______。
(曹操《短歌行》)
2.______,终鲜兄弟,______,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3.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序天伦之乐事。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6.______,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______,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______,几世几年,______,______;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杜牧《阿房宫赋》)
8.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9.诗人作诗时往往会将个人的心境融人其中,如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如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______,______”。
10.词的感情基调大多是惆怅、凄婉的,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片感伤;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愁肠百结;又如李煜的“______”更是不掩饰自己心乱如麻的离愁忧思。
(用《相见欢》中的句子回答)
二、科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
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
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
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
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
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
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
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l摄氏度。
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
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
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
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
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
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
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1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1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
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
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
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
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
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日:
“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日:
“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
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4.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
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
模糊不清
15.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16.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4分)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
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4分)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四、现代文阅读(9分)
创作自由社会担当
陆天明
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灵自由和社会担当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何辩证地看待、准确地处理“心灵自由”和“社会担当”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准确地处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们崇尚心灵自由。
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领域打破了束缚创作的各种清规戒律,广大作家艺术家重新享有了独立思考的权利,肯定了创作主体在创作中自由表现的不可或缺性,肯定了多样性诉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展现。
但后来发生的变化又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心灵自由都不会是空泛的、抽象的、绝对的,它都需要一个空间依托,都会产生一种社会指向,更会衍生和附加一种价值判断。
如果只执著于小我和一己的情感表达,置时代变迁、历史诉求和民众命运于不顾,那么创作的疲软苍白和失落于广大读者,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有人会说,伟大的卡夫卡当年活着时,也被他同时代的人严重冷落过,但他最终还是被后人确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典作家之一。
但卡夫卡的例子并不能证明创作主体理该拒斥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生存意愿。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卡夫卡密切关注着他的时代,以深邃敏锐的观察剖析,痛悟到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人性异化这个重大的人类
命运母题,并加以独特前卫的文学表现,才在后世引发巨大共鸣和认知震撼,才奠定了他那经典作家的地位。
我们崇尚心灵自由。
但很长时间以来,有一种流行的看法,以为只要一涉及“社会担当”、“历史使命”、“时代要求”,就会干扰到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自由”,就会严重削弱作品的“艺术质地”和文学的纯净性。
更有甚者,认为不能“让一个作家承担这样的(拯救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这便带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诸如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乃至所谓身体写作上升为这个时代趋之若鹜的主题词”。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变革。
作家自是不能也不该袖手旁观,不管是“拯救”也罢,“疗救”也罢,是推动,还是促进,是“殚精竭虑”,还是“略尽绵薄之力”,都应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激情,用自己的创作去参与这场伟大的变革,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有人还曾担心过,关注时代,贴近现实,势必会把一些社会问题引入创作中。
而把文学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似乎神圣的文学就被“亵渎”了,就不“文学”了。
文学关注了社会问题后,就真的不再“文学”了?
戏剧大师易卜生就是专写“社会问题剧”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接触到了北欧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极其尖锐复杂重大的社会问题。
但又有谁能否定得了他老人家对推动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在纯文学领域里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呢?
所以,文学不文学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学能不能关注时代,能不能切入政治,能不能引入社会问题,而在于你对这一切是不是做了真文学的思考和表达。
是的,我们必须崇尚心灵自由,但真正的心灵自由却得自于对时代对人民的殷切关注和全身心的投入。
只有这样的博大方能给文艺创作者真正的自由自在。
(选自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8.下列关于文学创作主体“心灵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创作崇尚心灵自由,就是要尊重作家的独立思考、自由表现、多样性诉求和创作个性
B.不顾时代变迁、历史诉求和民众命运的“自由”创作必然疲软苍白,失落于广大读者
C.让作家承担“拯救社会”的责任,会干扰到作家的“心灵自由”,影响文学的纯净性
D.文学创作者只有殷切关注并全身心投入到时代和人民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灵自由
19.下列对创作自由和社会担当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创作自由和社会担当的关系是需要辩证地看待和妥当地处理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B.心灵自由不是空泛的、抽象的、绝对的,需要空间依托、社会指向和价值判断
C.创作主体完全排斥社会担当,会使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等成为时代主题词
D.不能认为文学一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就被“亵渎”了,就不“文学”了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时代的人因卡夫卡痛悟到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人性异化的母题,而严重冷落他
B.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作家要用自己的创作参与变革,负起应负的责任
C.易卜生专写“社会问题剧”,并因此在纯文学领域里获得了崇高地位
D.关注时代、切入政治、引入社会问题是文学的关键,是真文学的思考和表达
五、技能应用题(30分)
21.请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设计教案。
六、鉴赏题(20分)
22.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1.何时可掇枉用相存
2.既无伯叔门衰祚薄
3.烟光凝而暮山紫
4.会桃花之芳园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7.齐楚之精英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9.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0.剪不断,理还乱
二、科技文阅读
1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据第4段“联合国……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一则被忽略了”,可确定C选项错误。
1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
根据第1段“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可知A项以偏概全,是“一般”而非“必然”,排除。
B项指代对象理解错误,是“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而非“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可根据第3段“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排除。
D项逻辑关系理解错误,平均气温升高是拿上新世早期和“现在”相比较而言的,可据第5段“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仅比现在高一点,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
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排除。
13.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项中的“数千万年”推断错误,根据第2段“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可以得知。
三、文言文阅读
14.B[解析]B项错误,“当”应为称得上、当得起之意。
15.A[解析]A项第一个“且”用在句首,是文言发语词,与“夫”相似,第二个是连词,表示转折的意思。
16.C[解析]①④只是陈述事实,并不是作者的观点。
17.D[解析]D项是对“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错误理解,该句意为“自古以来给书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师”。
是说后世的宗师可以给人作序,而不是说能给人作序的人就能成为后世宗师。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官在书前作序,副考官在书后作序,这是职务的要求。
只要是书也都是这样。
比如国家刚建立时,府州县志写成后,一定是推举这个地方有学识的、年长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人来写序,如果没有的话就由这个府州县的官员来写。
请人写的序一定要是适合那个人写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真的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选了,然后再作序。
官员写序的,如果他的文笔优秀,序文对这本书也有增辉和推广的作用,那就不谦让给乡里的人写了。
乡里的读书人,如果他文笔优秀,序文对这本书也有增辉、推广的作用,那么官员是不敢作序的。
如果有独到的想法,则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让给地方的长者和官员。
凡是这样的,就正是职务、职责,所以.序一般只有一篇。
有的另有阐明的,则叫作后序,也有只记录成书时间而没有序的。
现在却有两篇序,有的甚至三四篇序。
有两篇序是不符合体例的。
不是适合作序的人作序是越职的。
世上的君子不好读书却好多说话啊。
凡是书有新的见解的,可以作序;如果没有什么发现,只记录成书的时间就行了。
人的毛病在于喜欢给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
“自古以来给书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师。
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想为您还没写完的文章作序,这实在是不可以啊。
”读了这段话,现在那些喜欢给人作序的人就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
“序言.是用来说明写作的主旨的,这大概是始于子夏为《诗经》作序。
后来刘向以校书为职业,每编辑一册就作序,很是文雅。
左思写成《三都赋》后,以为自己名声不是很盔,求皇甫谧为自己作序。
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别人作序用来传名,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
“至于后来文章流传的时间长了,留存的刻本也许模糊不清没法看了,缮写后重新刻印,于是人们再写一篇序,这时则应该记叙重新刻印的原因。
而现在序言所记述的,不是追述议论过去的贤者,随意作出优劣的论断,就是过分地称赞某些好事,过多地用一些宣扬的辞藻,也都是我所认为不可取的。
”读了这些话,如今喜欢给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可以停止了。
四、现代文阅读
18.C[解析]根据文中第三、四段文字可知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19.B[解析]文中原意为心灵自由需要空间依托.会产生社会指向,会衍生和附加价值判断,因此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20.B解析]B项是本文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旨,因此选B。
五、技能应用题
21.[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等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
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神中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和“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留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后拜见了哲学家罗素,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
l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关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l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
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其于1926年结婚。
他曾是北京《晨报》副刊《诗镌》的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
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
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
11月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
l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遇大雾,飞机出事遇难。
年仅35岁。
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
“康桥”是当时的译法。
“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全世界大学中名列前茅,也以它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
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
《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
《轮盘》
日记:
《爱眉小札》
(可再讲一些徐志摩留学的主要目的:
想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
后又弃政从文的原因:
一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二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
【资料1: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期间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
他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他常常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
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因、再配夫人陆小曼)。
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因。
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并肩同游的浪漫的身影。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去品读他的《再别康桥》。
2.品析“三美”
刚才同学们朗诵时,觉不觉得诗很美?
仿佛进入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荡舟寻梦。
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才能形成诗的意境美。
“境”即指作者描绘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则是指诗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独特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感受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
以前三节为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叉平稳。
本诗的结构:
大家不难发现,诗的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
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一展开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和谐、节奏之明快,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
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
(建筑美)美学家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特岗教师招聘 教师 招聘